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無
【引觞漫談】
在唐詩當中,我們好像很少讀到一些小的題材,關于一朵花的綻放,一滴雨的下落,一隻鳥兒的歌唱。
漢唐盛世,自身的格局大,生活在其中的文人們,所求也大。那是的人們向往着建功立業,向往着邊疆生活,向往着一切大的理想,大的場面,大的情感。
反而,一些小的東西,很美的事物,都被人們忽略掉了。
如果以男女來分的話,唐朝偏男性文化,而宋朝,更偏向于女性。
從男性到女性的轉變,最早從安史之亂爆發的那一刻,就已經開始了。
曾經的盛唐一去不複返,政治日趨腐敗,社會日趨黑暗,文人們建功立業的心思被黑暗的現實消磨的一幹二淨。
于是文人們漸漸從腐朽的政治中脫身而出,轉頭經營起了自己的生活。或者隐居山中,自娛自樂;或者朋友唱和,宴飲遊樂,總之,是将之前從政的努力都解放了出來,放在了及時行樂和享受上。
反映在詩文當中,人們的題材從大的戰争、社會更多的轉向了自己的日常生活。
到了宋朝,這樣的反應也更加明顯。
自簽訂了檀淵之盟開始,宋朝有了100多年的政治穩定期。這一段時間裡,經濟文化都高度繁榮,社會上沒有什麼大事發生。這也就迫着文人們尋找新的題材,對于自己日常的經曆和生活觀察的更加細緻。
【臨其詩境】
楊萬裡就是這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例子,首先糾正一個誤區,宋朝人并不是寫詩寫的少,相反,流傳下來的宋詩,比全唐詩的數目還要多。
隻是,詩這種題材已經過了它的鼎盛期,遠遠沒有宋代的詞有影響力。
楊萬裡的一生當中寫了20000多首詞,一個人就頂了《全唐詩》的幾乎一半。流傳下來的也有5000多首,比較唐朝的詩人來說,李杜各有1000多首傳世,最多的白居易有3000多首,都不如一個楊萬裡多。
楊萬裡因宋光宗曾為其親書“誠齋”二字,故又号“誠齋先生”,與陸遊、尤袤、範成大并稱為“中興四大詩人”。他流傳下來的詩風格大都相近,于是被後世稱為“誠齋體”,以語言淺顯自然,清新而富有生活情趣為特點。
他的詩以描寫自然景物為主,比較著名的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别樣紅”。
今天要欣賞的,也是他的一首絕句,同樣以清新自然著稱,但其中修辭的運用,還給本詩多加了一層奇幻色彩,尤為引人入勝,看出他熱愛生活的心态。
【經典原文】
入常山界二首
宋代:楊萬裡
昨日愁霖今喜晴,好山夾路玉亭亭。
一峰忽被雲偷去,留得峥嵘半截青。
【條分縷析】
詩的内容很是簡單,正如詩題所言,就是進入常山界内,感受到天氣的變化,看到面前的山光雲色,有感于心,才寫下的。通篇的語言都不難懂,也沒有特别的寄托,讀來輕松自然,非常有趣。
第一句寫天氣,詩人來常山應該就是與友人來登山的,如果遇上一個壞天氣,就隻好敗興而歸了。所以昨天晚上下雨的時候,詩人還是很緊張,很愁的,怕這次來完不成自己登山看景的願望,今早上起來一看,已經是一個大好晴天了,心情自然也随之好了起來。
心情好,看山看水自然都是美麗的,于是面前的景色,就變成了第二句這樣,兩座“好山”,中間夾着一條路,路自然幽深難測,兩座山卻是如碧玉一般,亭亭而立。“玉亭亭”三個字,将雨後山青的景色表現的淋漓盡緻。
後邊一句就是詩中廣為傳頌的名句了。本來天氣晴好,萬裡無雲的,忽然就來了一片雲彩,遮住了兩座山中的一座,于是一座如碧玉般的青山,就隻剩下峥嵘突兀的半截了。
這句裡最傳神的兩個字,是“忽”和“偷”字,“忽”字體現白雲來勢之快,“偷”字更加有趣,白雲無意擋青山,到詩人這裡卻變成了有預謀,有計劃的偷竊行動了,體現出詩人的一顆童心,自然而生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