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保持進攻線”,喜歡我的文章請點一下右上角的“關注”,謝謝!
法國海軍在50年代建造了的12艘T47型和5艘T53型驅逐艦,這17艘仍然屬于是二戰水準的火炮艦隻,但是當時放眼全世界,最強的美國海軍同期建造的謝爾曼級驅逐艦比法國貨也先進不了多少。
但是60年代初期美國開始爆發,一下建造了法拉格特級和亞當斯級兩型導彈防空驅逐艦,而法國1962年服役的1艘T56型試驗驅逐艦仍然見不到艦空導彈的影子,美國從此在第二代驅逐艦的發展上一騎絕塵。
亞當斯級導彈驅逐艦
法國艦空導彈馬舒卡實話實說,在防空導彈的發展上美國确實起步較早,1941年,美國科學研究與發展局(OSRD)就發起了一項制導火箭研究計劃,到了1944年,制導火箭的研究催生了後來著名的“熊蜂”計劃,誕生了美國第一代3T艦空導彈(黃銅騎士、小獵犬、鞑靼人)。
相比之下法國就比較悲催,美國在攀科技樹的時候,法國還處于淪陷的水深火熱之中,直到戰後1948年才開始研究導彈這種高科技武器。在德國技術人員的幫助下,法國海軍武器發展局(ECAN)在1950年研發出了第一種防空導彈馬魯卡(MARUCA)。這種導彈的技術是基于德國二戰期間的亨舍爾Hs117防空導彈,使用的是人工觀瞄和無線電遙控的制導模式,隻能稱得上是“人力遙控火箭”,該項目最終被“槍斃”。
到了1958年,ECAN又研發成功一種新型防空導彈馬舒卡(MASURCA),這種導彈長8.7米,彈徑0.41米,全重2098公斤,最大射程55公裡,最大射高22860米,戰鬥部裝藥100公斤,采用近炸引信。總體來說馬舒卡的尺寸和小獵犬差不多,射程更遠。
馬舒卡的尺寸和人相比較
為了加快馬舒卡的上艦步伐,法國50年代末向美國尋求技術援助,随後馬舒卡在氣動布局、發射系統和制導系統上都吸取了小獵犬的成功經驗,具備了上艦條件。于是法國海軍開始醞釀建造一型裝備馬舒卡和馬拉豐的導彈驅逐艦,為航母編隊提供防空與反潛保護,這就是開啟法國第二代驅逐艦序幕的C60型絮弗倫級。
全新的艦體馬舒卡作為第一代艦空導彈,最大的特點就是“大”,其模仿美國MK10的雙懸臂導彈發射系統全重130多噸,接近二戰時期輕巡洋艦裝備的三聯裝155毫米炮塔的重量,T47型3000噸級的艦體可承受不起,得為之重新打造一個新的平台。
C60采用了長艏樓船型,以獲取更多的艙室,提高遠洋作戰能力。艏樓幾乎延伸到了艦艉,占了全艦5/6的長度,隻有後方馬舒卡系統占據的一小段船體沒有被艏樓覆蓋。之所以采取這種設計,馬舒卡的伺服系統位于導彈發射架後方,裝彈窗口就在艏樓尾部的艙壁上,這樣可以減少甲闆艙室,節約甲闆空間。但帶來的負面作用就是在高速航行或者海況不好時,艦艉武器受海浪的影響較大。
馬舒卡系統,導彈尾部對着的兩個凸起就是裝彈艙門
C60艦艉離海面很近
C60為了增強适航性,艦艏繼承了此前驅逐艦首柱前傾的特點,此外增大艏部舷弧防止甲闆上浪。但是為了考慮前主炮的射界,舷弧接近艦艏時放緩,形成一個不太協調的曲面,這種設計比較成功,在随後的法國艦船上經常可以看到。
C60采用長艏樓船型,艦艏舷弧放緩
C60型艦長158米,寬15.5米,吃水7.25米,标準排水量5335噸,滿載排水量6870噸。動力采用4座鍋爐,2台蒸汽輪機,雙軸推進,總功率72500軸馬力。最大航速34節,最大續航裡程5100海裡/18節,極速續航裡程2000海裡/30節。
全能的武備C60的定位是為航母編隊提供防空與反潛保護,裝備了全面的防空、反潛和對海武器。
防空
C60裝備了一套馬舒卡艦空導彈系統,雙懸臂發射架位于艦艉,伺服與供彈系統位于發射架後方,每根懸臂對應1套裝彈機和彈庫,每個彈庫備彈17枚。
C60最富有标志性的裝備就是艦橋上方的一個直徑11米的巨大球體,其實它是一個超大的對空搜索雷達整流罩,裡面是1部DRBI-23型三坐标對重搜索雷達,為馬舒卡提供準确目标定位。另外還有1部DRBV15A型對空搜索雷達。
