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當待春中草木蔓發的作者

當待春中草木蔓發的作者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0 15:12:38

當待春中草木蔓發的作者?來源:解放軍報 作者:田之章題目的這句話,出自《聊齋志異》中一個故事的評語意思是說,當下做的所有事,就是日後得到結果的原因用現在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當待春中草木蔓發的作者?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當待春中草木蔓發的作者(欲知後日因當前作者是)1

當待春中草木蔓發的作者

來源:解放軍報 作者:田之章

題目的這句話,出自《聊齋志異》中一個故事的評語。意思是說,當下做的所有事,就是日後得到結果的原因。用現在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果報之說,意在勸人棄惡從善、多做好事。這裡面有迷信的東西,但也不少有益的成分,符合唯物辯證法。凡事有其因必有其果,有其果必有其因;沒有無原因的結果,也沒有無結果的原因。原因與結果,如同一枚硬币的兩面,始終相伴相随,統一在一個整體之中。

明末清初的張岱,出身于簪纓望族,少年纨绔,在繁華绮麗中度過。他聲言自己“好精舍,好美婢,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舉凡奢華靡麗之事,他無一不好。50歲時,他遭逢國破家亡,由富貴繁華轉入貧困潦倒,晚年所存者,唯“破床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帙,缺硯一方而已”。世事的變遷,使他領悟到人生“笑啼之半面”,有笑就有哭,有果必有因。

他在饑餓之餘,想自己生平,思昔日富貴,過去追繁華、今日罹果報的情形一一浮現:以竹笠報頭顱,以竹鞋報腳跟,恨過去之簪履;以破襖報裘服,以麻布報細葛,恨過去之輕暖;以豆葉報肉糜,以粗米報細糧,恨過去之甘脂;以草席報床榻,以石塊報枕頭,恨過去之溫柔;以煙火報眼目,以糞穢報鼻息,恨過去之香豔;以步行報足履,以背囊報肩膀,恨過去之輿從,“種種罪案,從種種果報中見之”。

這些因果,曆曆不爽,都是張岱親身所經曆。紀昀則以寓言的形式告誡人們:甯知時勢移,人事反複手。酒酣談舊事,因果信非偶。

一鄉人昏昧中入地府,偶遇一故友,便請他帶自己看看地獄,以廣見聞。途遇一鬼,狀貌如人,而鼻下無口,問友:“此何故?”答曰:“這人活着的時候,巧于應對,谀詞頌語,媚世悅人,故受此報,使不能語。”又見一鬼屁股向上,頭貼地下,面在腹部,雙手撐拄而行。問:“這是怎麼回事?”答曰:“此人活着時,妄自尊大,故受此報,使不能仰面傲人。”又見一鬼,自胸至腹,裂縫數寸,五髒六腑,清清楚楚。問:“此何故?”答:“此人生時,城府很深,人不能測,故受是報,使中無隐匿。”又見一鬼,指大如椎,腳大如鬥,身重千斤,努力半晌,挪動一步。問:“此何故?”答:“此人生時,務居人先,便宜占盡,故受此報,使不能捷足登先。”又見一鬼,兩耳拖地,如垂雙翼,無五官面目。問:“此何故?”答:“此人生時,猜忌多疑,愛聽蜚語,故受此報,使不能聽。”

寫完故事,紀氏特意告訴人們:“此當是寓言,未必真有。然莊生、列子,半屬寓言,義足勸懲,固不必刻舟求劍爾。”要人們但明理之對錯,勿泥事之有無。

人們把做好事叫積德,做不善事曰欠債,償付所欠為還債。明代人曾異撰,寫信問病友人時說:“我輩少年時耗費精氣,無異破家蕩子。中年得病,此債主持賬簿登門時也。但能忍節嗜欲,稍償一二,彼亦有時而去。”蒲松齡則把索債比喻為“拆樓”,常見一些人家“樓工未成,拆樓人已至”,富貴家樓第連亘,再過已成廢墟。殺人償命、欠債還錢,正如一句網語說的:“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種桃李者得其實,種蒺藜者得其刺。種下什麼樣的因,必結什麼樣的果。“作惡空燒萬炷香。”說謊話、做惡事,卻設佛堂、供佛像,拜神仙、求好事,這種種桃得李、種刺得花的好事,世界上決不會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