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編排的基本體例?在北京教育學院參加國培項目初中數學教師省外研修時聽了北京市海澱區教師進修學校張鶴老師的講座《如何教會學生》,使我們頓感醍醐灌頂,受益匪淺,但其中的一個小片斷卻讓我思考良久.,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教材編排的基本體例?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在北京教育學院參加國培項目初中數學教師省外研修時聽了北京市海澱區教師進修學校張鶴老師的講座《如何教會學生》,使我們頓感醍醐灌頂,受益匪淺,但其中的一個小片斷卻讓我思考良久.
人教版數學教材八年級下第十九章“一次函數”有一問題的思考(教材76頁):
氣溫T是時間t的函數,圖19.1-4是這個函數的圖象,由圖象可知:
(1)這一天中淩晨4時氣溫最低(-3℃).14時氣溫最高(8℃).
(2)從0時至4時氣溫呈現下降狀态(即溫度随時間的增長而下降).從4時到14時氣溫呈現上升狀态.從14時至24時氣溫又呈下降狀态.
(3)我們可以從圖象中看出這一天中任一時刻的氣溫大約是多少.
張老師讓我們回答教材中有什麼編排不恰當的地方.當時有幾個同學都沒答到點子上,我想了想,站起來回答:可能是問題的順序不對吧,問題(1)說的是最值,問題(2)說的是單調性,問題(3)說的是函數的概念,把順序調整成為(3)(2)(1)較為合适。對于我的回答,張老師大加贊賞,并指出教材的編寫一定要遵循知識的邏輯順序.
所謂邏輯是指思維的規律和規則,是對思維過程的抽象.在數學教學中并存着教師的教授知識過程,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以及學生的思維過程,這些過程實際上都是教學中客觀存在的邏輯過程.教學邏輯是指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教與學活動的思維及其規律.作為教師在進行這節課的知識的教學前,就要能夠明确這些邏輯關系,并依據對知識的邏輯的理解和認識,進行教學的設計.
對于這樣的觀點我是贊同的,回到住處我卻陷入了思考,教材内容的編排要符合邏輯順序本來無可厚非,但是非要把所有的内容都要改成符合知識的邏輯順序嗎?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載體,教材裡每一闆塊都是編者精心設計的.我們教師在研讀教材時,要結合文本,反複研讀,獨立思考,認真體會編者意圖,走進作者的内心世界.
那麼對于上述問題,教材的編排為什麼沒按邏輯順序呢?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說:“數學是從人的需要産生的”.數學知識雖然有抽象的一面,但它的産生和發展是人們在漫長的生活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圖形意識、記數意識和度量意識.而教材恰恰是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去感悟和理解各個知識點的,從而培養學生在生活中關于觀察和思考的能力.
那麼試問:學生在看到上面函數的圖象時,他最先感知的是什麼呢?應該是圖象的最高點和最低點,其次是可以直觀的看到圖象變化的趨勢,而圖象上的點和實數對的對應應該是最後感知的.所以教材這樣編排,恰恰是反映了學生的觀察順序,是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的.
再如,我們都知道數學教材的内容體系呈現螺旋上升形式,其實也是尊重了認識事物從簡單到複雜的發展規律.
所以說,對于前述問題,教材這樣編排也未嘗不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