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探索折射出一種人類普遍的渴望
不僅是對着天空沉思
人類自身也被投射到其上
電影 《登月第一人》中主角尼爾·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羅11号”登上月球時穿着的太空服。
太空烏托邦:
人類對太空的浪漫和懷想
本刊記者/霍思伊 攝影/Vincent Fournier
發于2021.5.17總第995期《中國新聞周刊》
在北極以北的挪威,冬日,綠色的極光在黑藍色的天空中舞動,整個天空燃燒起來,白雪覆蓋的山頂也被照亮。一位挪威詩人說,此刻,是最接近自然和宇宙的時刻。2010年2月,文森特·富尼耶特意選在挪威的冬季結束之前,進入挪威的斯瓦爾巴特群島。當太陽快要升起時,天空逐漸從黑藍變成深藍、靛藍,遠處雪山的邊緣則被一種明澈的粉紫色勾勒出來。
在近處,文森特正被一些神秘又簡潔的結構震撼——SvalSat衛星站是一個巨大的白色圓形球體,外表面又被切割成一個又一個神秘的三角形,頂部的紅色小燈一直閃爍,每一秒,它都在接收距地面約840公裡的軌道上的衛星傳來的數據。這些衛星被稱為“極軌衛星”,它們的軌道與太陽同步,每天,會兩次飛越地球表面上的同一個點,而且總在同一個時刻。
2010年,挪威威斯匹次卑爾根島SvalSat衛星站。
和文森特一起來的,還有兩個學生,文森特是個藝術攝影師,而這些學生則專為斯瓦爾巴特群島上的天文設施而來,除了衛星站,還有斯瓦爾巴德雷達(ESR)和Kjell Henriksen觀測站。他們帶着一個許可證,還有一支槍,因為這裡有很多北極熊。“太陽出來後,這些學生完全樂瘋了。因為在幾個月的黑暗過後,他們第一次看到太陽,覺得這個太陽真年輕。”文森特說。
聲音、輻射和太空手套
“太空烏托邦”是文森特的第一個項目,從2007年一直拍攝至今,他深入到地球上各個角落的天文站、太空研究中心與航空機構,去拍攝人類探索太空的過程。
在法國圖盧茲,進入消聲室是宇航員上太空之前必備的測試環節。消聲室被稱為“世界上最安靜的地方”,被一種特殊的玻璃纖維吸音材料包裹,背景噪聲無限接近于0分貝。進入房間後,人體成了唯一的聲源,宇航員能聽到自己肺部收縮發出的聲音,腸胃蠕動的聲音,甚至是血液流動的聲音,呼吸聲被無限放大,一切幫助你自我調控的知覺線索都消失。在這樣的環境中,一個人很快會産生幻覺。而在太空中也是如此,宇航員要被測試,進入這樣的環境中後,多久會産生幻覺,是否能在和自我進行對抗時集中精神繼續工作。
2008年,荷蘭諾德韋克省。歐洲空間研究與技術中心(European Space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Centre) 消音室。
Synlight 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造太陽,就在德國尤利希一棟不起眼的灰色建築中。149個模仿自然太陽輻射的高性能氙氣短弧燈,可以發出地表太陽輻射強度的10000倍,溫度可以達到3000℃。這是一個商業項目,目的是通過技術手段開發可再生太陽能,對長年日照不足的中歐、北歐等國家有很大幫助。
2019年, 德國航空太空中心(DLR) 。世界上最大的“人造太陽”, 近三層樓的“太陽燈”将用于各種研究項目,包括利用太陽光生産氫燃料的研發過程。
在美國猶他州的沙漠深處,火星模拟研究站隐藏在其中。每年,會有幾個小型的學生或科學家團體來到這裡,住上幾周,完全模拟在火星上的生活,居住在條件惡劣的狹小基地中,穿着太空服在火星表面探險,收集地質樣本,或進行設備維護任務,有時用頭盔上的無線電與基地通信。
文森特關注的不是人類太空探索曆史上那些最激動的時刻,比如火箭的升空,或從望遠鏡中看到瑰麗的恒星,而是這些偉大瞬間之前或之後的靜止時間片段。例如,一雙太空手套,安靜地立在那裡,手指微微蜷起;宇航員即将走入潔淨室,面前是一扇巨大的門,整個空間是過分的純白,有一種空洞的純潔感;在149個人造小太陽之下,一個戴着黃色安全帽的工作人員側立着,極小的身影幾乎被壓在照片的一角。在他的火星沙漠系列中,在鏽紅色的類火星岩石之上,身穿太空服的人偏居一隅,從高空俯瞰,他們的身影非常渺小,仿佛隐入背景之中。
