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是一個短暫的大一統王朝,文帝楊堅一統南北建立隋朝後,開創了“開皇之治”的社會盛景,隋朝國力達到巅峰,據記載直到文帝去世之時,隋朝的錢糧足以供養全國人民五六十年。如此強盛的國家,居然在文帝去世後短短十數年間大廈崩塌。而作為隋朝亡國之君的隋炀帝又是做了什麼違背天道的事情呢?傳聞靠“殺兄弑父”上位的楊廣又是為什麼被很多人稱為“千古一帝”呢?今天我們一起來聊聊隋朝的第二任皇帝的曆史故事。
楊廣劇照
史書記載,楊廣小時候是一個俊美聰慧的人(“美姿儀,少聰慧”),在13歲時得益于楊堅的功績和自身的突出能力受封為晉王。後來楊廣在楊堅面前瘋狂作秀,讓隋文帝以為自己這個二兒子真的是“仁厚”之人,赢得了隋文帝楊堅和獨孤皇後的歡心。後楊廣借機向“二聖”獻媚,并栽贓陷害不拘小節、率性而為的太子楊勇,最終于公元600年成功上位做了太子。
公元604年,病重的隋文帝無意間得知了太子楊廣的小心思,決定臨終廢除楊廣,重立楊勇為太子,但被楊素為首的大臣破壞。後楊廣下令禁止有人在文帝寝宮進出,并僞诏賜死楊勇,不一會文帝駕崩,楊廣上位登基。值得一提的是,楊勇之死确實是楊廣害的,但楊堅之死并無可靠記載是楊廣害死的。在一些史書中,文帝死于隋臣張衡之手,因為無清楚記載,為後世文學創作買下了伏筆,換句話說,“殺兄弑父”很有可能是後世為了抹黑楊廣而進行的文學修飾。那麼楊廣接手這富強的隋朝天下之後,又做了什麼讓他有幸忝居“千古一帝”的稱謂呢?讓我們先把看演義形象的有色眼鏡放下來看一看這位帝王的功績。
隋朝權臣宇文化及
楊廣即位後,年号“大業”,意圖成萬世功績,做千古帝王。公元605年,楊廣做皇帝的第一年,便開始出兵攻打北面的契丹,并于公元606年收服契丹,北方的突厥和契丹等皆臣服隋朝。公元608年,隋朝又起兵攻滅了位于現在青海地區的吐谷渾汗國,為隋朝辟地千裡,大大擴展了隋朝西部的疆域。此外,公元610年前後,隋炀帝派兵将消滅了位于今台灣地區的反對勢力,還向西南地區擴張到今印度安南等地區。之後公元612年-614年,隋炀帝遣大軍三征侵占了隋朝遼東地區的高句麗,雖然降服高句麗但大大損害了隋朝的民生根基。至此,隋炀帝南征北站、東蕩西進,将隋朝周邊的不穩定因素盡數消滅,大大拓展了隋朝的版圖,出現了“百國來朝”的曆史盛況,各藩屬國奉隋朝為宗主國,定期朝貢。
隋炀帝劇照
不得不提的是,隋炀帝登基之後,開始着手修建大運河。雖然南方地區在東晉南北朝時期得到了較好的發展,但當時還是無法與北方地區相比。隋朝的大運河直接從北方到南方連接了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為運河沿岸城市的發展提供了非常難得的機遇,此外,大運河南北通貫,為南北兩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此外,隋炀帝還繼續發展了文帝時期的科舉制度,首創“進士科”,炀帝還推崇儒學,視孔子為聖人,這些都對之後的唐宋明的文化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隋炀帝的功績主要體現在臣服周邊各國,創造了“萬國來朝”的曆史盛況;開通大運河,加快了南北地區的交流和發展;改進科舉制,為後世的中央取士提供了較好的模闆。這些功績雖然說是來自文帝楊堅留下的深厚底子,但也不影響炀帝開創這些利于後人的成果為他加分。楊廣功績如此,造福千秋萬代,确實可稱為“千古一帝”了,但是為什麼還被追谥為“炀帝”呢?
隋朝疆域
其實,“炀帝”是唐朝一統之後對楊廣的追谥,而早在公元618年,隋朝權臣宇文化及殺死楊廣,扶立楊廣的侄子為帝,隋朝名存實亡。此後衆起義軍首領又擁立楊廣的孫子繼位,此時追谥的楊廣為“隋明帝”。也就是說,“隋明帝”和“隋炀帝”是兩個立場的人對同一個人的追谥,前者出自隋朝後繼者,後者出自反隋建國的唐朝人,因此我們也可以理解,不過,楊廣又是怎樣在短短十數年間把他爹留給他的“足以供給全國人五六十年的錢糧”敗光的呢?這又得回到他那些功績來說。
隋末群雄割據
隋炀帝在位初期,四周征戰,雖然打下了無數的土地和名聲,但也大大耗損了國力,其中三征高句麗征調百姓無數,耗費錢糧無數,無數的士兵和民夫死于戰争期間;占領青海之地後因為地處偏遠無人迹可尋,隋炀帝強行征召中原地區百姓遠赴當地,造成了無數人死于途中,百姓大量失業,民生疲敝,隋朝西北部地區已經直接一夜回到解放前了,隋朝江山窮了一半。除卻對外用兵,隋炀帝在開通大運河、修建洛陽和長城等國内工程時,也是征調無數農夫,農業生産基本停滞;後運河開通後,炀帝又多次下江南、巡河北,往返于長安與洛陽之間,十年期間,總共被征調的農民遠大于1000多萬,多數農民又死于出力過程中,民不聊生,所以在隋朝末期出現了史稱“天下死于役”的社會慘狀。終于,不下于漢末三國時期文學創作的曆史原型——隋末農民大起義不可避免地發生了,并最終推翻了隋朝政權。
隋末農民起義
隋炀帝一直被認為是一個“毀譽參半且過大于功”的君王,唐太宗李世民曾評價隋炀帝說,隋炀帝在位初期政治清明、海内殷富,可惜未能守住一顆成為“千古一帝”的愛民之心,所以後期不理朝政,大興土木,窮兵黩武,以至于民心背離,打壞了一把本來能穩赢的好牌。唐朝詩人皮日休曾題詩《汴河懷古》,說道“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裡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他認為如果炀帝沒有在南巡途中被殺,安身位于京城,隋朝也不會這麼快進入動亂,雖然有不利民生的誤點,但其功過也可以與大禹相比肩了。可見在很多人眼中,隋炀帝的功績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唐太宗李世民
這裡是文盲說史,分享更多精彩有趣的曆史故事給各位,不想錯過精彩那就請關注我吧♪(^∀^●)ノ。如果您有寶貴的意見或者感興趣的曆史人物和故事歡迎留言或私信我,不勝感激。
本文所用圖片皆下載自百度圖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