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你擁有無盡的力量,可以伴你愛的人度過所有的絕望。
——《共情的力量》
從接觸心理學開始,共情的概念與說辭聽了很多,而特别讓我覺得有借鑒意義的,莫過于亞瑟·喬拉米卡利和凱瑟琳·柯茜合著的《共情的力量》。
如果把這本書說成“共情的寶典”,一點也不為過。
本書從真實的案例入手,将臨床咨詢研究與深度思考緊密結合,探讨複雜的人性,提煉出溫暖理性的行動方案。
01WHY——為什麼要共情?
共情的定義:能看透别人的内心和靈魂、知道他們的想法、感受他們的情緒的能力。
熟練地運用共情,對個人成長、婚戀關系與人際關系有着不可忽視的裨益。
1)共情是個人成長的催化劑
每個人都需要确認自己是被愛着的。
很多父母一直不清楚為什麼自己辛苦了一輩子,付出了不少的時間和金錢,卻依然給了孩子一個很差的原生家庭?
很多孩子一直不明白為什麼真的無法感受父母的愛,父母那些自以為是的說法與做法,給自己帶來了滿滿的傷害?
這都源于父母不是無師自通的專業崗位,父母更不是天生的心理學家,在很多方面無法發自本能地與孩子産生共情。
我對母親隻有一件事情特别有意見。體育健将的她從我小學一年級開始,一直批評我體育不好,導緻我憎惡上體育課,體育真的成了需要補考的唯一科目。
實際上我的身體條件并不至于體育那麼差,母親成功地讓我厭惡體育就是源于她從似乎從來也看不到我成績單上門門功課都是優,隻看到唯一的體育成績是“及格”。
長大後我和她交流,她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我當然知道你成績很好,隻是希望你更好啊。
很遺憾,在這件事上,我絲毫感覺不到她的認可,同時也認為她根本不在意我的感受,把我生生地逼成了一個讨厭體育的人。
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最先的影響者,讓孩子确認自己是被無條件地愛着,是教育的唯一基礎。
2)共情是婚戀關系的柔化劑
一份戀情,從親密關系的确定到最終步入婚姻,至少需要有三步:
第一步:理想的完美化
這一階段,戀人之間互相隻看到眼中的眷念與周圍的美景,墜入愛河本身就是一幀完美的畫面,眼裡根本沒有對方的瑕疵。
第二步:現實的兩極分化
新鮮感已過,缺點和問題就暴露出來了,在這個階段的相互折磨之後,感情會向着兩個極端發展,要麼更加親密,要麼分道揚镳。
第三步:客觀理性的整合
共情是這個階段最關鍵的“武器”,全方位的與對方同頻共振才能進行情感的有效整合。既能欣賞對方的閃光點,又能理解對方的欠缺之處,并将這兩者都視為是理所當然的一體。
愛人之間,隻有耐心地走完共情的三部曲,避免被沖動蒙蔽雙眼,防止被一時的分歧消減激情,才有可能跨越巨大的鴻溝,攜手共進。
3)共情是人際關系的潤滑劑
中國古話說得好:逢齡必減,逢價必加,逢難必幫,逢喜必賀。
意思就是猜别人的年齡要往年輕裡說,猜物品則要往貴裡說;别人有困難搭把手,有喜事道個賀。
這在社會學中也有一個定義,就叫“社交意義上的大度”。從共情的角度來看,誰不希望得到贊美和認可呢?
有個朋友卻偏偏特别喜歡“潑冷水”,别人興沖沖地要去不發達國家旅遊,她好心地說出一堆不應該去的理由;
别人穿了新衣服或換了新發型,她總能挑出不太合适的地方,不是衣服顔色老氣了就是發型不自然;
别人吐槽一下老闆不體貼下屬天天讓加班,她指責别人沒有敬業精神……
人與人之間,擁有一顆同理心,站在别人的角度想一想,哪怕隻是言語上的贊同、傾聽上的關注,都能讓别人對你心懷感激。
02HOW——共情應該怎麼表達呢?
