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故都的秋從哪裡來

故都的秋從哪裡來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4 07:53:33

有位老師公開課,講郁達夫的《故都的秋》。

我聽了課以後,總感覺這個課沒有講透徹。

郁達夫在《故都的秋》裡面并不僅僅是要寫出,我們北方的秋是清靜悲涼的。

那隻是他的表面的感覺,那藏在背後的深意,才打動人心。

今天早晨吃早飯的時候,又想起了這篇課文,眼淚控制不住要落下來。

“故都的秋"标題中,一個"故"字能引發人們多麼深、多麼遠的幽想啊。

北京從明代第三任皇帝明成祖朱棣,1421年2月2日遷都北京,并改北京為京師,到現在已有近600年的曆史。在這600年裡,北京一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北京寄托了中國人太多的希望,也積蘊了中國人深厚的文化。

在這600年裡,北京與中華民族一樣,經曆了太多的苦難和磨折,但她依然屹立不倒。

北京象征着中國人愈挫愈勇、百折不撓的,對生活充滿熱愛的精神和氣質。

郁達夫在這篇文章裡,選取了最容易引起人蕭瑟悲涼的秋季來描寫北平。

他略寫了北平的貴族文化、高雅文化,隻從平民生活角度,來展現北京人處變不驚、充滿韌性生活的精神風貌。

文章寫了五個畫面。

第一個是破院子秋景圖,其中着重寫牽牛花。

牽牛花,生命很短暫,但它依然在深秋季節,淡然的、堅韌的開着自己的花,對着北京晴朗的天空,唱着自己心中的歌。

故都的秋從哪裡來(故都的秋不隻是悲涼)1

第二幅圖是陋巷秋槐落蕊圖。

那落蕊似花,又似飛花。

作者為什麼這樣寫?

其實在寫槐樹,雖然開不出真正的花,但它也努力開出像花一樣的東西。雖然生命也很短暫,在一夜之間就落滿了地面,但是它依然去綻放,依然要展現自己對生命的執着和熱愛。

人們用掃帚掃去着滿地的落蕊,留下淡淡的絲紋。這些東西雖然留給人以淡淡的悲哀和傷感,但僅僅是淡淡的。北京的人們淡淡的、沉靜的面對着生命的開放和生命的凋零。

故都的秋從哪裡來(故都的秋不隻是悲涼)2

第三幅圖是無處不在的秋蟬秋聲圖。

蟬在秋末,唱得它最後的歡歌。生命越到結束,它唱得愈加高亢和熱烈。

人們像接納自己一樣接納的這些小動物,仿佛和小動物融為一個整體。

這秋蟬圖也正是中國人生活的一個寫照。困難來了,磨難來了,我們依然保持對生命的熱愛。

故都的秋從哪裡來(故都的秋不隻是悲涼)3

第四幅圖是秋雨圖。

文中說,一場秋雨,秋雨一場涼。但是在秋雨之後,北京人不過是在橋邊樹畔,相互溫和的悠然的打着招呼,淡然地面對着必然要到來的深冬的嚴寒和風沙,并沒有太多的傷感和落寞。

故都的秋從哪裡來(故都的秋不隻是悲涼)4

第五幅圖是秋棗圖。

那棗子那麼小,成熟于深秋。由青到黃到紅,生命愈來愈濃烈。

火紅的棗子也正是一顆顆火紅的心,火紅的中國人的心。

故都的秋從哪裡來(故都的秋不隻是悲涼)5

如果理解了這些畫面背後所深藏的意蘊,有可能理解郁達夫。

在文章開頭所說的,他奔赴北平,就是為了要感受北平的秋。

他在結尾說的,願意用三分之二的生命來換取三分之一生命的零頭。

人如果沒有對生命的真正感悟,沒有對生命抱有一種堅韌不拔的毅力和精神,隻是每日苟且度日,那生命又有什麼意義呢?生命再長又有什麼價值呢?

郁達天愛古老的北平,愛古老中國,愛古老的人民,愛古老的中國文化。

“故都的秋",僅僅"故都"二字,就讓人要潸然淚下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