為馬舒卡導彈提供目标照射的是2部DRBR-51型火控雷達制導,位于艏樓後方的甲闆艙室上方(就是那2個大鍋)。2部火控雷達使C60擁有兩條火力通道,可以同時制導2枚導彈攻擊2個目标。完備的雷達系統和導彈55公裡的射程,使C60具備了一定的區域防空能力。
D603杜肯号發射馬舒卡
DRBR-51型火控雷達
反潛
在T56型上得到驗證的馬拉豐反潛導彈承擔起了C60的遠程反潛任務,該系統位于艦舯前後甲闆室之間,備彈13枚。近程反潛則是2套L5反潛魚雷發射管。聲呐裝備了2種,分别是DUBV23型艦殼聲納、DUBV43型拖曳變深聲納。
C60型服役末期,随着反潛直升機興起,該型由于沒有搭載直升機能力,其反潛能力愈發顯得雞肋,幹脆拆除了馬拉豐反潛導彈系統。
D602絮弗倫号艦舯的馬拉豐此時還沒拆除
對海
C60在艦艏裝備了2門1953型100毫米55倍徑艦炮,該炮與T56型使用的艦炮相同,這裡就不再敷叙。2門艦炮由艦橋前方的1部DRBN31火控雷達指示目标。
飛魚導彈服役之後,C60于70年代末在後部甲闆室前端增加了4座MM38飛魚反艦導彈發射箱。
服役情況C60型原計劃建造5艘,但60年代法國海軍囊中羞澀、預算有限,主要發展方向在航空母艦和彈道導彈核潛艇上。再加上當時對于反潛的需要比防空更加迫切,艦空導彈系統這種造價高昂的“有錢人玩具”法國暫時還玩不起,最終該型隻建造了2艘,絮弗倫号(D602)1962年開工,1965年下水,1967年入役;杜肯号(D603)1964年開工,1966年下水,1970年入役。受經濟和技術影響,建造工期長也是當時法國海軍軍工特色之一。
C60是法國驅護艦隊的防空支柱之一
絮弗倫是法國海軍中常用的艦名之一,是為了紀念法國18世紀著名的海軍中将皮埃爾·安德烈·德·絮弗倫,杜肯号則是為了紀念法國17世紀海軍上将亞伯拉罕·杜肯。20世紀以來已經有兩艘重要戰艦用絮弗倫來命名,第一艘是1904年服役的戰列艦,第二艘是1930年竣工的條約重巡,法國海軍用絮弗倫來為C60命名,可見對其是非常看重的。
事實也的确如此,C60型服役之後,長期占據了法國海軍艦隊區域防空的半壁江山(一共隻有4艘,另外2艘是後來建造的卡薩爾級),可以說舉足輕重。該型在90年代前後進行了電子系統升級,絮弗倫号于2001年退役,杜肯号一直堅持到了2007年,兩艘艦服役時間都超過了30年。
退役後鏽迹斑斑的馬舒卡
曾經國産防空的旗幟法國在引進了美國技術對馬舒卡導彈進行改良後,認識到了艦空導彈領域裡水到底有多深,不是當時自己玩得起的。再加上反潛壓力越來越大,于是中斷了艦空導彈的研發,并從1962年開始從美國引進鞑靼人近程艦空導彈以及MK13發射系統,對4艘T47型進行改裝。
馬舒卡剛裝備時,由于采用的是無線電制導,命中率并不很理想。法國在70年代對馬舒卡進行了改進,換成了半主動雷達制導,命中率有了很大改進。80年代建造卡薩爾級防空艦時,法國又從美國引進了标準-1艦空導彈系統,卻沒将C60型使用的馬舒卡換裝。
高舉國産防空旗幟30年的C60
依賴美式裝備不是追求獨立自主的法蘭西風格,90年代老對手突然解體之後,法國海軍所承受的反潛壓力驟然減輕,終于可以騰出手來解決艦隊防空問題。随着21世紀地平線級驅逐艦和紫菀艦空導彈入役,法國海軍的防空能力終于跻身世界第一陣營,獨扛國産防空大旗30年的C60型這才交出手中的接力棒,功成身退。
本系列将按時間順序,詳細介紹二戰結束後法國海軍的驅逐艦發展史。本文是該系列第三篇,下一篇将繼續介紹法國第二代驅逐艦中的C65型,敬請期待!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就請關注我,我是“保持進攻線”,持續為您帶來精品好文,謝謝您的支持!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