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評論員 楊京
武漢谌家矶中的“谌”字,到底是讀chén還是shèn? 最近,有網友在武漢城市留言闆上提出了這個疑問。
“谌”字是一個多音字,用于姓氏時讀作shèn,其他時候讀chén。有民俗專家介紹,早年間有谌(shèn)姓人家在此地聚居,慢慢便以姓氏将此地命名,谌(shèn)家矶是武漢人約定俗成的讀法。在公共傳播中,一些人按約定俗成的讀法讀作shèn,也有人堅持認為應讀作chén。
我無意辨析何為正确答案。“谌”字怎麼念,讀音的分歧其實見證漢字、地名的流變,背後可見一個地方的曆史文化痕迹,這倒是個有意思的話題。
圖片來源:東方IC
武漢相聲藝術家何祚歡先生,曾在一個相聲中講述了京劇中的湖北口音,他唱着“好大一棵樹”,“樹”念的是(xù),這是很明顯一個湖北方言的發音。晚清時代,四大徽班進京,湖北漢調搭入徽班,形成徽、漢合流,奠定了京劇的基礎。後世學者考據曆史,京劇唱念也成為很好的“史料”,這是普通話不具備的優勢。
漢語文字的魔力,就在時間的流淌之中。人的流動,文化的傳播,都在刺激它的生命力。一些漢字随着曆史的沉澱,最終在《詞典》裡有标準的讀音、解釋,但在方言裡,在地名中,在各種戲曲文化裡,它們很多還沒有“轉正”,有的保留了上古的讀音,有的保留了地方文化特色,成為曆史的活化石。有時候,一字讀音之辨,也能見證歲月滄桑,時代流變。
“谌”字讀音有分歧,也許拉丁語還羨慕這種“甜蜜的困惑”。羅馬帝國分崩離析的時代,拉丁語四散在日耳曼蠻族國家,盡管有統一的書寫,但“讀音”漸漸失傳。“失聲”的拉丁語,沒有了生活的支撐,不再通過交流、溝通碰撞,終于變得形容枯槁,成為僅供學究們掌握的“學術語言”。學究們研究着拉丁語的标準語法結構,以拉丁語賣弄炫技,但語言背後附着的生活、經驗已經消失,成為公認死掉的語言。
表面上看,地名的價值在于表意準确,簡潔明了。我們就以美國舉例吧,在美國就常常直接用數字編号來命名道路或地區,比如“第五大街”“66号公路”。還有一個有趣的統計,在美國各地出現頻率最高的街道名中,排名前四的分别為:第二、第三、第一、第四。有人因此戲谑,說美國人起地名實在是有些“偷懶”。這樣的标準、簡潔,你又是否喜歡呢?
【見習編輯:孫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