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中秋節有哪些問候

中秋節有哪些問候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0 20:14:12

中秋節到了,你把問候捎到“目的地”了嗎?

逄春階

每次從濟南回老家,根據路途遠近,先看望在安丘市區的嶽父嶽母,吃了午飯或晚飯,兩位老人都會說:“快回家吧,回家替我們問孩子的奶奶好!”我答應着,再坐車回家看望我的母親。如今嶽父八十六歲、嶽母九十一歲,他們讓我捎給母親的問候,已經數不清了。可是,我卻很少鄭重其事地跟母親說:“我嶽父嶽母向您問好。”而母親呢,當我走的時候,也會很認真地說:“見了孩子的姥爺、姥娘替我問個好!”可是,我見了嶽父嶽母,也常常把問候語給忘記了,貪污了,沒下文了。問候語呢?咽到我肚子裡去了。這不是典型的“食言”嗎?

想起了一個笑話,小兒子去給爹買酒肴,當爹的囑咐:“給賣酒的王大爺捎個好!”到了沽酒鋪子,買了豬肺、豬肝、還有豬耳朵,他把豬耳朵偷着吃了,回家。當爹的問:“給王大爺捎好了嗎?”小兒子不說話,他忘記捎好的事兒了。當爹的又問:“沒聽着我問你啊,你耳朵叫狗吃了?”小兒子覺得爹真是神仙,趕緊回答:“不是狗,耳朵叫我吃了。”

讓我捎的問候話,當時是裝到耳朵裡了,可是沒有裝到我心裡,隻是當做客套話,總感覺說不說一個樣,心裡有就行了。可是,能一樣嗎?對老人來說,是不一樣,他們的問候話,是一種親戚之間的牽挂,是關心。我辜負了老人的一片心意。“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問候語沒捎到,也是不孝順的表現。

順着這個思路往下想,我不光是把嶽父母與母親之間的問候話忘了,還忘記了好多問候話,沒有把問候話捎到“目的地”。比如我同學和朋友聽說我要回家,他會說:“給老母親問好啊”,我答應着,可是到家,見了母親,一大堆事兒,就把同學的問候也置諸腦後了。

問候、祝福,是人與人之間的粘合劑,乍聽上去可有可無,但卻是不可或缺。正是有了問候,人間才多了些溫暖,少了些冷酷。問候語,是無形的,但是包含着真情,包含着祈願,包含着彼此的尊重。

給親戚捎問候話,其實也是一種承諾,就跟捎有形的東西,比如一瓶酒、一個蛋糕、一本書一樣的。沒有把問候話捎到,就是沒有踐諾,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就不誠信。看來,誠信體現在方方面面,尤其體現在細部,體現在無形處。它是一種形式,但是這種形式,又有着沉甸甸的内容。這必要的形式,未必能起到多大作用,但是你把問候捎到了,一定會讓老人心裡得到安慰:“哦,還有那麼多人牽挂着我呢。”

進一步想,問候多了,可能産生一種倦怠,新鮮感沒有了。成了一種純粹的形式,客套。我想第一次或第二次嶽父嶽母讓我代替他們問候我母親的時候,我一定是問候了。可是,久而久之,就不再當回事。這“倦怠”還真是個事兒。

前幾天,山東大學教授馬兵談到了張炜小說《河灣》對“倦怠”的思考,他說,比起父輩、祖輩甚至更早期,人們有更強的倦怠感,人們對身份、時間、地域感知的喪失都是心靈倦怠的體現。為何人們如此忙碌卻沒有很高的幸福感?忙碌而不幸福的狀态背後到底是什麼?馬兵引述漢德克的《試論疲倦》和韓炳哲的倦怠理論來進一步說明,可能是我們日常生活裡,那些非常不引人注意、誰都會體驗到、卻很難去記錄和表達的疲倦,在侵蝕着我們的豐滿的生活。在日常和文明的疲倦之後,還有更巨大的疲倦,那是來自人類靈魂深處的個體的疲倦。這個時候,疲倦這件事情充滿了哲學的意味。在疲倦的狀态裡,人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所生活着的這個世界,從習以為常甚至是麻木的狀态中脫離出來,重新獲得審視這個世界的可能性。在21世紀,深度注意力正在邊緣化,人們的注意力不斷地在多個任務、信息來源和工作程序之間轉換焦點,呈現出一種過度積極的狀态。它從根本上改變了注意力的結構和運作方式,感知因此變得分散、碎片化。

