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2年是學校立足新起點新征程、肩負新使命新擔當、展現新班子新氣象的關鍵一年。本平台特别開設“浙大新印象”融媒體專欄,全面展示各學院(系)在更高曆史使命引領下走向世界一流大學前列的生動畫卷,進一步弘揚求是創新精神,涵育校園文化,凝聚浙大人奮發進取的源動力和向心力,心懷“國之大者”,奮力“走在前列”,堅定走好新的“趕考”之路,以優異成績向黨的二十大獻禮。新的學期,我們一起走進化學系。
化學
萬千世界
絢麗多姿
這是勘探人類文明的萬花筒
這是揭示時代發展的多面鏡
化學創造着千變萬化的物質世界
化學變與新
這裡誕生颠覆性的量子點發光轉換技術
彭笑剛教授團隊
提出“激發态合成控制”新概念
突破了高性能QLED陣列
大規模制備的關鍵技術
這裡誕生引領性的
維生素和香料化學合成關鍵技術
李浩然教授團隊設計完整産業鍊
實現高端精細化學品生産的自主可控
這裡誕生全新的牙釉質修複策略
唐睿康教授團隊發明一種仿生修補液
48小時内在缺損牙釉質表面長出修複層
這裡誕生突破性的超分子新物質
黃飛鶴教授團隊發明一種“納客”材料
讓石油化工原料分離方法更節能高效
這裡誕生開拓性的
單分子電緻化學發光顯微鏡
馮建東研究員團隊
讓單分子化學反應清晰可見
實現超高時空分辨成像
這裡誕生全新的沸石止血機制
範傑教授團隊發明了
納米沸石紗布一體化合成技術
突破性實現緻命性大出血的
“白金十分鐘”救治
如何讓改變世界的科研競相奔湧?
化學系堅持黨管人才原則
建立了以教授委員會為主體的
學術評價和準入與考核制度
從“質”的方面嚴格把關精準引才
全力支持精心育才
拓展力量強化支撐
彙聚教與學人才是化學系不斷前行的活力之源
現有核心師資逐步形成
教學與科研互融互促的格局
他們面向基礎前沿
更面向學生培養一線
作為基礎之中的基礎
化學系每年為全校開設約350個教學班
70%以上是量大面廣的公共教學課
全校超一半的學生學習化學類課程
教師熱愛教學
以科研強支撐教學
王彥廣,執教30餘年
主編出版《化學與人類文明》《有機化學》
《中級有機化學——反應與機理》
等本科教材
榮獲全國教材建設先進個人
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在教學改革和教材建設方面作出積極貢獻
2022年永平傑出教學貢獻獎獲得者方文軍
深耕本科教學和學生培養30年
負責的《普通化學H》
獲批首批國家級課程思政示範課程
把主持國家重大科技工程專項等經曆
與本科教學融合
推進教學向高質量發展
傅春玲,同學們口中的“傅媽”
抽出大把時間在每一章測試、作業後
錄制錯題答疑視頻
帶領同學從被動學習走向自主
趙華絨,潛心教學幾十年
陪伴年複一年的學子實驗、成長
實驗室不僅僅是“合成”學習的場所
更是“提取”溫暖的家庭
全心的教學投入和創新的教學方式
是教師的使命與初心
更需要育人文化和制度的牽引
錨定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化學系2013年設立
“核心教師崗”和“個性化教師崗”
2022年新設立“化學系優秀教學崗”
全面保障和推動高水平教學
融通引與助《分析化學乙》帶着“小抄”進考場
這個傳統延續了十幾年
考核能力并非死記硬背
任課教師的理念是
“看到一個科學問題,
能用正确方法去解決問題。”
改革一小步
創新一大步
實驗教學必須小班授課
如何有序開展?
化學系率先建立新型研究生助教體系
公共基礎課程
每50名學生配置1名助教
系列核心課程
每30名學生配置1名助教
推動全部實行過程性評價和階段性考核
打牢本科生紮實專業基礎
面向助教研究生
完善培養方案
推出“教學實踐”學分
鍛煉培養研究生的教學實踐能力
獨立工作能力和組織能力
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綜合素質和培養質量
朋輩聚與化
化學系制定新生成長導航計劃
建設學業指導中心
緻力于同學們的學業進步與學風改善
彙聚各方資源
編寫成長手冊
引導更多學生面向缤紛化學
去學習,去嘗試
去展開自己未來的美好畫卷
一對一輔導
開辦答疑群
運行輔導課
學生内生動力增強
自主育人氛圍形成
僅2022屆學生中
6個宿舍全員深造
相互學習的成長蔚然成風
除了視頻留言
化學系的同學們還收到不少校外來信
一位觀衆講:
“對學科的思考更深刻了。”
一位觀衆說:
“好的大學沒有圍牆。”
文字記者:柯溢能
圖片整合:張維娅
今日編輯:浙江大學融媒體中心學生記者團 葉靜
責任編輯:朱俊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