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張三豐》這部電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劇中年少的小和尚張君寶在經曆了一系列人生磨難、好友背叛之後,于心灰意冷之際偶然發明了太極拳,并以太極拳伸張正義,終成一代宗師。金庸《倚天屠龍記》中的張三豐更是飄飄然有如神仙,張無忌在他三言兩語的點撥下就領悟了太極拳的奧妙,用太極拳幹淨利落地擊敗了趙敏手下的阿大、阿二、阿三。“張三豐“、“太極”似乎就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密不可分,而張三豐張真人是武當派開山祖師,創立了太極功(拳)就成了坊間的共識,雖然這個共識充滿了武俠氣息。
可能有細心的讀者還發現,還有“太極拳起源于陳家溝”的說法。百度詞條“太極拳“就認為:
太極拳發源于河南省溫縣陳家溝的太極拳,是東方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武苑的古老奇葩,明末清初,由陳王廷潛心研究創編。
這樣就有人有些搞不清楚了,這也太極拳,那也太極拳,難道“太極張三豐”真的是小說家言杜撰而來嗎?當然不是。
《倚天屠龍記》張三豐劇照(餘文仲飾)
咱們先來了解張三豐祖師。張三豐祖師曆史上确有其人,隻是祖師神仙風骨,淡然出世,神龍見首不見尾,世間史料記載多有出入,對張真人的生平記載各史料記載多有不同。
張三豐真人,明君寶(亦名全一),道号三豐,是武當派開山祖師,是道家内丹修煉和道家拳術的祖師。真人可能是陝西寶雞人,也可能是福建邵武人,當然也可能是個東北漢子(遼東懿州)。據傳世史料記載,祖師曾被宋、元、明、清很多皇帝尋訪過。明代皇帝明英宗賜号祖師為“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封祖師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祖師為“清虛元妙真君”。張真人雖得道,但縱橫宋元明清,似乎不太可能,唯一可信的是祖師生活在元末明初。
《明史》卷二百九十九記載:
“張三豐,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号也。以其不飾邊幅,又号張邋遢。颀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頭辄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書經目不忘,遊處無恒,或雲能一日千裡,善嬉諧,旁若無人。嘗遊武當諸岩壑,語人日:“此山,年日必大興……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遂以絕技名于世。由三峰而後,至明嘉靖時,其法遂傳于四明,而張松溪為最著。據清雍正年間,曹秉仁纂修的《甯波府志》卷三十一張松溪傳載:“張松溪,鄞人,善搏,師孫十三老。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張三豐。
明史中詳細記載了張三豐真人形貌,以及開辟武當山洞府、單人打敗一百餘名強盜的事迹,而且他的技擊之法還有傳人,其中最出類拔萃的一個傳人就是張松溪。涉及張三豐創拳的還有《王征南墓志銘》(王征南明末将軍,明亡後曾參與反清複明)中的記載: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内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别少林為外家,蓋起了宋之張三豐。三豐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元帝授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
張三豐在夢中得太極拳法,早上起來一人就殺賊人百餘人,這是傳說的流衍,不過以靜制動卻是太極拳的技擊原則。由此可見,所謂的武當太極拳是以張三豐拳術的技擊原則融合武當千年的實踐,發展出的以靜制動的根植于道教文化精神的一種武藝傳承,包括“無極功”、“太極劍”、“兩儀拳”,極有神韻。(但武當太極解放前似有失傳的過程,後由民間人士補授回傳。)
實際上,關于“太極拳”的叫法大概始于楊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禅在京師傳藝,在此之前世上并無“太極拳”這一叫法,這類拳法通常叫做“綿掌”,借用了王宗嶽先生《拳論》中的:“太極者無極而生”一句,以其拳勢得名。事實上楊露禅也曾學藝于陳家溝的陳長興先生。陳家人的拳術一般家族内傳,陳家拳法經過代代人技擊實踐改進得來,這過程中吸取了少林武術、形意拳等拳種的精華,更重要的是該拳法也根植于傳統儒道文化,崇尚内勁,講究以靜制動。陳家的拳法以及陳家傳人楊露禅漸漸聲名遠揚,這類拳法漸漸開枝散葉,不過不論是陳家還是楊露禅,以及後來的武禹襄等大師當時均未以“太極拳”稱呼自己的拳法,如陳家稱自家拳術為“炮槌”、“長拳”,楊露禅稱自己的拳術為“長拳一百八勢”。
清末民初太極拳名家楊澄甫(楊氏太極祖師楊露禅之孫,楊露禅曾學藝于陳家溝)(1883-1936年)的《太極拳使用法》講述了張三豐祖師創造太極拳的一個奇妙的故事:某日張三豐真人觀院中一喜鵲追擊一條小蛇,喜鵲每每居高臨下發起淩厲的攻擊,而蛇總能輾轉騰挪巧妙地避開。真人由此得到啟發,創出了以靜制動的系列技擊拳法。
清末民初的拳家均奉武當張三豐為始祖,這在當時并無異議。
其實現代經國家推廣的“簡化24式太極“(廣場多見的大爺大媽打的風生水起)就是參照陳氏、楊氏、吳式、武式太極拳,經删繁就簡,簡化為24式,極具神韻,傳播極廣,“太極拳”的名字也越叫越響。溯其根源,就有很多習練者接受這種“簡化太極拳”的發源地就是陳家溝的說法,乃至于遇到與陳楊太極神韻類似的“武當太極”也都混為一談,造成了混淆發源地的困惑。
現在意義上的太極拳實際上是我們對以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思想為指導,既能内修體魄,又能外顯技擊卻敵的效果拳種的泛指稱呼。
街頭練習的太極拳愛好者
其實不難看出,陳氏太極外方内圓、錘手頓足,多重耐力,注重推手,而武當太極步法多變,指東打西,氣質上清靜無為,更為古樸。作者以為,陳氏太極和武當太極僅僅是招式有異,其道家修煉内氣指導思想和以靜制動技擊原則是一緻的,正是殊途而同歸。 多種源流的太極拳有相同文化歸依和理論框架,說太極拳來源于武當、來源于張三豐祖師、或是陳家溝,某不如說“太極拳”來源于流傳千古的儒道文化,來源于我國悠久的曆史和深厚的哲學思想。
不管如何,太極拳、太極拳理論都是中華文化千年傳承、融合的瑰寶,願太極拳重新煥發活力,既能強身健體,又能實戰擊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