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别意思賞析?賦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唐代〕,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别意思賞析?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賦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唐代〕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别情。
譯文
原野上長滿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
野火無法燒盡滿地的野草,春風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
遠處芬芳的野草遮沒了古道,陽光照耀下碧綠連荒城。
今天我又來送别老朋友,連繁茂的草兒也滿懷離别之情。
這是一首應考習作,相傳白居易十六歲時作。按科舉考試規定,凡指定的試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相類似。《賦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别友人時的依依惜别之情。
詩的首句“離離原上草”,緊緊扣住題目“古原草”三字,并用疊字“離離”描寫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歲一枯榮”,進而寫出原上野草秋枯春榮,歲歲循環,生生不已的規律。第三、四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句寫“枯”,一句寫“榮”,是“枯榮”二字意思的發揮。不管烈火怎樣無情地焚燒,隻要春風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極為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第五、六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畫春草蔓延,綠野廣闊的景象,“古道”“荒城”又點出友人即将經曆的處所。最後兩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别情”,點明送别的本意。用綿綿不盡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彌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韻味無窮。
此二句不但寫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寫出一種從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寫枯,一句寫榮,“燒不盡”與“吹又生”是何等唱歎有味,對仗亦工緻天然,故卓絕千古。而劉句命意雖似,而韻味不足,遠不如白句為人樂道。
如果說這兩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寫“草”,那麼五、六句則繼續寫“古原草”而将重點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題意,故是一轉。上一聯用流水對,妙在自然;而此聯為的對,妙在精工,頗覺變化有緻。“遠芳”、“睛翠”都寫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體、生動。芳曰“遠”,古原上清香彌漫可嗅;翠曰“晴”,則綠草沐浴着陽光,秀色如見。“侵”、“接”二字繼“又生”,更寫出一種蔓延擴展之勢,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競争之強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則扣題面“古原”極切。雖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卻使古原恢複了青春。比較“亂蛬鳴古塹,殘日照荒台”僧古懷《原上秋草》的秋原,就顯得生氣勃勃。
作者并非為寫“古原”而寫古原,同時又安排一個送别的典型環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這樣的背景上發生,該是多麼令人惆怅,同時又是多麼富于詩意呵。“王孫”二字借自楚辭成句,泛指行者。“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說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懷思行遊未歸的人。而這裡卻變其意而用之,寫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葉都飽含别情,那真是:“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這是多麼意味深長的結尾啊!詩到此點明“送别”,結清題意,關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極渾成。
唐人的詠物詩,往往僅在最後一句才能見到作者的本意。白居易一向提倡作詩要通俗易懂,但也不反對用隐喻的辦法。《古原草》這首詩題目标有“送别”二字,很顯然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詩篇。而通篇幾乎都在寫草,實是借草取喻,以草木之茂盛顯示友人之間依依惜别時的綿綿情誼。情深意切,所喻尤為巧妙,不愧為、白居易的成名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