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王濛在冬奧會上的那句:“我的眼睛就是尺”,瞬間霸屏網絡。
大家在紛紛感慨“短道速滑大魔王”王濛時,殊不知張凱麗曾在一檔綜藝節目中和王濛說道,自己與短道速滑明星葉喬波是隊友。
隻不過在當時,不少觀衆以為這隻是節目效果罷了。
畢竟葉喬波這個名字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體育迷心目中,是一個大神級别的存在。
葉喬波不僅是第一次在冬奧項目獲得獎牌的中國人,還是國内第一個突破女子500米速滑40秒大關的選手。
然而誰都無法想到,張凱麗除了演員這個身份外,曾經是葉喬波的速滑隊長。
在張凱麗選擇退役後,葉喬波便扛起了中國短道速滑大旗,成功為中國在冬奧會上實現了“零的突破”。
為什麼如此優秀的張凱麗,會選擇放棄短道速滑,投身到與之天差地别的領域中呢?
縱觀張凱麗的人生之路,遠比我們想的要精彩。
1962年,張凱麗出生于長春吉林的一個很普通家庭,從小非常聽話,是那種從來不會給家裡惹麻煩的乖乖女。
由于家庭地理位置的緣故,張凱麗從小就能夠接觸到短道速滑。
逐漸的父母發現了她在“冰”上的天賦,為了能讓女兒出人頭地,張爸張媽決定培養女兒一技之長。
恰好張凱麗母親與崔順子相識,這個人的身份可以不一般,他曾拿下多個全國速滑冠軍,而且擔任當時長春速滑隊主教練。
母親帶着張凱麗來到教練家裡,想詳細聊一下孩子學速滑的事情,崔順子一看,張凱麗的身高比同齡的孩子都高出不少,身體素質肯定不再話下。
于是,張凱麗開啟了冰上之旅。
當時年紀非常小的她,對這項運動根本就沒有什麼概念,幾乎就是一個懵圈的狀态。
不過張凱麗從小就聽話,幾乎父母說什麼就是什麼,這項運動也對張凱麗的性格塑造起了很大的作用。
那個年代速滑隊還沒有專門的訓練場,參加訓練的一些孩子也都隻能夠在長春勝利公園的大冰場裡運動。
室外的溫度大概都在零下三四十度左右,這對于參與訓練的每個人來說,都是極大的挑戰。
張凱麗回憶道這個場景時,直言:“我們都穿得非常單薄,訓練又不可能穿着棉褲,當時運動服也不怎麼保暖和排汗,唯一能做的就是逼着自己滑起來才會沒那麼冷。”
盡管條件艱苦,但張凱麗仍舊堅持了下去,長期在室外滑冰感冒和發燒都成為一件常事,為了不讓父母擔心,她逼着自己要堅持下去。
更為重要的是,在長春還不是很冷的時候,他們就要到更冷的地方訓練。
最讓張凱麗記憶深刻的,便是去敦化那次,在當時他們不僅要帶着訓練用的服裝和冰鞋,還要把睡覺的鋪蓋帶着。
而且在當時由于條件問題,每個訓練者隻有一雙冰鞋,如果冰鞋鈍了的話還要自己去磨。
到了敦化之後,并沒有一個統一住宿的地方,隻能到當地老鄉家中借住。
然而不論當時條件多麼艱苦,張凱麗和她的隊友都沒有想過放棄。
值得關注的一點是,張凱麗與葉喬波的關系就在那個時候培養起來的。
兩人都住在一位朝鮮老鄉的家裡,整日都待在一起。
這也讓張凱麗與葉喬波産生了非常濃厚的友誼。
多年後,葉喬波在回憶起年少與張凱麗一同滑冰訓練的日子時,不禁感慨道,張凱麗在那個時候就文藝範兒非常濃。
大家都是年輕人,在那個枯燥的環境裡找不到什麼娛樂設施,于是張凱麗為了放松大家的心情,常常會唱歌、念詩給隊員聽。
甚至偶爾自己還會創作幾首歌。
人生就是這樣,當你回望過去的時候似乎一切早有安排。
張凱麗在滑冰這條道路上堅持了三四年,最後由于身高原因放棄了這項運動。
這是為何呢?
