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完最後一條微信留言,刷過最後一條小視頻,此時的時針已經指向了深夜十二點之後……睡不着,睡不夠,睡不好,入睡難,一系列的睡眠相關問題變得日益高發。
2022年3月21日是世界睡眠衛生日。随着人們生活節奏加快,生活模式變化,越來越多的人出現了睡眠問題,根據中國睡眠研究會發布的《2021年運動與睡眠白皮書》數據顯示,當下中國有超3億人存在睡眠障礙。不斷進展下去,逐漸産生了内分泌、代謝紊亂,免疫力降低……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睡眠醫學中心主任潘集陽教授強調,優質的睡眠可以提高身心健康水平,提高生活幸福感。
睡眠監測中的導線設置。
案例一:
一次睡眠監測,發現了尖子生的睡眠問題
小雪現就讀初三,是班級的學習委員。上進好學的她在班級、年級名列前茅,是老師口中的尖子生,是同學眼中的學習榜樣。近半年來,她像變了個人。在課堂上,以前聚精會神的她如今心神渙散,甚至經常突然睡着,持續幾分鐘後又突然清醒過來。長此以往,她的成績一落千丈、跌入谷底。
班上的同學私下議論她不配當學習委員,這些話随後傳到了小雪的耳中,小雪氣得面色煞白,怒氣沖天地去找同學們理論,“你們憑什麼說我不配?”話音未落,隻見她突然倒向地面,還好被周圍的同學及時扶住。驚慌失措之時,小雪又醒了過來,并茫然地說道:“我剛剛怎麼就倒了?還好你們扶住了我。”
小雪的爸媽、老師随後趕到現場,把她帶去附近醫院就診。心電圖、腦電圖、頭顱磁共振等多項檢查陸續出爐,令人詫異的是,檢查結果沒有提示任何異常。
新華社圖表,漫畫:“覺主”的煩惱 3月21日,第21個世界睡眠日。根據中國睡眠研究會最新數據顯示,當前中國有超過3億人存在睡眠障礙。 在這3億多人中,卻有一群人因為随時随地都可能睡着而深受困擾。 他們是發作性睡病患者,患有一種慢性睡眠障礙疾病。這種病多發于兒童或青年時期。患者往往随時随地都會出現不受控制的短睡眠,或者突然癱軟猝倒,也會難以分清現實與夢境,出現睡眠幻覺、失眠等。他們稱自己為“覺主”。
一籌莫展之際,醫生聯想到小雪最近出現的日間思睡等異常症狀,便建議小雪一家到睡眠門診就診。于是,小雪的家長便帶着她來到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睡眠醫學中心就診,醫務工作者便對小雪進行了詳細的病史采集、精神檢查、各項體格檢查及情緒、睡眠相關的問卷調查,同時,還完善了夜間多導睡眠監測及多次小睡睡眠潛伏期試驗,檢查結果均明确指向一種疾病,即發作性睡病。
“發作性睡病以難以控制的嗜睡、發作性猝倒、睡癱、入睡幻覺及夜間睡眠紊亂為主要臨床特點。我國的患病率估計在0.04%左右。男性和女性患病率大緻相當。它是繼睡眠相關呼吸障礙之後,引起白天過度嗜睡的第二大病因。”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潘集陽教授介紹道,發作性睡病是一種終身性睡眠疾患,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出現意外事故而危及生命。
發作性睡病的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認為是環境與遺傳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發作性睡病患者存在日間過度嗜睡症狀,表現為在行走、進餐或交談時突然發生的不可抗拒的睡眠發作,尤其在外界刺激減少的情況下,如閱讀、看電視、駕駛、聽課、開會時更易發生。睡眠持續時間多為數分鐘至數十分鐘,每天可發生數次到數十次不等,多數患者經短時間的小睡後即可頭腦清醒,但不能維持太長時間。此外,一半以上的發作性睡病患者可見肢體無力下垂甚至猝倒,特别是在強烈情感刺激如發怒、大笑時易出現。發作時患者往往意識清楚,無記憶障礙,并可完全恢複。潘集陽教授指出:“其像小雪這種病例并不少見,隻不過由于公衆對該疾病了解不足,緻使患者及家屬往往多次輾轉于神經内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等其他科室就診,從而造成了較高比例的漏診及誤診,繼而耽誤了患者的病情。”
患發作性睡病并不可怕,及時就醫方為上策。潘集陽教授介紹道:“目前,針對此病的治療主要有三種方式:1、一般治療,如有規律、足夠的夜間睡眠;白天有計劃的午休等,2、藥物治療,如精神振奮劑、抗猝倒藥物等。3、心理幹預,如對患者表示理解,并鼓勵其采取積極、健康的生活态度。”
研究表明,發作性睡病如果不及時予以診治,往往會伴随焦慮、抑郁、社交恐懼症及肥胖等問題,嚴重時會威脅到生命。因此,應警惕此病的發生。一旦發現,應盡快到睡眠醫學中心就診,盡早明确、盡早診治!
