#頭條創作挑戰賽#
在我國幾千年的文化發展中,詩歌算得上是很重要的一筆财富,而留下這些文學财富的人,不隻是燦若群星的文人,還有很多是來自寺廟的僧人。
而這些僧人寫出的很多脍炙人口的詩句,我們就讀過不少,比如“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這句最勵志的唐詩就是著名的詩僧黃櫱禅師所作;“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是晚唐詩僧貫休的著名詩句;而“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則是出自于宋代著名詩僧志南之手。
這些留下無數經典詩句的著名詩僧,有的是經典勵志的好詩,有的是豪放而具有谶語式的句式,有的是春風無限的絕佳詩篇。而文壇上大多數的詩僧留下的則是意味無窮的禅詩,需要人們慢慢地去領悟,才能體會其中的真義。
這些詩僧寫出的詩句,都是非常正經的經典,但在北宋時期,有一個叫釋德洪的詩僧。就偏偏不寫“正經”的詩,作為一個僧人,反而專門寫一些“不正經”的歪詩,讀了讓人想入非非,聯想不斷,因此當釋德洪寫出了一首“不正經”的詩時,直接就被北宋的一個有名的才女罵了,甚至導緻後世争論了900多年。
那到底是怎麼回事?這釋德洪為什麼會被才女所罵?又為何會被争論了900多年呢?
原來這釋德洪字覺範,僧名叫慧洪,14歲的小小年紀就出家了。不過雖然年齡不大,他卻是詩、詞、散文、詩評無一不精,而且在寫作詩詞時,卻是一點也不拘禮法,更不拘于佛法,嬉笑怒罵,俨然一副活佛濟公的形象。
正是釋德洪在詩詞上不拘禮法,更不拘佛法,所以才寫出了一些“不正經”的詩,而他那首讓北宋著名的才女開罵、被後世争論的詩,就叫《上元宿百丈》,其詩如下:
上元宿百丈
宋·釋德洪
上元獨宿寒岩寺,卧看篝燈映薄紗。
夜久雪猿啼嶽頂,夢回清月在梅花。
十分春瘦緣何事,一掬春心未到家。
卻憶少年行樂處,軟紅香霧噴京華。
《上元宿百丈》賞析:寫這首詩時,正值元宵佳節,所有人都聚集在家,享受佳節的幸福與快樂。此時萬家燈火,熱鬧喧天,每一個人的臉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和節日的歡快。而此時的釋德洪,卻一個人獨宿于寒岩寺。面對人世的歡聲笑語,釋德洪更加地孤獨,于是,難忍深夜的孤獨和寂寞的他,便寫下了這首“不正經”的《上元宿百丈》。
釋德洪終其一生,作詩無數,但是真正讓他火了900多年的詩,也正是這一首《上元宿百丈》。究其原因,除了這首詩寫得确實非常有水平外,還因為這首詩曾經惹出了一樁趣事。
在《宋詩紀事》有這樣的描述,釋德洪寫了這首“不正經”的《上元宿百丈》後,宰相王安石的女兒恰巧讀到了高僧釋德洪的這首詩,以後便忍不住開罵了起來,說寫出這樣的詩的和尚,壓根就是一個“浪子和尚”。
被冠之以“浪子和尚”的綽号,釋德洪一下子就火了起來,并且一火就是900多年。因為王安石之女,不僅出身高貴,而且還是著名的才女。被著名的才女開罵,人們自然會時不時地想起這件事,這首詩,以及釋德洪這個名字。
那麼,這首詩到底是哪裡惹怒了王安石之女呢?又為什麼說這是一首“不正經”的詩呢?我們一起來分析分析詩意你或許就能清楚了。
詩的首聯“上元獨宿寒岩寺,卧看篝燈映薄紗”,描述了元宵佳節,釋德洪一個人獨宿于寒岩寺内,看萬家燈火明,聽見山下人聲鼎沸的熱鬧聲,自己越顯得孤獨,越顯得無聊,得隻能靜靜地卧在床頭,閑看萬家燈火映照在了薄薄的紗窗上。
颔聯的“夜久雪猿啼嶽頂,夢回清月在梅花。”這兩句從夜深人靜,聽到山頂猿猴哀啼,眼前一片孤寂寫起,這是釋德洪所處的現實處境。繼而又由現實進入了夢境,說“夢回清月在梅花”,月亮的清輝灑落千山,梅花在月影的映照下,愈顯高潔可愛。“梅花”象征了詩人的高潔孤傲的内心世界,而月影清輝則描述了詩人心中的理想世界。
第一二聯都寫得精彩,也沒有什麼問題,可頸聯和尾聯畫風就突然變了。你看,頸聯的“十分春瘦緣何事,一掬春心未到家”的“十分春瘦緣何事”與柳永的“為伊消得人憔悴”有異曲同工之妙,說為了某一個人而變得消瘦憔悴,而“一掬春心未到家”這一句可理解為牽挂家人,心戀紅塵。而作為一個僧人,身在寺廟,心在紅塵,這對于一個高僧來說,那是出家人的大忌。
而如果有人認為如果第三聯隻能算得上是思念家人的話,那接下來尾聯的“卻憶少年行樂處,軟紅香霧噴京華”卻不讓你這麼認為了,不但不讓你這麼認為,可能還有些讓你大吃一驚:“寂寞難耐的時候,我回憶起年少時難忘的歡快愉悅時刻,更是想起那曾經經曆過的軟紅香霧之景……”而至于這樣的場景是什麼樣子的,可能隻能把想象留給讀者了。
讀完這首《上元宿百丈》後,感覺北宋的這位高僧釋德洪留給人們的是無限的美感,既有餘音繞梁之韻味,也有意境朦胧之絕美;既有遣詞造句上的整饬,也有字字精準之精妙;既有現實之孤獨寂寥,也有回憶甜美之奧妙。
隻是作為一個出家人來說,釋德洪能寫出這樣的詩作的确出人意料。難怪北宋的才女王安石的女兒會對他開罵。但也可能正是因為才女的開罵,才使得這首詩和這件轶事流傳了900多年,說出了很多羁旅在外的人的心聲。
而世人争論不休的,就在于詩的頸聯和尾聯,且“春心”二字還有暗指男女之情的含義,特别是最後兩句“卻憶少年行樂處,軟紅香霧噴京華。”可謂是寫盡了行樂之事。也就是說,這釋德洪可能在紅塵之中有他擁有的愛情,或者說有他向往的愛情。因此,王安石的女兒便認為這釋德洪是一個“浪子和尚”。
而世人之所以争論不休,是有的人認為,身為一個僧人,寫出這樣的詩,簡直是有辱佛門有辱出家人的身份。而有的人則說,是人皆有七情六欲,更何況釋德洪隻是在寫詩,而他本人又沒有做出有辱佛門的事,有辱身份的事。
但是筆者覺得,詩歌來源于現實,但有時候它又是高于現實的。在此詩中,不管釋德洪有沒有情感經曆,有沒有看破紅塵,詩對他來說,隻是他表現内心精神世界的一種藝術手段。
所以我們有時候不能以一首詩或者一件文學作品去評判一個人,也不能說赤裸裸的現實就詩或者文學作品,那樣的話就難免過于片面。
所以身為出家人的他,雖然寫了這樣一首“不正經”的詩,但我們最主要的是看他有沒有佛心,因為人人都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嘛,所以是否有佛心并不是憑一個人的表面來判定,更不能以文字明面上的意思來看,而是看一個人有沒有一顆佛心,有沒有一顆向善之心。大家覺得呢?一己之見,歡迎讨論。
(圖片來源于網絡,不妥之處請告知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