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老子的道就是人生價值

老子的道就是人生價值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8 19:17:55
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點擊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老子是華夏曆史上第一位有文字記載的哲學家,也是第一位留下自己著述的哲學家。老子創立道家學派,寫出五千餘言《道德經》流傳至今,是華夏文化傳統智慧的不竭源泉。

但是也有人說,老子哲學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會讓人變得頹廢,讓人失去鬥志。

老子哲學真的有這樣的缺陷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讨論:老子哲學有哪些内容?

老子哲學包含着三個方面的理論。

老子的道就是人生價值(老子哲學會讓人喪失鬥志)1

老子哲學首先是一種形而上學,他探究的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與最高規律。

《道德經》是圍繞着“道”這個概念展開的,第一章開宗明義地說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是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萬物的規律,是天地間最高的存在。道恒常永存,又無名無形,誰都看不見它,聽不見它,更不知道它到底叫什麼。老子隻能勉強給它一個名字,叫做“道”,即: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都是從道中創生出來的。道創生萬物的過程是: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道在創生天地間的一切事物後繼續發揮着作用,它附在萬物之中,蓄養萬物,培育萬物,是萬物運動變化的終極規律。

老子的道就是人生價值(老子哲學會讓人喪失鬥志)2

道這一終極規律作用于萬物,體現為兩種形式:

1、一切現象都是相反相成的

這個世界上存在着紛紛纭纭的事物,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質,而這些性質總是成對出現的,相反相成,例如:高矮、長短、冷暖、明暗、善惡、美醜等等。有高必然就會有矮,沒有高也就顯不出矮來了,如果其中一種性質消失了,與它對立的那種性質也就随即消失。如果沒有相貌普通的芸芸衆生,我們就不會認為劉亦菲美了。

所以《道德經》說: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道德經》第二章)

一對對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性質推動着萬事萬物的變化發展,因此事物的運動總是朝向其反面的。

老子的道就是人生價值(老子哲學會讓人喪失鬥志)3

2、事物是循環運動的

正因為事物朝着反面運動,所以其運動軌迹就構成了一個首尾相接的圓圈,恰如一幅太極圖。這是一種循環,事物運動發展到最後,總是複歸于起點。自然界中這樣的現象比比皆是:一年四季周而複始,循環不斷;每個月,月亮都由盈至缺,又由缺至盈;太陽朝升夕落,第二天照常升起;作物從一粒種子漸漸長大,最後結出新的種子……

《道德經》認為,道創生萬物的過程也是如此,一切事物都是從道中生成出來的,它們生成後便逐漸遠離道這一母體,并最終複歸于道,完成一個大的循環。

老子的道就是人生價值(老子哲學會讓人喪失鬥志)4

作為形而上學的老子哲學并無缺陷,不僅沒有缺陷,還是中國哲學的重要養料,滋養了後世許多哲學家。

先秦大多數思想家們,如孔子、孟子、荀子、韓非子等人探讨的主要是政治問題,并不關心世界的本原是什麼。真正關心世界本原這一形而上學問題的,隻有道家學者了。所以老子哲學是彌足珍貴的,《道德經》是中華文化的寶貴财富,我們不能輕視和诋毀它。

老子的道就是人生價值(老子哲學會讓人喪失鬥志)5

其次《道德經》是一部政治理論書,它是教君王如何治理國家的,所以老子哲學又是政治學。

老子哲學并不僅僅是形而上學,他還是政治學。或者說老子寫《道德經》的直接目的,就是教導統治者如何治國理政、管理百姓。因此老子哲學不僅是“以道為本”的形而上學,還包括了一套政治理論。《道德經》是一部指導統治者的政治理論書。

老子的道就是人生價值(老子哲學會讓人喪失鬥志)6

老子所處的時代是春秋亂世,他看到當時的統治者胡作非為,為了滿足自己窮奢極欲的享受,壓榨百姓,橫征暴斂。因此天下大亂,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道德經》探究了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的根源,老子認為這是因為統治者的“有為”,總想有所作為。老子認為,當時各諸侯國的禁令太多,法律森嚴,使老百姓手足無措,貧困不堪,反而催生了很多盜賊: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法令滋彰,盜賊多有。(《道德經》第五十七章)

老子一針見血地指出,統治者收稅越多,百姓就越饑餓。統治者越有作為,百姓就越難治理!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針對這一現象,老子提出了“無為”。老子寫作《道德經》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要宣揚“無為”的思想。因為老子認為,隻有統治者都無為而治,才能天下安定,百姓富足。

當然,老子說的“無為”并非什麼事都不做,而是教導君主不要刻意地作為,不要強作妄為。無為正是順應了道的規律,是順應萬物本身所具有的潛能去成就萬物,順應百姓本身所具有的潛能去成就百姓。也就是《道德經》中說的: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道德經》第五十七章)

老子的道就是人生價值(老子哲學會讓人喪失鬥志)7

老子的政治學是否有缺陷呢?

