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3日,燕郊宣布全面封控,所有紅綠燈一律為紅燈,各路口有交警盤查。在燕郊域内,沒有防疫工作證明的人員禁止外出。葛以齋在北京798的個展計劃4月5号開幕,但他的作品無法運送進北京,因為當時隻允許保障基本生活物資的車輛進京。
藝術家葛以齋
直到3月底,葛以齋大費周章,讓物流公司順帶着将所有作品先運送到天津,再從天津運到了北京。4月2号布展,3号開展,4号葛以齋通過畫廊開了一份工作證明,拿着工作證明、房産證、身份證、核酸等證明去小區居委會辦理了京冀通勤證。5号上午他幸運地拿到了京冀通勤證,當天燕郊社會面清零滿14天,宣布解封。下午展覽如期開幕,葛以齋居然順利地到達了現場。
整個過程葛以齋覺得心力交瘁,一個展覽所能涉及到的瑣碎事情在隔離狀态下變得困難重重。但還有點幸運,他終究能有一個有驚無險然而順利的開幕式。
這些都是葛以齋在2017年搬來燕郊時難以預想到的,就像疫情的不期而至,就像曾經有無數樓盤廣告說“燕郊遲早是北京的”,然而疫情三年,潮白河這條界限越發清晰和燙手。
燕郊的燈火
但過往的燕郊畢竟給了很多從事藝術的人溫暖與信心,低廉的房租和生活成本給他們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給他們希望,希望在藝術領域這個苦寒之地,可以堅持到自己不缺吃穿、功成名就的一天。
這也是葛以齋決定搬到燕郊的主要原因,2017年燕順路上一套60平的一居室1500元,兩居室隻要1600元。而在此之前三年裡,葛以齋租住在靠近美院的花家地北裡小區合租房某個單間,房租第一年1600元,第二年1700元逐年遞增。到2019年,一個不足10平米的單間已經漲至3300元左右。
燕郊挨着潮白河,河對岸就是北京宋莊。不堵車時30分鐘就到國貿。雖然号稱北京的“睡城”,作為不用通勤的藝術工作者們,燕順路成為他們的樂土。“燕郊的繁華程度不比順義差,地理位置雖然屬于河北,但比北京的很多地方都接近市區,交通便利,在我們心裡,沒想着它是河北,覺得燕郊就相當于北京的郊區。”
2022年是葛以齋住在燕郊的第五個年頭,疫情管控讓一切日常行為變得不容易。6月初,他因為私事回了一趟老家,準備回燕郊的時候發現自己的小區又被封控了。
葛以齋妙有藝術“成為幻想”個展現場
“我買了畫材,準備這兩天在家畫點東西,不着急那麼快回去。接下來要參與的原定5月份的北京當代藝博會推遲到了6月底,據說還要繼續推遲,那就再等幾天吧。”
葛 以 齋
AB=《藝術商業》
葛=葛以齋
葛以齋《夢中尋》,布面丙烯,100×110cm,2020
AB: 說一說燕郊的防控情況以及你自身所經曆的大為驚詫的事。
葛:從今年年初開始說吧,年前1月26号燕郊全域封小區,全員核酸,直到春節前解封。3月13号由于廊坊的疫情,燕郊全面進入封控狀态,所有紅綠燈一律為紅燈,各路口有交警盤查。在燕郊域内,沒有防疫工作證明的人員禁止通行。我們前後做了近20次核酸。隻有運輸生活物資的車可以進京,其他人員一律不能進京。直到4月5号解封,通勤人員可以持京冀通勤證進京上班。然而二十多天後,由于北京的疫情嚴重,4月27号到五月底,燕郊再次封控,通勤人員無法正常工作。6月1号,燕郊人民自發性的集體抗議,結果當天就宣布解封,過了一個極不平凡的兒童節。10号,停運已久的公交車終于運行了,但萬萬沒想到再次因為北京的疫情,隔天公交停運。燕郊又開始新一輪全員核酸檢測。
葛以齋《謊言》,布面丙烯,50×60cm,2018
AB:在這段時間,你每天是處在一個什麼狀态中?比如每天是不是會看社交媒體,有沒有情緒上的一個變化?
葛:一定會焦慮,尤其是我在籌備個展的期間,非常崩潰。每天關注北京燕郊的疫情變化是肯定的,但是面對疫情的管控,又能做些什麼呢?很無力。改變不了現實,就隻能改變自己的心态。
AB:2022年是否有記錄一些社會景觀?