這是文森特眼中人類和宇宙的關系,他說,越深入宇宙,你就會越意識到人類有多麼渺小。
2008年,美國猶他州火星沙漠研究站(MDRS) ,科學家在沙漠中模拟 “火星漫步”,并進行有關地質學、古生物學以及微生物學等研究,以積累在火星上生存必須的技能和戰略。同時也是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在盡可能接近火星表面的條件下測試想法或材料的一種方式。
溶解在過去迷宮中的未來
對文森特而言,除了現實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平行的世界。事實上,在拍攝這些照片的時,他親自構建了一種充滿懷舊的未來,一種想象中的未來。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這是一場從過去到未來的旅行。
1961年4月12日,蘇聯第一次将人類送上太空,美國受到極大刺激,此後開啟了美蘇持續數十年的太空競賽。1969年7月21日,美國的阿波羅11号火箭載着阿姆斯特朗登上了月球,邁出了“人類的一大步”,全球6億人通過電視直播見證了這一刻。
2019年,文森特去加州的西爾瑪拍攝了傳記電影《登月第一人》中阿姆斯特朗扮演者穿過的太空服。他以一種很低的仰視角度拍攝了太空服的上半部分,背景是一種特殊的白色消聲材料,這些細密的豎狀條紋印在宇航員黃色的頭盔上,折射出一種漂浮不定的氛圍,躺倒的太空服像一個正仰望夜空的宇航員。不過,他的身下可能不是地球,而是月球凹凸不平的表面。
在上個世紀整個60、70年代,太空競賽成為美蘇冷戰的最重要領域之一,其産生的影響是全球性的,而且綿延至1980年代。文森特的整個少年時期,經曆了全球範圍内的太空狂熱,可以直接反映出這種熱潮的,是當時諸多的電影電視作品、漫畫和科幻小說。文森特回憶,在1980年代,人類對未來充滿了樂觀,科技在這個時期開始躍遷式的發展,各種創新的想法湧現出來。作為孩子的文森特,當然也有一個太空夢。這種樂觀主義的精神如今已經衰減了。
和40年前相比,人類的太空探索已經已經進入另一個階段。2014年,一個41歲的中國浙江茶商在淘寶拍下了一張船票,這趟旅遊的終點是太空。進入21世紀,大國之間的太空博弈雖然仍在進行,但商業太空産業也進入加速發展期,太空旅遊終于從科幻小說進入現實。Space X,藍色起源,維珍銀河等私營公司開始争奪這塊蛋糕,馬斯克此前宣布在2021年将會首次送三名遊客到國際空間站旅行。至于是否能夠實現,還充滿不确定性,因為按照計劃,那位浙江茶商本來應該在2016年就飛向太空。
2017年,美國佛羅裡達州漢普頓蘭利高級航空中心亞聲速風洞2号。
“我拍攝了2007年至今的太空探索的過去和未來,從1960年代的太空競賽到預計進入火星的SLS運載火箭。最近十年标志着人類太空探索的驅動力從政治開始轉向經濟。但在我的照片中,重新激活的是一種過去的魅力,我最喜歡的電影是庫布裡克的《2001太空漫遊》,這部影片拍攝于1968年,它講的是2001年,但從某種程度上,它反映的是,60年代的人怎麼看待2001年這個未來。”文森特一直覺得,自己拍攝的是時間。
文森特通過鏡頭想要講述的,是一種虛構的未來,他想要呈現一種1980年代的浪漫主義。在那個時代,人們對太空和人類的未來充滿積極的幻想,所以,從曆史的角度去構想未來,顯示出一種不屬于當下時代的懷舊精神,時間在宇航員的手套中被凍結了,發生在凍結前一刻的,是一種太空烏托邦。在這個烏托邦中,既有過去,現在,也有未來——這是一種溶解在過去迷宮中的未來。
“太空探索折射出一種人類普遍的渴望,不僅是對着天空沉思,人類自身也被投射到其上。‘渴望’一詞,其拉丁文詞源的意思是:遺憾、對一顆遺失的星星所産生的鄉愁。但是,人們怎麼會懷念一種未知的事物呢?或者有沒有可能,我們其實就是星辰,仰望太空讓我們想起了漂浮在宇宙中的最初時刻?或者,人類不是從天空中降落人間的神,懷念是我們曾經遺失的那顆星星?”文森特說。
來源: 中國新聞周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