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藝術家和設計師Mariko Kusumoto 用滌綸、尼龍和棉花等柔軟纖維塑造遊絲珊瑚和海洋生物。獨立的雕塑和可穿戴設備嵌入了微小的漣漪或通風的口袋,是對生命形式的半透明再現,其精緻的構圖與主題的脆弱性相呼應。
這位居住在波士頓的藝術家傾向于将單個作品聚集成更大的作品,創造出廣闊的珊瑚礁和充滿色彩和紋理的多樣化生态系統。
Mariko Kusumoto十幾歲的時候就立志要成為一名專業藝術家,在日本的一所高中就讀,該高中提供藝術專業,包括廣泛的工作室和文科研究。在初中,她參加了縫紉課,在那裡我最初體驗到了使用織物的樂趣。
在藝術學院期間,她接受了各種藝術學科的全面教育,包括繪畫、版畫和金屬加工。完成本科學習後不久,就移居美國繼續接受教育,最終定居在那裡。
在日本長大,在美國生活了30年,讓她接觸到了西方和日本的美學,這增加好奇心并開闊了更廣闊的視野。在那裡能夠欣賞所有的藝術形式(建築、平面設計、雕塑等)。Mariko認為它們都是一體的,不同類别之間沒有界限。
當我進入日本藝術學院時,我的專業是油畫。大三開始時,我可以在油畫或版畫專業之間做出選擇,所以我決定轉行以金屬蝕刻為主的版畫。
在大學裡,她學習了光刻技術,發現對金屬比對紙上印刷的圖像更着迷。上完小型金屬雕塑課後,就開始使用光刻技術制作三維金屬雕塑。在那之後,Mariko與金屬一起工作了大約 18 年。
自 1995 年以來,金屬結構一直是她的主要關注點,但在 2013 年,在完成了一個非常複雜且技術上具有挑戰性的金屬作品之後,覺得有必要擺脫使用純粹的代表性圖像。
我想用不同的材料做一些更抽象、更有機的東西。
織物與金屬完全相反。因為所使用的面料的柔軟和溫和質地,以及其半透明的大氣性質。雖然不知道能用織物做些什麼,但也努力探索這種材料的無窮無盡的可能性。
而Mariko的雕塑作品開始于受到自然和材料本身的啟發,其中的過程讓她自己不斷受到激勵。她幾乎一半的創作時間都花在了實驗上。在實驗過程中,有時會有驚心動魄的時刻。關注一些偶然的發現,捕捉那些時刻,并從那時起發展新的想法。
每當我在做某事時,它常常會打開新的大門,将每個人推向一個全新的方向,揭示更多的可能性。我總覺得可能性是無窮無盡的,想法不斷擴展。我已經有了很多想法,并且發現了很多東西,我可能無法在我還活着的時候全部實現它們。
她受到大自然的啟發和學習,在跳蚤市場發現了一隻非常漂亮的腦珊瑚且對它非常着迷,所以Mariko通過了解了它的結構并用織物重新創造了它。
自然是最好的老師,漸漸地對海洋生物、植物、微觀世界、矽藻、細胞等感興趣。總是着迷于系統地形成的形狀,并被大自然的奇妙所感動。
我特别喜歡海洋生物;它們本身就是藝術品,我總是被它們的美麗所震撼。一有機會,我就喜歡看關于深海的紀錄片。我經常對我從未見過的生物感到驚訝。
除了受到大自然的啟發,還受到材料本身的啟發。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同類型的材料對她而言也是很重要。有時,會遇到一種令人着迷的材料,它會吸引并激發想象力。
織物是人們最熟悉的日常材料之一。盡管“面料”這個詞聽起來很簡單,但不同面料的範圍很廣,具有獨特的特性,可以引出各種感覺或情感。有的面料有涼爽的濕感,有的面料有蓬松感,讓人舒服;有一些織物可以喚起神秘或空靈;有能激發甯靜的面料;有些面料暗示着脆弱、微妙等。
·作者:Mariko Kusumoto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此文僅用于分享交流,并未對原文作出更改,如有造成侵權,請私信聯系删除!
請大家動動你們的小手,點個贊轉個發評個論再劃走呗!,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