葛:堅持寫日記也許就是我記錄社會景觀的方式。從學生時期開始寫日記,不是每天都寫,有感受的和重要的事情就會記錄。日記是回憶的載體,回憶是很神奇的。回看過往的生命和生活,無形中會讓人有一種認知。當我翻看過往的記錄,對我自身而言,也是一種力量。
AB:日記有沒有可能變成作品?
葛:可能的話,希望以後可以出版。
葛以齋《珍珠》,布面丙烯,50×60cm,2017
AB:798的展覽開幕聽說險些開不了了,能具體說說當時的情況麼?
葛:由于對未來的種種不确定,人在事情發生的當下往往是迷茫焦慮的。在防疫政策的嚴格管控下,所有的事情都淪為未知。但經曆過後,我發現自己還是幸運的。我在妙有藝術的個展“成為幻想”是4月3号開展,4月5号開幕。從3月13号燕郊封控後,除了運輸基本生活物資,沒有任何交通工具和人員可以進京。能不能開展在當下隻是個未知數。直到三月底,終于費盡周折的通過德邦快遞将作品運到了畫廊。2号布展,3号開展。我的緊身衣服裝也因為各種原因直至4月4号才從内蒙古呼和浩特運到畫廊。4号我通過畫廊開了一份工作證明,拿着工作證明、房産證、身份證、核酸等證明去小區居委會辦理了京冀通勤證。5号上午我幸運地拿到了京冀通勤證,當天燕郊社會面清零滿14天,宣布解封。下午展覽如期開幕,我居然順利地到達了現場。整個備展過程除了要處理很多瑣碎的事情,心理上非常煎熬。26号個展結束,晚上我從畫廊回到燕郊的家裡,27号燕郊再次封控。一環扣一環,居然都卡在點上。
葛以齋妙有藝術“成為幻想”個展現場
AB:這些圍擋、限制、核酸,對你的生活,對你周圍的朋友的生活,留下了什麼樣的感受和痕迹?改變了什麼?
葛:真的懷念20年之前的生活,目前的狀态是一段非常時期,處在其中必然會身心疲憊。也許在疫情過後,人們的生活恢複了平靜,這段艱辛的曆程會成為我們的談資和終将銘記的曆史。但我希望這樣的經曆永不再來。如果17年疫情暴發,如果知道因為疫情,燕郊到北京不僅僅是一條潮白河的距離,我不會來燕郊。現實如此,因為一次又一次的封控,人們無法通勤,失業者大有人在。好幾萬在燕郊生活的上班族無奈搬回了北京。燕郊的房價和房租下跌,北京的房租上漲,這似乎是一種畸形的生态。燕郊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相對經濟的房價,給了很多北漂的人一個溫暖的家,然而疫情讓原本的溫暖在通往北京的路上越發的寒冷。
葛以齋《兩隻猴子》,布面丙烯,50×60cm,2016
AB:對青年藝術家來說,目前的境況比起之前是怎樣的一種趨勢?
葛:相對于藝術家,通勤人員的焦慮更嚴重。但也因為疫情影響,很多展覽隻能延期舉行。藝術家在此情況下,能做的還是不斷地創作,蓄勢待發。
葛以齋《高歌》,布面丙烯,20×20cm,2017
葛以齋《陽光普照》,布面丙烯,20×20cm,2017
AB:你學工業設計,最後轉作藝術家,這中間有沒有一段時間為生計做過設計?
葛:沒有。我在大學時期就開始做藝術了。大二的時候立志要做藝術家,這是生命把我往前推的,對于生命疼痛的不得不表達,容不得我選擇。我非常清晰的知道自己要什麼,自己能做什麼。畢業之後我陸續參加展覽。為了生活,我兼職過培訓機構的美術老師。大學時,我排斥學院的設計教學,給自己建立一個藝術烏托邦。現在反倒是為了藝術,我開始回歸了設計,例如一些服裝。或者說設計也隻是我表達觀念的一個手段和方法,繪畫和其它的多元媒介也是,都隻是工具而已。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廣義的設計本身就是一種觀念和思考。
AB:你第一組可以稱為藝術作品的作品是什麼?
葛:我認為是《猜疑的眼》,但從來沒有展出過。是我大學時期的作品,那是我青春痛感的物質呈現,是我非常珍視的作品。
葛以齋在大學裡的作品《猜疑的眼》
AB:作品多是植物,動物,皮革,獸裝,是有一種逃避現實的傾向麼?