盡管一開始張凱麗加入速滑隊的最大原因就是身高優勢,然而經過幾年的訓練後,逐漸發現速滑在速度與技巧這方面有極大考究。
底盤低爆發力強,才占據最終優勢。
而張凱麗不僅個兒高腿還長,這也就意味着在比賽中經常彎不下去,從而對成績有很大影響。
于是便以這個理由告别了速滑隊。
關于這個選擇,多年後張凱麗也曾在采訪中回應過。
“對于選擇退出速滑隊,其實還是有些遺憾的,這個可能隻是一個選擇放棄的借口罷了。畢竟之後在速滑比賽中很多外國運動員的身材都是人高馬大的,但是仍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其實在人漫長又短暫的一生中,無論選擇從哪個路口轉彎,隻要努力都會收獲未知的驚喜。
回到了校園的張凱麗本想着考一個很好的大學,但是由于訓練占據了很多時間,文化課的成績與同齡人相差很大。
為了能讓女兒有個好前途,父母決定讓張凱麗走文藝路線,畢竟她在這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天賦。
好在張凱麗憑借努力紮實的性格以優異的成績,進入吉林省藝術學院。
1981年,張凱麗的演藝之路正式開啟。
在經過幾年的學習後,張凱麗在畢業後順利進入了中國煤礦文工團,從事話劇演員的職業。
工作雖然穩定,但與她的演員夢相差甚遠。
初入社會的她,事業發展的并不是很順利,不過在張凱麗腳踏實地跑了幾年龍套後,迎來了生命的第一束光。
1987年,張凱麗獨特的氣質和外貌被導演看中,出演了人生中的第一步電影《八女投江》,在該劇中她飾演的是一位教師。
在真正觸碰到拍戲後,張凱麗的演員之路便一發不可收拾。
對表演滿懷熱愛的她,不論是演技還是形象都備受導演稱贊。
或許,這就是天生的演員料。
有實力的人自然不會缺少機會。
電視劇《渴望》一經播出,便斬獲了極高的收視率,張凱麗在當中扮演的劉慧芳可謂是一夜火遍全國。
劇中的她衣着樸素、淡妝出境,将一個良家婦女形象展現得淋漓盡緻,似乎她就是那個賢惠又能幹的劉慧芳。
爆火後的張凱麗,也被冠上了“國民媳婦”的頭銜。
據悉在這部電視劇播出後,全國的犯罪率都下降了不少,對此《渴望》還受到了公安部的表彰。
除此之外,還有報道稱當年咋街上遊蕩的一些單身男青年都大幅度的減少。
原因就是他們都回家看《渴望》了。
這部劇在當時的地位和影響力可見一斑。
1991年,張凱麗更是憑借該劇,拿下了電視金鷹獎最佳女主角獎和北京電視春燕杯最佳女主角獎。
名譽傍身的同時,壓力也随之而來。
或許是由于角色太過深入人心,很多觀衆就将張凱麗真的當做了劇中的劉慧芳,因為在劇中這個角色收養過孩子。
于是便有不少人把沒有能力撫養長大的孩子送去給張凱麗養。
張凱麗家中對多的時候有六七個孩子,現實生活中并沒有什麼養孩子經驗的她,忙得昏天黑地,幾乎每天都睡不了一個好覺。
無奈之下,張凱麗費盡周折花了足足半個多月的時間才聯系到了孩子家長,将孩子們送回家去。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窮困潦倒的人來尋求張凱麗的幫助,倘若她一旦拒絕,那麼面臨的就是鋪天蓋地的指責。
這些遭遇似乎讓張凱麗認識到了演員行業的迫不得已,漸漸地就對拍戲産生了一種抵觸的心理。
當有知名導演邀請她去拍戲的時候,張凱麗的第一反應就是拒絕。
不過事業失意的張凱麗,迎來了愛情上的春天。
1995年,張凱麗與張建全相識,兩人的相遇也非常的戲劇化,仿佛就是命中注定。
當時在深圳拍戲的張凱麗,回賓館的時候,恰好張建全在這個賓館喝早茶,雖然張建全的長相一般,但是他那種自帶的氣質深深的吸引了張凱麗。
張建全是地地道道的陝西人,在沒有選擇經商前,是一位小有名氣的作家,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他憑借敏銳的嗅覺決定跻身下海做房地産生意。
巧的是,張凱麗的一位朋友與張建全關系很不錯,于是張凱麗便從這個朋友那裡了解到了不少與張建全有關的消息。
張建全來到了劇組找朋友說事情,張凱麗便把握住了這次機會,大膽地與他主動搭讪。
張建全看到她後,一眼就認出了她直接叫張凱麗“劉慧芳”,這下可是踩入雷區了。
那段時間,張凱麗還沒有走出這個角色給她帶來的陰霾。
于是心裡既苦悶又煩躁,因此對張建全就較為的冷漠。
這就讓張建全心裡犯起了嘀咕,不是她主動來和我說話的嗎?怎麼一時間變得這麼冷淡?