我們首先應當肯定老子政治學的優點,即克制統治者的欲望,消解獨斷意志的擴展,阻止統治者對百姓權利的侵蝕,這是其積極的一面。十八世紀的西方流傳着這麼一句口号:“最懶惰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與老子的“無為而治”思想如出一轍,卻比老子晚了兩千年,這足以彰顯老子的偉大。哪怕到了今天,老子的無為思想仍有意義。

不過從消極的一面看,老子的政治學是複古的,他提出“無為而治”的目标是回到一種“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狀态。老子是向後看的,是回顧曆史的,而不是向前看的,不是展望未來的。老子看不到曆史在向前發展,生産力不斷進步,财富不斷增加,人口持續繁衍,老子卻想要百姓保持着“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的“無知無欲”的狀态,顯然是不可能的。

老子的道就是人生價值(老子哲學會讓人喪失鬥志)8

最後,老子哲學又是中國人立身處世的人生哲學。

道是萬事萬物的運行規律,人也是萬物之一,也是從道中創生的,所以道也是人的行事準則。當人遵循道的準則時,這一準則又被叫做“德”,“德”就是“得”,意為人們從道中得到的東西。老子寫的書名叫《道德經》,既闡釋道,又闡釋德,既告訴你世界的本原是什麼,又告訴你該怎麼做。

到底怎麼做才是一個有“道德”的人呢?

1、自然無為。

道是作為外物的内在規律,驅動着萬物的運動與發展,這就是“道法自然”。在《道德經》說的“無為”,是叫人什麼都不做嗎?老子沒有這麼頹廢中,居士我說過,老子提倡的“無為”并不是讓人什麼都不做,而是不要違背自然規律,不要肆意妄為的意思。人也、應該順應萬物的内在規律去做事,不能強求,也不能妄為,這就是無為。隻有無為,才能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這也就是《道德經》說的“無為而無不為”。

2、清淨無欲。

萬事萬物的運動都是複歸于道的。而道的特性是空虛寂靜(無),但它發揮出的作用卻是永不窮竭的(有)。空虛之中蘊含着無窮的力量,空屋才可以住人,空碗才可以盛飯。所以人也應該複歸于道,像道一樣清淨無欲。

老子的道就是人生價值(老子哲學會讓人喪失鬥志)9

3、柔弱不争。

正如上文所說,世間一切現象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我們在做事時,不應隻考慮正面因素,也應從事物的反面去考慮。世間之人無不争強好勝,隻看到正面,因此學道之人就要看其反面,柔弱不争,正如《道德經》中說的:

夫唯不争,天下莫能與之争。(《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也許我們意識不到,中國人的性格,很大一部分是由老子哲學塑造的。中國的很多老話、俗語,都體現了老子哲學。比如“吃苦是福”、“出頭的椽子先爛”、“忍字頭上一把刀”等等。

從好的一方面說,老子哲學有助于減少人的欲望,在消費主義甚嚣塵上,資源問題、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現代社會,在提倡尤為重要。

老子的道就是人生價值(老子哲學會讓人喪失鬥志)10

從不好的一方面說,老子哲學中确實缺乏一種積極向上的拼搏精神,如果我們一味強調柔弱、居卑、處下、不争,很可能失去鬥志,變得萎靡不振。但這不是老子哲學的錯,因為任何一種哲學都有所偏向,老子哲學并非包治百病的萬能靈藥。中華文化中既有積極進取的儒家思想,又有清靜無為的道家思想,我們要兼容并蓄,才能養成健全的人格。

古代的讀書人們,在春風得意時,總是懷着“兼濟天下”的儒家理想,隻有當仕途不順,理想破滅時,才會投入道家老子的懷抱,縱情山水。

老子的道就是人生價值(老子哲學會讓人喪失鬥志)11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點擊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老子的道就是人生價值(老子哲學會讓人喪失鬥志)1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