葛:我的題材随着不同的時期有所變化,但作品主要還是圍繞着人性本質的東西進行探讨。從一開始的動植物,畫到皮革、膠衣、緊身衣,我畫的緊身衣大多都是有虛拟動物形象的緊身衣,之後自然而然地畫了獸裝等題材。即便畫動植物,也是在畫人的孤獨,情感和生命力。藝術的探索跟生命經曆是吻合的。我的作品存在一種泛性的思想力量,追求愛、平等與自由,隐去性别,将人回歸于人。用這種方式畫人,也是在探索身體和自然,虛拟與現實的關系。
每個系列都是長期進行的,隻是每個時間段工作的側重點不同。近一年我在畫獸裝系列,看上去很可愛,但我是在用另一種思維反着畫人生。以溫柔來畫暴力,用理想來畫悲哀。呈現的是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真實人生。
緊身衣
葛以齋妙有藝術“成為幻想”個展現場
AB:你在以前的采訪中說,你在研究怎麼畫人,但又不想直白地去畫一個肖像,所以拟人化動物,furry是拟人化的動物,本質上是動物,你覺得你的肖像,本質上是人還是獸?
葛:我畫的是福瑞控,當然是人。這是一個非常小衆的群體,很少有人關注和了解。我關注少數群體,從而探索豐富多元的人性共性。起初Furry 隻有“毛絨絨的”的意思,後來才在約定俗成下衍伸出“獸人”、“獸迷”等相關意思。“獸迷”指代喜歡拟人化虛拟動物角色的群體。所以,我們聊到furry,通常指的是形容詞“毛茸茸的”,也是名詞“擁有人類形象的動物角色”、或者指代“獸迷、獸人”,即毛控、獸控、furry控。我認為在廣義上講,每個人都是furry。因為人類對動物、對拟人化虛拟動物的喜好是人性中的一面,而且獸性也是人性中的一面。從狹義上來說,furry控是一個在社會上的小衆群體。我作品中的獸人就是最具現代意義上的furry。每一件獸裝都是原創的。通過探究人的性格或理想性格來設計服裝。“毛茸茸furry”即正義與善良,是極緻的美好,是一個人在紛繁複雜的現實世界之外的喘息之地。穿上獸裝,宛若進入了一片清澈的桃花源,然而獸裝之外,是我們真實的人生和鮮活的生命。
葛以齋《長大後》,布面丙烯,40×50cm,2021
葛以齋《路難行》,木闆丙烯,53×66cm,2019
葛以齋《夏日皮革》,布面丙烯,40×40cm,2017
AB:是否有了解過你的藏家傾向于收藏哪一類作品?他們是什麼樣一個人群?
葛:沒有具體的了解過,我覺得現在的藏家審美比較多元。可能有些藏家偏向于收藏有市場趨勢的作品,有些藏家在認真的發現正真有個性表達的藝術家,有一些就是為了裝飾自己的房間。這些對于我而言,都很好,但都不重要。我隻是跟随自己内心的聲音尋找方向。
AB:在這種大的社會例外狀态要變成常态的情況下,藝術所能體現的價值是什麼?
葛:藝術在現實面前有時候顯得非常無力。但我堅信,藝術給人帶來的是一種内在的力量,它讓人相信美好的事物還在發生,還會發生。擁有審美的生活值得一過。
AB:在充滿不确定的當下,你對未來的一個确定性規劃是什麼?
葛:隻要身體允許,做藝術,做到老,做到死。
關于藝術家
葛以齋
Ge Yizhai
葛以齋1990年生于中國江蘇徐州。2013年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獲文學學士學位。現居北京。葛以齋的藝術實踐以繪畫為主要方向,同時涉及服裝、攝影、行為、影像等多元媒介。其創作動機源自對生活問題的發現以及對生命不同存在狀态的共情與感歎。作品圍繞着物的隐喻和對荒誕人性的感知展開探索。通過構建心理場景,探究身份與群體文化,傳遞對消費時代下生命未知性的贊歎和悲憫。
葛以齋曾獲中國藝術權利榜2019“藝術發現”年度榜單提名等榮譽。
主要個展:“成為幻想”(妙有藝術,北京,2022)、“尋覓你影蹤”(hiart space,上海,2020)。
部分群展:“一隅三生”(原前波畫廊,北京,2022)、“Non-existent”(偏鋒畫廊,北京,2020)、“藝術廈門”(廈門國際會展中心,廈門,2019)、“萬物生長”(798藝術工廠,北京,2019)、“hiart space開館展”(hiart space,深圳,2018)、“出山入江-漳州當代繪畫邀請展”(漳州市美術館,漳州,2018)、“Hi21藝術展”(寶龍藝術中心,上海,2018)、“藝術北京”(全國農業展覽館,北京,2018)、“甜品計劃”(鳳凰藝都798藝術空間,北京,2015)、“折桂枝2-中國新銳繪畫獎邀請展”(玉蘭堂畫廊,北京,2014)、“上手的青春”(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杭州,2013)。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