為了弄明白事情的真相,張建全特意去問了她身邊的人。
得知是因為“劉慧芳”後,性格本就開朗會說話的張建全,開始經常想辦法逗張凱麗開心。
慢慢地,在張建全的陪伴與鼓勵下,張凱麗的心情變得越來越好。
兩人之間的感情,也開始發生質的變化。
1996年,張凱麗與張建全攜手步入婚姻的殿堂。
婚後張凱麗為了丈夫的事業,決定陪他到深圳發展,要知道張凱麗在娛樂圈打拼的這幾年,主要的事業發展都是在北京。
而且張凱麗正值當紅之際,無數導演向她抛來橄榄枝,在外界的眼中,張凱麗的選擇無異于被愛情沖昏了頭腦。
感情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張凱麗用實際行動向大家證明了,她,賭對了。
婚後,張建全将她照顧得無微不至,日常生活裡,張建全都是親密地稱呼她為寶兒。
即便在1997年,孩子出生後這個稱呼也從未改變。
一直以來,張凱麗都是一個非常感性的人,這一點張建全也非常懂她,在看到電視劇中感人的畫面後,在張凱麗還沒開始流淚時,紙巾就已經早早準備好。
細節體現愛意。
漸漸了張建全在事業上也有了起色,如今個人身價都已上億。
在這段婚姻中,除了丈夫對她的寵溺外,張凱麗的婆婆更是将她視為好兒媳,日常生活中幾乎大部分事情都聽張凱麗的。
兩人的相處模式也非常令人羨慕,遇到問題從不藏着憋着,而是敞開心扉的交談,就像兩個姐妹一樣。
然而生活并沒有将張凱麗對演員的熱愛消磨殆盡。
随着家庭和老公事業的穩定,張凱麗決定追逐她的演員夢。
不得不說,張凱麗對于劇本的挑選還是非常認真仔細的。
2010年的一部《裸婚時代》,讓張凱麗重回觀衆視野,成為了“國民丈母娘”。
自此,張凱麗迎來了演藝事業的第二春。
2013年電視劇《咱們結婚吧》、2014年綜藝《花兒與少年》都讓張凱麗收獲的不少熱度與名氣。
家庭事業雙豐收的她,簡直就是人生赢家。
除此之外,張凱麗從未停下自己的演員夢。
《人世間》的開播讓大家再次看到了不一樣的張凱麗。
這部劇不僅非常的寫實有年代感,劇中實力派演員之間的相互飙戲讓不少觀衆直呼過瘾。
張凱麗扮演的曲書記被稱為這部劇中最正直善良的角色,她與雷佳音扮演的周秉昆之間的“忘年交”十分感人。
她将曲書記這個老太太演出了自己的特點,在那個特殊的現代,自己和老公被降職卻仍舊堅持原則,演技的非常生動,讓人又敬又愛。
60歲的張凱麗仍舊在自己熱愛的事業上閃閃發光。
熱愛可抵萬難,真誠最得人心。
期待張凱麗為大家帶來更多優秀的作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