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海産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檢測方法

海産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檢測方法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9 03:13:33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是一種革蘭氏陰性嗜鹽菌,是海水和江河口環境中的固有微生物。它能通過食物和水引起人類的疾病,同時也對生長在海水和江河口環境中的動物有緻病性,包括養殖的動物。

V.p廣泛存在于各種海産品中,魚體帶菌率約為20%~90%。一般情況下,海産品體内外均帶菌,但當海産品作為食品被捕撈後,體外菌體迅速死亡,體内的副溶血性弧菌會很快感染整個海産品。

海産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檢測方法(海産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檢測方法)1

中國水産品出口國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國、歐盟和韓國,僅這四大市場就占到了總出口量的85%左右。而這四個國家對進口水産品的安全要求中都明确規定副溶血性弧菌等緻病菌一律不得檢出。對原産自中國的進口水産品強制性要求進行V.p檢測,檢測結果為陽性時産品将被就地銷毀,這給我國水産品的出口設置了貿易壁壘。

為了減少我國食品在進出口貿易中的經濟損失,消除消費者的食品安全隐患,締一生物為您流行的檢測方法進行總結歸納,以便為檢測方法的應用和發展提供參考。

傳統培養法

副溶血性弧菌的傳統培養法是指國家标準、行業标準等,通常認為是食品檢測的“金标準”,目前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依據GB 4789.7—2013《食品安全國家标準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副溶血性弧菌檢驗》的方法,從樣品中分離出副溶血性弧菌,經過樣本制備、增菌、分離、純培養、初步鑒定、确定鑒定幾個步驟,分離副溶血性弧菌一般用TCBS平闆。

近年來,國标中規定,可用顯色培養基分離。顯色培養基是在生化反應的基礎上開發的技術,利用鑒别性培養基的原理,向分離培養基中加入細菌特異性酶的顯色底物,以達到隻須用肉眼辨别顔色就能方便地從近似的菌落中找出目的菌落的目的。檢測結果直觀,易于觀察,減少了進行純培養和生化鑒定的步驟,大大提高了檢測效率。且具有成本低、特異性強、靈敏度高和檢測快速、操作方便等優點,是國内外微生物檢測的一個主要發展方向。

締一生物推薦您使用在HiMedia公司(國際知名微生物公司)的HiCrome弧菌顯色培養基(貨号:MV1682),在顯色培養基上,細菌β-半乳糖苷酶和培養基中所包含底物的反應發生顯色反應,副溶血性弧菌呈藍綠色。與此同時,還可以分離出霍亂弧菌,霍亂弧菌在該培養基上呈紫色,易于分離。

免疫學法

主要包括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和免疫層析試紙條技術。ELISA是常見的免疫學檢測方法,該方法實現了在細胞水平上對抗原或抗體的示蹤,或在微克、甚至納克水平上對抗原(緻病菌)或抗體的定量。

免疫層析試紙條技術,該技術是20世紀8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因其具有簡便、快速、廉價、适應性廣等優點,可用于基層單位對各種食源緻病菌的快速篩查檢測。依據反應時

抗原與抗體結合方式的不同,主要可将其分為雙抗夾心免疫層析法和競争免疫層析法兩類。

分子生物學法

主要有PCR技術,包括常規PCR、多重PCR、實時熒光定量PCR等,該方法特異性強、靈敏度高、操作簡便、省時、對标本的純度要求低、不需要分離細菌等特點,因此在國内外被研究人員廣泛應用于V.p的檢測。

PCR檢測方法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細胞死後其DNA不能快速降解,導緻環境DNA污染而出現假陽性結果;二是食品中很可能存在對PCR反應起抑制作用的物質而出現假陰性結果;三是這種分子檢測方法需要價格昂貴的PCR儀,不适于基層推廣應用。在運用PCR方法進行實物檢測過程中,要注意避免樣品中的外源DNA污染和雜質對PCR反應的幹擾作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