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資治通鑒閱讀感想30字

資治通鑒閱讀感想30字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16 04:24:18
為“洽川”之“洽”讀“hé”正名

早在2000年,筆者在3月27日的《合陽報》上發表過一篇《“洽川”之“洽”讀“hé”》的文章,目的在于為當時處于西部大開發和山川秀美工程的形勢下的“洽(hé)川”的“洽”字糾正字音,以避免讀作“qiàchuān”而引起混亂。

今天重讀拙文,覺得如果僅僅是為“洽川”的“洽”字糾正字音還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進一步為“洽川”之“洽”讀作“hé”而正名,并對洽水做出正确的解釋,以期引起語言學界的注意和重視,從而将“洽”字的“hé”的讀音收入有關漢字辭書,并列出“洽水”“洽川”的辭條加以說明。

資治通鑒閱讀感想30字(原來如此學者為)1

洽川風景名勝區,位于陝西合陽縣城東23公裡處洽川鎮的黃河台地上,東西寬3公裡,南北長10公裡,是全國4A級風景名勝區和中國西北地區面積最大,生物種類最多的天然保護濕地生态區,1995年經陝西省政府批準設立,2004年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風景區依地貌特點分為黃河灘塗、田園風光、山嶽風光、抽黃工程和青年防護林帶五個景區。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交融,曆史遺迹和現代工程相呼應,互為映襯,渾然一體。

與洽川風景名勝區盛名極不适應不匹配的是,在當今的一些漢語辭書裡并沒有收入“洽”字“hé”的讀音,以緻于一些人們在“洽川”的“洽”字的讀音上常常犯難。要麼讀作“qiàchuān”,要麼雖然讀作“héchuān”,但并不了解其所以然,不能理直氣壯,可能還存在着種種疑惑。其實将“洽川”讀作“héchuān”,是洽字古代讀音的一種延續,古亦有之,在當代一些漢語辭書裡依然保留,其曆史是悠久的,底蘊是深厚的。

“洽川”由洽水來的,指洽水一帶黃河西岸的川道。“洽”的本意是水名,亦作“郃”(“hé”)。《詩經》的《正月》《江漢》《大明》等詩篇和《尚書·大禹谟》等古籍中就有“洽”字。《大雅·大明》詩雲:“文王初載,天作之合。在洽之陽,在渭之涘。”或作“文王初載,天作之合。在郃之陽,在渭之涘。”其中“洽”和“郃”都指的是洽水。那麼,洽水又是哪條河流呢?《詩集傳》說:“洽,水名,本在今同州郃陽夏陽縣。今流已絕,故去水而加邑(按:即部首“阝”),渭水亦經此入河也(按:言“渭水亦經此入河”為誤)。”《中文大辭典》(台灣中華文化研究所出版)則說:“洽水,亦曰洽河,又名水瀵,有三源,并出陝西省郃陽縣西北,南入黃河。”《郃陽縣志》亦說:“洽河,漢永平年間流絕,其絕處有幹河村,後複流,土人重之,呼為金水。”其實,《中文大辭典》及《郃陽縣志》的說法亦有誤。合陽縣史耀增先生的《黃河岸上的明珠——洽川》“洽水故道”條,對“洽水”作了很好的說明,其考證雲:“在莘裡村中間,有一條不起眼的東西向小河溝,一直通到黃河,這就是著名的洽水故道。在這裡,‘洽’讀‘合’。過去有兩股小溪從西塬上的潘峪和黨峪(即南澗、北澗)流出,到莘裡村西合成一股,所以稱為‘洽水’。公元前429年(魏文侯十七年),魏文侯伐鄭還,在洽水北岸築‘洽陽’城,從此始有‘洽陽’之名。後來洽水幹涸,去水加邑,稱‘郃陽’。1964年9月,國務院更改生僻地名,改‘郃’為‘合’,稱為‘合陽縣’。從魏文侯十七年(公元前429年)到西魏大統三年(公元537年)縣城西遷的九百餘年間,洽川一直是合陽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莘野村北和莘裡村洽水故道北岸,原先都立有‘合陽故城’的木牌坊。”史耀增先生所言極是,有理有據,令人信服。洽水在古洽陽縣城的緊南面,是發源于洽川西塬潘峪和黨峪(即南澗、北澗)的一條并不很長河流。“洽水”并不在合陽縣的西北,也不是金水(金水溝),也不是“又名水瀵,有三源”。今洽川西原上的合陽縣城,為西魏大統三年(公元537年)縣城西遷始建,同洽水北面的洽川的古洽陽縣城是兩碼事。

至于洽水“洽”字的讀音,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說:“洽,沾也。從水,合聲,侯夾切。”又說:“郃,左馮翊郃陽縣(按:古城在今洽川鎮莘裡村一帶)。從邑,合聲。《詩》曰‘在郃之陽’,侯閤切。”《康熙字典》也曾引《集韻》注“洽”字的讀音為:“葛合切,音閤,水名,亦作‘郃’。”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雲“洽,沾也。《大雅》:‘民之洽矣。’《傳》曰:‘洽,合也。’此謂毛詩假‘洽’為‘合’也。《釋诂》曰:‘郃,合也。郃即洽。’毛詩‘在洽之陽’,稱引者多作‘在郃之陽’是也。從水,合聲。”今之《辭源》(商務印書館)《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辭典》(四川辭書出版社)等辭書則在“qià”以外另注有一個“hé”音,并舉“洽水”詞條為例。由諸多典籍和古今辭書可知,最少遠在漢代,近在清朝,以至當代,“洽”與“郃”字一樣,有着“hé”的讀音,“洽川”讀作“héchuān”,古今沿用,正确無誤。

古代在洽水的北面曾設有夏陽鎮,一度又曾設夏陽縣,所以洽川亦稱“夏陽川”。但洽水在漢代永平年間(公元58-75)就已幹涸,所以“洽水之陽”(《詩經》)的洽陽縣後來被改為“郃陽縣”,《說文解字》說部首“阝”是山丘的意思,洽川依山傍水,人們根據洽川的滄桑之變遂将“洽”字改為“郃”。今合陽縣之“合”,則是1964年9月,國務院更改生僻地名時代替“郃”字而用的,與“洽”“郃”在含義上并沒有什麼聯系,隻是借用了“洽”“郃”的讀音而更換為一個常用字而已。這以後“郃陽”“洽陽”“洽水”“郃水”便慢慢淡出了人們視野。

“洽”這樣一個多音字,在有些辭書裡已經卻被當作了單音字。如《現代漢語字典》(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和《新華字典》(商務印書館)等一些常用辭書,給“洽”字隻注解了一個“qià”的讀音,一些人将“洽川”誤讀為“qiàchuān”,當根源于此。但“洽川”讀作“héchuān”,也如上所列舉仍在當代一些辭書裡有所保留。合陽人,特别是洽川一帶的人依然将“洽川”的“洽”讀作“hé”,保留着“洽”字古老的讀音。命名的“洽川風景名勝區”的“洽”字,也讀作“hé”。

因此,我們有必要強烈呼籲各類辭書的編委會和編者,在編輯或修訂辭書的時候,應該将“洽”字注為多音字,收入洽”字“hé”這個既古老又延續至今的讀音,并列舉“洽水”“洽川”等辭條舉證說明,修改前人和一些辭書在解釋“洽水”時的一些錯誤,以正視聽。 (文⁄梁建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