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知乎上有一個熱榜:什麼樣的人學習效果最差?
下面一個高贊的回答:什麼都想學的人。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按照一萬小時定律的比例來計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周工作五天,那麼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
其實,在人生的道路上,最怕的就是你能力一般,不夠努力,不夠專注,卻什麼都想要。
最近看《覺醒年代》的時候被魯迅先生圈了粉,這讓我想起了他說過的一句話:“這世界上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了。”
如果你想身材好,那就專注地去健身,管得住嘴,邁得開腿;
如果你想考證,那就專注地去複習,一心隻讀聖賢書;
如果你想升職加薪,那就專注地去提升自己,學習有利于提升自己專業技能的知識,拿出自己的真本事。
但是,最大的問題是你隻停留在“想”的階段,什麼都想學,什麼都想要,卻不夠努力,不夠專注,造成了什麼都學不好的結果。
事實上,“什麼都想學,但卻什麼都學不好”是知識焦慮的表現,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
因此,小保整理了3個方法,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量化 · 目标
在大學的時候,朋友樂樂就确立了自己的目标:考過法考,然後當律師。
為了這個目标,她從大二就開始制定計劃,複習備考,戒掉了很多娛樂活動。
經過兩年多的複習,大四的時候,她順利通過主觀題和客觀題考試,拿到了國内一所很好的律所的實習offer。
不難發現,最後成功的人,往往是那些有很強的“目标感”的人,如何讓“目标感”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标,是我們需要做的事情。
比如你要考中級會計職稱,每天看幾頁專業書,看多少分鐘課程,花多少時間背誦,這就是我們要拆分成的小目标。
一件事情,無論看上去多難,隻要每天達成你的小目标,總有一天,你的大目标也會實現。
自我 · 獎勵
玩遊戲為什麼那麼上頭,因為很多遊戲在通關之後會有獎勵,而這些獎勵會幫助解鎖更多的技能。相對而言,學習就比較乏味。
所以,不妨在每一次完成小目标之後有一個小的獎勵,在完成一個大目标之後有一個大的獎勵。
比如,一天的目标完成之後讓自己出去跑跑步,聽聽歌;一周的目标完成之後吃一頓大餐;一個月的目标完成之後看個電影,休息半天。
付出是為了獲得,恰到好處的獎勵不僅可以放松,更有助于目标的完成。
及時 · 輸出
愛因斯坦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的說明不能讓6歲孩子理解,你其實還沒有理解。
深以為然,想要把知識學會,就需要及時輸出。
比如,今天你學習了新的一章,學完一遍後,你可以把這一章的知識點講給舍友聽。
在你講的過程中,你可能會發現一些問題:某一塊還很含糊,某一塊還沒有完全掌握,如此,第二遍複習的時候就有了重點,就可以進行梳理和查漏補缺。
術業有專攻,在現在這個知識焦慮的時代,我們要做的,從來不是全才,而是專才。
希望我們都能夠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好,不被時代淘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