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IC photo
針灸是中華醫學的傳統瑰寶之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11月22日為“世界針灸日”。北京中醫醫院順義醫院針灸科主治醫師毛雪文介紹,針灸包括針刺和艾灸,針刺是要通過刺入穴位激發經絡系統的感應與傳導達到治療疾病的作用,艾灸療法指用艾條或艾柱點燃後,通過溫熱效應刺激穴位,起到治療效果。
“針灸具有廣泛的适應症,如面癱、中風、腰腿痛、頸椎病、肩周炎、關節炎等筋傷類疾病;帶狀疱疹、白癜風等皮膚病;消化不良、腹脹腹瀉、便秘,咳嗽、喘憋,水腫,心悸等脾胃、消化、腎病、心髒等内科疾病;月經不調、痛經、閉經、崩漏等婦科疾病等,治療效果比較迅速和顯著,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協同其他療法進行綜合治療。”毛雪文表示。
針灸好處雖多,以下人群并不适合。毛雪文強調,孕期婦女在施針灸的時候要格外注意,腰骶部及腹部的腧穴不宜針刺;平時有出血傾向者最好不要針灸治療;皮膚存在潰瘍、感染、瘢痕、血管、腫瘤部位不适宜進行針刺,有精神類疾病、不能自制者也不宜針刺。
毛雪文提醒,針灸前确保适度飲食,不要過饑或過飽,避免極度疲勞,盡量不熬夜,治療時精神放松。針刺治療一般半小時左右,治療前需選擇舒适體位,對準備選穴的部位做到充分暴露。留針期間肢體盡量減少活動,以免折針;如果突然出現精神疲倦、頭暈目眩、心慌氣短、惡心欲嘔、面色蒼白、出冷汗等暈針反應,及時告知醫生。為确保針灸治療效果,患者針灸治療期間建議避免碰涼水,以防寒濕邪氣入侵。此外,針灸後還應當避風,特别是空調冷風。針後穴位局部有一些不适感,一般數小時内可消失。
艾灸不僅治療寒涼性疾病及瘀血阻滞疾病有較好效果,還有養生保健等作用。毛雪文指出,頭面部或重要髒器、大血管附近的穴位,則應盡量避免施灸,孕婦腹部也需禁灸。高熱、中風閉證及肝陽頭痛等症,一般不适宜用灸療;對于過飽、過勞、過饑、醉酒、大渴、大驚、大恐、大怒等情況,也需慎用灸療。
新京報記者 劉旭
校對 柳寶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