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竹 圖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空
抖
竹
抖空竹原是庭院遊戲,後成為傳統的雜技項目。空竹分雙軸、單軸;軸、輪和輪面用木制成,輪圈用竹制成,旋轉發聲,中柱腰細,可纏繩抖動産生旋轉。玩的人手拿兩根竹棍,頂端都系一根長約五尺的棉線繩,不斷抖動,空竹發出鳴聲。抖動時姿勢多變,表演出串繞、掄高、對扔、過橋等動作。
首批國家級
非物質文化遺産
抖空竹在中國是傳統的民俗遊藝項目,2006年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人們用線繩抖動空竹,讓它高速旋轉發出高亢雄渾的聲音,這也成為了春節廟會的重要内容,給節日帶來吉祥之氣。北京空竹博物館館長李連元,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北京抖空竹技藝的第三代代表性傳承人。
本期《文旅專題》,藝綻君就帶您去領略一下空竹的魅力。
一老一小 聲響音藤遠
北京空竹博物館是一座200平方米的四合院,三個展廳裡陳列了幾百件空竹,全面展現了空竹的曆史、工藝、技法,參觀者可以完整了解中國空竹的曆史。
“傳說武則天那時就有空竹,更早時三國的曹植還作過《空竹賦》。不過要說文字記載,還是在《水浒傳》第九十回,宋江看到有人抖空竹,作了一首詩:一聲低來一聲高,嘹亮聲音透碧霄。空有許多雄氣力,無人提挈漫徒勞。”
在陳列室裡,一本《水浒傳》翻開到恰當的章節,一旁擺放着大大小小的空竹,有的已有上百年的曆史。其中一個是李連元的奶奶使用過的空竹。它和一般空竹差不多,隻不過竹子的顔色已經暗沉,字迹有些模糊,上面有些坑窪的痕迹。
北京空竹博物館館長 李連元
從四五歲開始,李連元就在奶奶的帶領下學會了抖空竹,并就此結下了一生的情緣。他和奶奶兩人合作的空竹表演,也成為當時北京老天橋文化的一個縮影。
“我是老天橋出生的人。我爺爺李桂林是老天橋三角市場天橋茶湯李,爺爺以前總是念叨:‘聲響人聚,好做生意’。做小生意要有人氣,于是奶奶就帶着我在攤子邊抖空竹,招攬客人。奶奶做一個公平秤,我就會做一個二龍戲珠;奶奶如果做一個特别好看的花樣,我就扔高。空竹旋轉的時候哨口會進氣,空竹達到一定轉速就沒聲了,這時讓空竹停下來,又會發出特别好聽的聲響。我總說,空竹的回響勝吹笙,把空竹抖到極緻,沒聲了,把空竹提溜起來,又聽見它那回聲,一點點地變大,而且傳得特别久遠。‘空竹聲響音藤遠,人到無求品自高’。我到現在還忘不了和奶奶一起抖空竹的情景。”
空竹創新 走向競技場
現如今的空竹,和以往的傳統空竹已經有了很大區别。總的來說,空竹有三大種,一種是雜技團使用的專業空竹,兩個輪子;民間主要是玩單輪空竹,一個軸一個輪子;還有一種被稱為“異形空竹”,也就是以酒瓶、杯蓋、小凳子等物品制成的空竹。
足球、西瓜、啤酒桶、凳子,生活中這些随處可見的小物件,隻要裝上一個軸承,李連元都能用繩子抖起來。正是不斷挖掘和創新,延續了空竹表演的生命力。
“創新特别重要,沒有創新就沒有生命力。現在,空竹的玩法越來越多,空竹技能有成百上千的花樣。大興的一所學校裡,還有孩子把溜溜球的玩法和空竹結合在一起,我看到特别高興。”李連元說。
2006年
抖空竹成為首批代表北京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李連元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抖空竹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2008年
北京成立了空竹博物館
2012年
廣内空竹協會成立,李連元更是帶領他的空竹表演隊走遍五大洲。
2015年12月,廣内杯第六屆空竹邀請賽在宣武體育館舉行,比賽分單輪和雙輪兩個項目,這讓空竹表演像武術比賽一樣有了套路。這種創新的比賽方式,在空竹的健身性、娛樂性基礎上增添了競技性,對空竹傳承有極大的幫助。比賽當天,李連元就站在賽場邊,看着選手們做動作。“過去我們有規定動作和自選動作,每個選手表演的都不一樣。這一屆我們第一次嘗試了競技方式,把幾個動作銜接、編排好,立下了一些規定要素,比如某個動作要完成360度。這次嘗試将是我們今後走向國家競技的重要一步。”
李連元常說,“傳出去才是最好的保護”。現在,空竹已成為廣内街道轄區内10餘所中小學校的校本課程,還進入了幼兒園。北京空竹博物館也作為首都師範大學國際文化學院的培訓基地。李連元還收了30多名弟子,共同擔起傳承重任。現在,李連元的外孫女也到了學空竹的年紀,一家五代的空竹情緣繼續傳遞。
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 北京日報文化新聞部
聯合制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