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語雲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語雲古之學者必有師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2 23:36:14

“索道于當世者,莫良于典”。近日,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各學生黨支部開展線上線下活動,共同研讀2022年第9期《博覽群書》雜志,在人文學院大樓以及淡水河畔、思源湖邊,青春洋溢的同學們為書香校園增添了一道道“談曆史、說人文、論未來”的人文風景。大家說,《博覽群書》雜志秉持“砥砺思想、甯靜心靈”的價值追求,有着“知識人寫給知識人”、“名家作品名家看”的鮮明風格,是交大同學學術與成長道路上的良師益友。

古語雲古之學者必有師(索道于當世者莫良于典)1

交大學子讀《博覽群書》(供圖:梁岐璟)

《博覽群書》是光明日報社主辦的國家級讀書類思想文化月刊,設有文化思考、域外書譚、學術評論、文化地理、鈎沉趣考、随筆劄記、學者來信等多個特色欄目,是國際學界觀察中國學術與文化動向的重要窗口,是優秀圖書和經典名作的評介展示平台,有助于同學們于“博覽”中參悟曆史,于“群書”裡洞察世界。在品讀過程中,同學們紛紛表示,在《博覽群書》的引領下,大家在名家新秀的思想火花中徜徉,也于豐富多元的學術路徑與思考方式中拓寬了學術研究的理路與視野。

在共讀活動中,陳舒凡同學表示,本期“黃河與華夏文明”的文化曆史專題正在她所感興趣的研究方向之中。她說,馬世年、劉陽傑等老師的文章,不僅展示了從一垛垛曆史文獻中爬梳中華文明源頭的學術探索,更傳遞出當今學界越來越重視将實地走訪、考古挖掘與活态文化相結合的學術導向。燦爛的文化曆史沒有停留在古舊的史書上,而是在充滿創意的學術研究中活了起來。上海交通大學神話研究院一直秉持葉舒憲先生提出的“四重證據法”,在對黃河源頭、中華文明起源的探究上也可以運用以物證、活态文化與文獻相結合的方式,讓蒙塵的曆史變得栩栩如生。陳舒凡同學說,這次專題閱讀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啟示,她希望自己在未來的學術發展中能夠以此為鏡鑒,為黃河探源、中華民族探源做出貢獻。

古語雲古之學者必有師(索道于當世者莫良于典)2

關海潮同學讀《魯迅在仙台醫專的細菌學老師》(攝影者:石嘉)

在讨論中,關海潮同學告訴大家,她被其中的《魯迅在仙台醫專的細菌學老師》一文深深吸引。她說,魯迅博物館著名專家錢振文老師從大家熟悉的《藤野先生》講起,對文中曆史事件精細還原,訂正了一個在魯迅研究史上備受矚目也頗有争議的話題,即幻燈片事件。此外,文章中還挖掘了幻燈片教學在當年作為日本先進的教學方法的背景信息,呈現出幻燈片事件除魯迅棄醫從文之外的又一重意義。她談到,文章在細密的史料爬梳中,既加深讀者對魯迅在仙台生活的了解,又給大家呈現了魯迅的“拿來”實踐,内涵十分豐富。于她而言,“閱讀魯迅”既構成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又成為了一次寶貴的反思曆史、砥砺認知的精神曆程。

古語雲古之學者必有師(索道于當世者莫良于典)3

黃子琪同學對《<人生的容量>,死生由命和馬克思那句話》一文反複品讀(供圖:黃子琪)

黃子琪同學在閱讀《<人生的容量>,死生由命和馬克思那句話》時深受觸動。她談到,之前曾有幸聽過作者趙勇老師的講課,趙勇老師幽默風趣、豁達通透的風格,讓她一直念念不忘。此次在《博覽群書》上讀到趙勇老師的文章,讓她又一次得以深度領略趙勇老師于字裡行間内蘊着的人生态度及生命智慧。黃子琪同學說,作者以平靜而謙卑的态度回顧自己的私人生活,從構成私人生活的事件中尋覓命運的神奇或不可思議,從個人的命運折射時代的曆史,以個人的經曆喚起讀者的共鳴。此般境界,為青年人擎起了一盞人生明燈,讓青年人在更宏闊的曆史時空中關照當下,錘煉思維,擴展視野。

古語雲古之學者必有師(索道于當世者莫良于典)4

淩周飛同學讀《魏晉南北朝那幾位藏書家》和《紙質書有無法取代之處》(攝影者:沈磊)

淩周飛同學向共讀的同學們分享道,她對本期雜志中《魏晉南北朝那幾位藏書家》和《紙質書有無法取代之處》兩篇文章進行了比較閱讀,兩篇文章都是在講“書”,雖然依托不同的時代背景,卻呈現出優秀學人間相通的價值導向。在曆史傳統中,中華典籍憑借古代四大藏書系統而得以傳承,王朝動蕩時期的私家藏書系統更是為曆史文化的接續和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而在當下,作為知識文化的載體,“書”擁有了更為多元化的表現形态。淩周飛同學結合自身的閱讀經曆也談及,雖然電子書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但是紙質書有着流傳千年的深厚根基,有着無可匹敵的天然優勢。身為學界青年,我們雖然已經習慣了利用電腦檢索資料的高效方式,但也要着眼長遠,經常過一過手捧書籍、安心閱讀的日子。

古語雲古之學者必有師(索道于當世者莫良于典)5

同學們共讀的《博覽群書》雜志的封面(光明日報《博覽群書》雜志編輯部供圖)

“博覽群書貫九經,鳳凰池上顯峥嵘。”在此次《博覽群書》的共讀活動中,同學們紛紛表示,閱讀的過程既是向外求索,是探索世界、深耕經典的思想激蕩之旅;又是向内回轉,是省悟自身、甯靜緻遠的精神追覓之路。一代代交大學子正是在内與外的精神共振中,時時展示着思源緻遠、求真笃行的情懷與擔當。

《博覽群書》雜志是由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自題寫刊名和撰寫發刊詞的著名期刊,創辦37年來,滋養和鼓舞了幾代青年學子,也是上海交大同學親近經典與名著的熱門文化窗口。此次《博覽群書》雜志研讀活動,由恒源祥集團、山東滿謙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廣州英華建築工程有限公司等公益企業熱心支持,為上海交通大學厚植了美好的人文氛圍,幫助交大學子更好地拓視野,強素養,習經典,樹情懷。大家相信,在交大學子未來發展與成功的道路上,播撒于他們心中的人文和公益的種子,将變成瑰麗的風景,美化人生,造福社會。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謝甯,上海交大學生石嘉、姚晨旖撰稿;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各學生黨支部協助供圖)

古語雲古之學者必有師(索道于當世者莫良于典)6

來源: 光明日報客戶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