案例二:
驟然夜間驚恐發作,不是情緒問題是鼾症惹禍
王先生今年50歲,有高血壓病史5年,血壓控制較好,平時熱愛鍛煉,身體狀況穩定。3個月前,他在睡夢中突然感到喘憋,呼吸困難,心悸,胸部有緊壓或窒息感,遂驚醒,醒後面色蒼白,四肢發冷,手指發麻,肌肉跳動,瀕死感強烈,表現出明顯的焦慮、恐慌情緒,感到最壞的事即将發生,休息半小時以上才可大緻緩解,再次入睡比較困難,一晚上可發作2-3次。
第二日上班時,王先生在工作中容易打瞌睡,昏昏欲睡,疲乏無力,嚴重降低了工作效率,影響了日常生活,随之他變得情緒緊張、低落,整日無精打采,對外界事物失去興趣,整日擔憂自己的睡眠狀況。
為解決夜間突然驚醒對自己生活的影響,在症狀出現3天後,王先生先後至多家醫院就診,輾轉于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神經内科、精神醫學科等科室,做過詳細的心腦血管功能檢查,沒有發現問題,藥物治療效果不明顯,夜間驚恐仍反複發作。
經推薦,他來到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睡眠門診就診,醫生對王先生進行了詳細的診斷評估,詢問家屬,家屬反映王先生睡覺時有明顯的鼾聲,結合相關睡眠量表檢查,考慮王先生的疾病可能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
經建議,王先生進一步在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睡眠醫學中心完善了夜間多導睡眠監測及睡眠呼吸監測,最終确診疾病為伴有夜間驚恐發作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該疾病的發病機制中,引起缺氧存在重要的誘因作用,醫生建議王先生佩戴呼吸機治療,經過治療後,王先生的夜間驚恐發作消失了,白天嗜睡的症狀也明顯改善。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是一種睡眠相關呼吸疾病,在生活中較為常見,難以立即識别,可能延誤治療。但明确診斷後,通過及時、系統的藥物治療可以緩解症狀,療效顯著。”潘集陽介紹說,如果遇到對睡眠障礙等疾病認識不足的醫生,根據失眠、恐懼、心慌等症狀,很容易漏診或誤診為其他疾病,從發病到确診往往經曆2-10年之久。睡眠問題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并經過專業的睡眠監測技術,指導進一步治療。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是一種以睡眠打鼾伴呼吸暫停和日間思睡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睡眠相關呼吸疾病,患病率為2%~4%。研究表明,未經治療的重度OSA患者病死率比普通人群高3.8倍。王先生這種“夜間突然發作性喘憋心慌、驚醒”的異常是伴有夜間驚恐發作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特異性症狀,在很多同類患者中也經常出現,美國的調查發現有1/3的患者發作于上半夜。
潘教授指出:“患者呼吸暫停發生的原因是上呼吸道受阻,由于呼吸道塌陷而導緻患者在睡眠過程中出現多次呼吸暫停。最重要的一種治療方式就是呼吸機療法,對氣道有一個支撐作用,這樣上呼吸道在睡眠過程中不會塌陷,可以有效地消除夜間打鼾、改善睡眠結構、改善夜間呼吸暫停和低通氣、糾正夜間缺氧,也顯著改善白天嗜睡、頭痛和記憶力減退等症狀。”
睡眠質量高往往比睡眠時間長更加重要,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應該及時治療,否則會因為頻繁出現呼吸暫停,導緻腦部供氧不足,嚴重危害生命健康。因此,如果有以上症狀,一定要盡快到睡眠醫學門診就診,盡早明确診斷,及早進行幹預,從而改善生活質量。
睡眠障礙的六大表現
短期失眠和慢性失眠都需要幹預
潘集陽表示,随着社會各類競争的日益激烈,使得人們的各種壓力與日俱增,在這些壓力的影響下,人們往往不堪重負,其中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睡眠障礙。很多人一夜夜的睡不着,卻不知道自己已經患了睡眠障礙、失眠症。
失眠症有六大表現:
1、睡眠質量不好。有些人都會有夜晚無法入睡、時睡時醒以及睡眠時間減少的情況,而有些人雖然能夠入睡,卻感到睡眠不能解乏,醒後仍有疲勞感,這些都是睡眠質量不好的具體表現。
2、記憶力下降。具體表現在記憶力功能的嚴重減退,很多人會覺得剛想到了要做什麼事,如果不立即去做,轉眼之間就會忘記了,再也想不起來。
3、注意力不集中。多數人晚上睡不好,白天就無法集中精力學習與工作,困倦、嗜睡等現象導緻人們注意力不集中、工作能力下降等,無法正常完成既定工作任務。
4、頭痛、頭暈。晚上休息不好會讓人覺得早起就覺得精神不佳,嚴重者甚至會出現頭痛、頭暈的情況。
5、情緒失控。不開心、容易生氣、脾氣暴躁等,這些都是情緒失控的表現。
6、身體出現異常。有的人會表現為胸悶、心悸、血壓不穩定等心腦血管系統的障礙,而有的人則會表現為腹瀉、胃部悶脹以及便秘等消化系統異常。
一般情況下,人們把偶爾出現、間斷出現以及持續不超過1個月的失眠稱為暫時性失眠,把失眠症狀持續1-6個月的失眠稱為短期性失眠,而把超過6個月以上的失眠稱為慢性失眠,但無論你是屬于哪一種失眠症狀,都應當重視起來,及早就醫,以免對身體造成更大的影響。
采寫:南都記者 王道斌 通訊員 張小濤 張燦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