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左思并不是一個聰明的孩子,甚至可以說有些愚鈍。家裡請來許多老師教他琴棋書畫,都不得要領,父親對他很是失望。
直到成年後父親在外人面前都會說,兒子左思現在的才智還不如自己小的時候。再加上他相貌醜陋,常常遭到鄰裡的嫌棄。
自尊心受到嚴重打擊後,左思開始奮發圖強苦讀群書,用勤奮證明了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
學有所成的左思,懷揣着自己的遠大理想來到了洛陽,想施展自己的才華。但初到京都卻給了他沉重的打擊。
雖然妹妹因才華出衆被晉武帝看上納為妃子,父親通過自己的努力也當上官,但當時非常注重士族門閥,對左思這樣的“寒門”是非常看不起的。
左思空有一身學識,也無用武之地。他的詩作能在當時形成共鳴,也充分證明那一代代寒門庶子的複雜心情。當時可謂是上品無寒門,下者無勢族。
西晉時期的都城洛陽,因一篇文章被人們瘋狂傳抄,而導緻城中的紙張價格都有所上漲,這就是洛陽紙貴的故事。
被争先恐後抄寫的文章便是《三都賦》,此賦的作者就是才華橫溢,位列金谷二十四友之一的左思。
曾對左思有偏見的大文豪陸機,詳細研讀左思的三都賦後,竟然燒掉了自己已經成章過半的三都賦,感歎到超乎想象望塵莫及。
說到寫三都賦這其中還有一段故事。當時左思對東漢時期的文壇巨匠張衡和班固,都非常的崇敬,而且兩位先後都寫過對洛陽和長安繁華景象的典籍《兩京賦》和《兩都賦》。
他研讀兩位的佳作對其贊賞有加的同時,也提出作品有不足之處,便有了寫三國時期魏蜀吳三都的想法。
為了能夠讓内容更加豐富和真實,他專門謀得掌管國藏書籍的秘書郎一職,還親自到實地邺城、成都和建業,考察當地的風土人情、曆史典籍等資料。
把必要的資料都軌迹到手後,他便閉門不出專心開始寫作。用盡心思花十餘年時間終于将《三都賦》完成。
可這部嘔心力作剛開始并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那些帶有世俗眼光的文人一看到那名不見經傳的署名,便棄之一旁。
左思卻沒有因此而氣餒,他覺得自己的作品雖不及前人的有深韻,但也稱得上佳作。所以他想到讓當時在文壇有一定地位的人幫他品評。
首先他去找了在朝廷和文學界威望極高的張華,張華當時不僅政治地位高,而且非常好與有學識的人才交友。
當張華把左思的三都賦細讀之後評價道,如此精妙的著作堪稱經典,一定要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學習。便把左思推薦給當時的文壇巨匠皇甫谧。
皇甫谧老先生看過後,當即就決定為左思的三都賦譜寫序言。随後左思又找到很多文人,幫他寫了注釋。
剛開始隻是在他們文學圈裡傳閱,後來士族門閥也加入進來,使得民間也紛紛開始學習,逐漸被人們熟知。
左思從一個天資平庸的人,成長為一代大家,這不得不歸功于勤奮和锲而不舍的精神,這兩點就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