疲倦,是個頑症。不斷重複的“問候”也真的疲倦了。就那麼幾句簡單的詞,不停地重複,重複多了,就像螺絲一樣滑了絲。問候語成了被動應付,不得不說,于是就有了口是心非。

怎麼才能拂去疲倦的塵埃,讓問候保持新鮮度?怎麼保持呢?

我想,首要的是要真心對待問候和祝福。要主動把傳遞問候語當成傳遞友誼的種子,當成自己修身養心的種子,要自覺地把這棵種子種在心田,要從内心深處覺得本該如此,讓問候語真正落地開花。多年前,我去日本山口縣采訪,在一家釀造廠參觀日本上百年的白酒釀造工藝。臨别,釀酒師永山先生和夫人小跑着跟我們揮手告别。我們坐在中巴車上,有個人就說:“快,擦玻璃,擦玻璃。”意思是,做出擦玻璃的樣子跟人揮手告别。車繼續往前走,日本翻譯就跟我們慢慢地說,日本這對夫婦覺得一下午陪咱們很榮幸,是緣分,地球這麼大,為什麼咱們可以相處一下午呢,這次告别,很可能就是永别。所以告别時,就很珍惜這段友情。不能用擦玻璃的心态,要真心的揮手。你們可能沒有注意,他們小跑着,眼裡都有了淚痕。我聽了感到很慚愧。日本侵略者很無道,而民間的日本普通百姓是友好的。這一點,我感受到了。

就老人來說,必要的問候和祝福,更是不可或缺。他們經過了風風雨雨,暮年的生命之火,尤其需要我們晚輩的呵護。傳遞問候,更是不可或缺。有時想一想聖人的話,就眼窩發濕。在《論語》中,孔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為人子女者,可以在心裡問一句,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他們今年有多大了?對于這個問題,恐怕不是每個人都能回答上來的。現如今多數人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對父母的關心也日漸淡漠起來,除了不記得父母的生日以外,就連節假日的時候也不主動問候一聲。這種行為,實際上是有違孝道的。對于一個正常人來說,即便生活再忙碌,都不應忽視。

再是強化問候語的儀式感。誠如法國童話《小王子》裡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同樣的,我們要使每個問候都與其他的問候不同,讓問候不再刻闆、僵硬、勉強,而是更自然,更親切,更溫馨,更開心。歸結起來就一句話,讓平淡無趣的日子,因為問候的儀式感而變得絢爛多姿。

問候語也可以變通一下。換一種方式,比如前幾天我回老家,看到母親小院子裡的太陽花、月季、絲瓜、韭菜畦等生機勃勃,我就拍了幾張發了個微信朋友圈,備注是:“老母親侍候的花花草草……”沒想到收到好多朋友的祝福,其中有個朋友感慨說:“回家看看娘真好!有娘就有家。”我就拿着手機對母親說:“這麼多朋友說你養的花好,種的菜好。都祝福您呢。”老母親開心地笑了,她接受并感受到了祝福。我把祝福人的祝福準确捎給了母親。我也很開心。

寫到最後,忽然感悟,嶽父嶽母和我母親之間的互相問安,其實是在教育晚輩,要學做人,要懂得禮。孔子曾教育兒子孔鯉:“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堯曰》篇還記載,孔子諄諄告誡弟子們:“不知禮,無以立也。”我們的傳統,“禮”是人生在世的根本。不學禮、不知禮,就難以在世上安身立命。想到這兒,豁然開朗。我明白了好多。

朋友們,中秋節到了,你把暖暖的祝福捎到“目的地”了嗎?

中秋節有哪些問候(中秋節到了你把問候捎到)1

中秋節有哪些問候(中秋節到了你把問候捎到)2

來源:《黨員幹部之友2022年第十期》

編輯:盧芸竹

校對:韓黟瞳 審核:羅 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