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的宣傳主題為:“營造良好環境,共助心理健康”。
圖片來源網絡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精神衛生是一種健康狀态,在這種狀态中,每個人都能夠認識到自身潛力,能夠适應正常的生活壓力,能夠有成效地工作,并能夠為其居住的社區做出貢獻。
今年世界精神衛生日的主題旨在通過多種途徑的宣傳活動,推動全社會提高認識,營造維護和促進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的良好氛圍,提供适宜的心理支持和心理健康服務,提升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水平。
我國對精神衛生的重視從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開始,會上提出:“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态。”增強社會各界對心理健康的重視。2018年11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10部委聯合發布《關于印發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旨在推動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
自2019年開始的新冠疫情對人們的影響仍在繼續,根據統計數據顯示:焦慮、抑郁、創傷後應激障礙、心理困擾和壓力的發生概率都有所提高。其中,抑郁仍然是全球心理健康的主要問題之一,大約有五分之一的人在一生中的某個時刻會經曆一次抑郁。
圖片來源網絡
那麼,怎樣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呢?
1986年,郭念鋒先生在《臨床心理學概念》一書中,提出了評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條标準,三十多年來,重溫這十條标準,對于關注心理健康的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和現實意義。
01周期節律性
人的心理活動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節律性,比如白天思維清晰,注意力高,适于工作;晚上能進入睡眠,以便養精蓄銳,第二天工作。如果一個人每到了晚上就睡不着覺,那表明他的心理活動的固有節律處在紊亂狀态。
02意識水平
意識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為客觀指标。如果一個人不能專注于某種工作,不能專注于思考問題,思想經常開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現工作上的差錯,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審視是否心理方面出現問題,繼而可以對症下“藥”找到正确的方法恢複專注力。
03暗示性
不自覺地接受某種觀點、信念、态度或行為模式的影響,從而産生心理或者行為的相應變化的能力。接受暗示者不加批判地對暗示内容進行接納和模仿。是人類心理活動的一個基本屬性。每個人暗示性的強弱不同。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圍環境引起情緒的波動和思維的動搖,有時表現為意志力薄弱。他們的情緒和思維很容易随環境變化,給精神活動帶來不太穩定的特點。
04心理活動強度
指對突發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當一種強烈的精神打擊出現在面前,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容易遺留下後患,可能因為一次精神刺激而導緻反應性精神病或癔症,而抵抗力強的人雖有反應但不緻病,心理活動強度類似經受打擊的能力,表現為心理強大或者過度脆弱。
05心理活動耐受力
顧名思義,耐受力指的是人的心理對于現實生活中長期反複地出現的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這種慢性刺激雖不是一次性的強大劇烈,但卻久久不消失,幾乎每日每時都要纏繞着人的心靈,找到自己的支撐點就變得十分重要。
06心理康複能力
俗稱複原力,由于人們各自的認識能力不同,人們各自的經驗不同,從一次打擊中恢複過來所需要的時間也會有所不同,恢複的程度也有差别。這種從創傷刺激中恢複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稱為心理康複能力。
07心理自控力
情緒的強度、情感的表達、思維的方向和過程都是在人的自覺控制下實現的。當一個人身心十分健康時,他的心理活動會十分自如,情感的表達恰如其分,詞令通暢、儀态大方,既不拘謹也不放肆。但當一個人處于不佳狀态時,情感的表達可能表現為沉默寡言,回避退縮,或沖動過激等。
08自信心
一個人是否有恰當的自信心是精神健康的一種标準。自信心實質上是一種自我認知和思維的分析綜合能力,這種能力可以在生活實踐中逐步提高。
09社會交往
一個人與社會中其他人的交往,也往往标志着一個人的精神健康水平。當一個人嚴重地、毫無理由地與親友斷絕來往,或者變得十分冷漠時,可能引發精神症狀。如果過分地進行社會交往,也可能處于一種躁狂狀态。
10環境适應能力
環境就是指人的生存環境,包括工作環境、生活環境、工作性質、人際關系等等。人不僅能适應環境,而且可以通過實踐和認識去改造環境。
對照這十條,你知道該怎麼判斷并調整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态了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