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裡的周瑜,不僅是一位儒雅風流、雄姿英發的軍事統帥,也是一位人格魅力令人傾倒的好好先生。
《三國志》中,有一段這樣的記載,東吳大将程普仗着年紀大、資曆高,數次欺侮周瑜。周瑜每次都不予計較。後來,程普對周瑜的人品心悅誠服,于是非常敬重之,對别人說:“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醇醪”,指的是美酒,周瑜能讓人産生這種舒服的感覺,可見其情商之高,性格上完美無瑕。
不過,在《三國演義》裡,羅貫中為了劇情需要,卻人為改變了周瑜的性格,把他寫成了一個性格上有嚴重缺陷的人。臨死之前,他還喊出了“既生瑜,何生亮?”這種小家子氣的遺言。
盡管羅貫中沒有客觀描述曆史,但他筆下這個“周瑜”,正因為有一些性格缺陷,更值得我們“以史為鑒”。
1、性格沖動、意氣用事
孫策臨終前,曾經遺命孫權:“内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周瑜是東吳的軍事統帥,總覽全國兵馬的大都督,但他年輕好勝、沖動易怒,遇事不沉着,不仔細分析,往往意氣用事。
諸葛亮便利用他性格上這一弱點,采用激将法,激勵他聯劉抗曹。
《三國演義》裡就有“孔明用智激周瑜”這一回。周瑜本來主張抗曹,并且胸有成竹,但在孔明面前,他故意說要降曹。
孔明深知其意,故意譏諷他說:“操若得此二人,百萬之衆,皆卸甲卷旗而退。”周瑜問這二人是誰?孔明接着說,正是江東二喬,并引用曹植的《銅雀台賦》:“攬二喬于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
周瑜聽罷,不假思索,立即勃然大怒,并發誓:“吾與老賊勢不兩立!”
周瑜在孔明的激勵之下,向孫權陳述敵我形勢,特别分析了曹操戰略上的弱點和不利條件,促使孫權下定了決心。
如果不是孔明深知周瑜的性格弱點,以“奪妻之恨”相激,怎麼能夠這麼快就促使周瑜、孫權定下聯劉抗曹的決策呢?
而當後來周瑜企圖利用曹操之手、殺掉孔明時,孔明仍然利用激将之法,揭穿了周瑜的詭計。
火燒赤壁前夕,孔明欣然接受了劫曹操糧道的命令,卻對魯肅說:“吾水戰、步戰、馬戰、車戰,各盡其妙,周公瑾僅堪水戰,不能陸戰。”
魯肅把這話轉告給了周瑜,周瑜立即憤怒的說:“何欺我不能陸戰耶!不用他去,我自引一萬馬軍,去斷操糧道。”
周瑜本來想給諸葛亮挖坑,結果因為一句話,就氣得自己往火坑裡跳。身為三軍主将,如此行事,如同一個孩子,實在顯得太過沖動。
2、忌才妒能,不能容人
作為一方軍事統帥,善于識人、用人、容人,是應該具備的品質。然而,與孔明的寬宏大度相比,與魯肅的顧大局、識大體相比,周瑜心胸狹窄、嫉賢妒能、難以容人的缺點十分突出。
在孫劉聯合共同破曹的赤壁之戰中,周瑜所設之計,每每不出孔明所料。因此,他又忌又恨,處心積慮要置孔明于死地。“(孔明)久必為江東之患,不如殺之!”這是周瑜面對魯肅時的口頭禅。
老好人魯肅則在其中周旋,願讓其兄諸葛瑾說服孔明同事東吳,才免孔明一死。誰知,孔明忠于劉備,不肯事吳。這使周瑜更恨孔明,千方百計要謀害他。
如前面所說,周瑜讓諸葛亮去斷曹操糧道,實則是假借曹操之手,殺害孔明。
一計不成,他繼而又派孔明在10天内造出10萬支箭,又是企圖借曹操之手殺死孔明。
在這些陰謀都被孔明識破後,周瑜幹脆公然派丁奉、徐盛帶兵去把“借東風”的孔明幹掉,可是孔明早就安排了趙雲駕船前來江邊接應,又使他的陰謀落空。這些故事,都暴露了周瑜心胸狹窄、難以容人的嚴重缺點。
3、目光短淺,不顧大局
孫劉聯盟,共同抗曹,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既讓東吳的基業得以鞏固,又為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礎。
從戰略上講,這對東吳是十分有利的。
然而,周瑜器量狹小,目光短淺,不顧東吳基業之大計,斤斤計較于一城一地之得失,圍繞着争奪荊州,周瑜絞盡腦汁,機關算盡,不僅使孫、劉兩家的矛盾擴大,也讓他最後落了一個悲慘的下場。
赤壁之戰剛剛結束,周瑜進兵奪取曹操所占的南郡,結果因為好勝心切,周瑜身中毒箭,反而被孔明用計,率先搶走了荊州。
周瑜十分氣憤,慫恿孫權設下美人計,結果,在孔明的妙計安排之下,劉備不僅全身而退,還讓周瑜損兵折将,這就是“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周瑜奪荊州之心不死,又想出了“假途滅虢”之計,打着奪取西川的旗号,準備在路過荊州時,襲殺劉備。結果,孔明将計就計,又将周瑜擊敗。
周瑜箭傷複發,在得到孔明力勸他為了孫劉聯盟、勿取西川的信件後,長歎一聲:“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結束立了短暫的一生。
周瑜死後,孔明前來吊孝,痛哭失聲,魯肅評價說:“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這應該是對周瑜比較中肯的評價。周瑜的性格缺陷,是導緻悲劇命運的決定因素。
今天身在職場的人們,若能從中得到一點啟示:目光要遠大,心胸應寬廣,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内自省,則大業可成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