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22日電(趙秋玥)科技部自2012年啟動“全球生态環境遙感監測年度報告”工作,此前已連續7年發布18個專題報告,為國家重大戰略、國際社會可持續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提供科學數據和決策支撐。
針對11月22日最新發布的2019年度4個專題報告,新華網邀請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全球生态環境遙感監測年度報告編寫委員會副主任、專家組副組長、災害專題責任專家牛铮,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大宗糧油作物專題編寫組組長吳炳方,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資源信息研究所研究員、土地退化專題編寫組組長高志海等三位參與報告編寫的專家做客新華訪談,進行專業解讀。
圖為三位專家做客新華訪談(新華網 周靖傑攝)
以下為訪談主要内容:
主持人:很多自然災害會引起重大損失,能否介紹一下遙感技術如何在這方面提供科學的技術支撐?
吳炳方:首先要了解是哪個地方發生災害,影響力有多大,這是基礎信息。特别是基礎設施的損害發生在什麼地方?農作物受淹将導緻絕收,還是還能恢複?比如,我們給莫桑比克制定災後重建計劃,為災後重建規劃提供一個準确的信息支撐。需要知道哪裡發生問題,才能有針對性去提供幫助。
牛铮:我再舉個例,2008年汶川地震死傷慘重,2018年在總結汶川十年監測、重建結果時,我們發現遙感技術手段必不可少。地震發生時,有些地方還有泥石流和滑坡,當初找重建的地址建設北川縣城的時候,就利用遙感手段,找地質情況最好的地方重建相關的基礎設施,重建居民點。遙感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并參與決策過程。災害應急響應時間越來越短,應急時間越來越短,利用各種各樣的技術手段,掌握災情準确程度越來越高,這些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撐。
高志海:還有一些技術手段超出了大家的想象。比如地震之後地面移動,在這個災害評估中遙感有一種技術手段叫感測,即利用微波手段可以針對移動位置、變形程度進行毫米級監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