中國人曆來以含蓄著稱,總以為不用說别人就能明白。
而共情不僅僅是要在心裡默認“我理解你的感受或想法”,更需要将這種内心活動揭示給别人看。
共情的表達也是需要強大的決心、足夠的耐心和随機應變的靈活性。
決心和耐心隻有目标明确,相對容易做到。畢竟共情不是每個人都與俱來的能力,是可以刻意訓練的。
靈活性是最難做到的。比如上面的例子,猜别人的年齡大部分情況下适合往年輕裡猜,但對于剛入職場的年輕男士,帶着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沖勁,最怕别人說他們是一看就像大學生的“毛頭小子”了。
《共情的力量》中,對于如何表達共情,提出了7個關鍵步驟:
第1步:使用開放式問題
封閉式問題是評判,開放式問題是共情。
當我們問出封閉式問題的時候,已經在試圖把對方帶到你想要去的方向;
當我們問出開放式問題的時候,才是真正的對對方感興趣,把主動權交給了對方,讓對方來帶領我們往前走。
隻有開放式問題才能打開他人的心門,封閉式問題就是拒人于門外。
第2步:放緩節奏
過于激動的情緒與急于達成目标的交談是無法産生共情的。
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我的工作需要協調處理很多大項目的進程,經常碰到對方很不客氣地打電話催促,語氣很急。
可能是工作責任心使然,我本能地覺得如果自己也用較快的語速與和對方溝通,一定會争執起來,而協商一緻才是我的目的,争執不是。
所以我讓自己特意放慢語速,這樣就不太可能吵起來了,很快對方的語速也慢下來了,問題也就解決了。
為什麼電話溝通中更需要這樣呢?因為沒有眼神接觸,沒有肢體語言展示,唯一讓對方可感知的就是語速、語調。
隻有平緩的語速、平和的語調才能讓對方感受到共情,一起解決問題。
第3步:不要匆忙做出評判
書中這句話很觸動我:
“我們能對他人造成的最大傷害之一就是認為他們的個性是固定不變的”。
這種刻闆效應是共情的緻命大礙。容易給人貼标簽、下定論,都是基于對他人的輕易評判。
為什麼有時候我們不願意回憶過去?就是今天的我們已經大大超越了過去的自己,不願意再回到那種青澀的茫然狀态。
而如果有人不斷地提及我們過去的糗事,在呵呵一笑之後還是會有所不快的吧?除非是很親密的摯友,我們是不願意分享這些成長過程中的狼狽的。
共情要尊重每個個體是發展變化的,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非黑即白,要關注的是當下。
第4步:關注你的身體感受
每個人的大腦反應與身體反應都是相互依存、一脈相連的。
盡量舒展自己的面部表情與肢體動作,這樣才能讓對方更放松。
一個鼓勵的微笑、一個贊許的點頭、一個豎起大姆指的手勢,都會讓對方感覺到自己是值得被愛的。而這些正面的動作和表情,賦予我們自己的也會是更多的快樂。
第5步:向過去學習
隻有把過去和現在區分來看待,我們才能更加客觀理性地直面問題。
有時候為了弄清眼前的事情,必須找到真正的原因,那可能就意味着要觸碰到别人的過去。
正如書中所說:“了解自己并發展對過去沖突的覺察是培養對他人共情能力的必經之路。”
第6步:讓故事充分展開
接着上面一步提到的适當地挖掘過去,我們需要深入地延伸下去,從對方的故事慢慢地展開,才能“春風潛入夜”地觸及到故事的内核,發現事情的本質。
共情所需要的耐心也源于此,隻有投入足夠的時間與精力,才能看到事情的全貌,才能知道如何在一段關系中走下去。
在他人的人生旅途中,我們的共情永遠是陪伴和追随,而不是參與和主導。
第7步:設定邊界
日常生活與工作中設定必要的邊界是非常重要的。
共情不意味着将自己的事情和盤托出來換取信任,我們感興趣的是對方和我們有交集并願意主動分享或探讨的部分。
簡言之,多餘的關心與幫助有時候反而會傷害他人的自尊,因為對方沒有需求,你的熱情相助就越了界,會引發他人的不适。
“好為人情”就是典型的邊界感缺失的表現。
為自己和他人設定社交邊界,是共情發揮更大作用的前提與保證。
03WHAT——共情是怎麼做到的呢?
書中最後詳細講述了共情的8個關鍵行為,便于掌握,容易實際操作。
行為1:誠實——清楚地看待自己,準确地理解他人
如何踐行?
l 去助人而不是害人
l 要尊重别人
l 把誠實設定為邊界
l 用想法讓情緒冷靜下來
l 最重要的是,對你自己要誠實
l 每天都問一下:我在隐瞞什麼?
l 要建立安全感
行為2:謙遜——既知道自己是誰,又知道自己不是誰
如何踐行?
l 尋求幫助
l 把他人的需要置于你的需要之上
l 傾聽
l 說出你的祝福
行為3:接納——我沒那麼好,你也沒那麼好
如何踐行?
l 放下
l 學會如何接受
l 記住:經曆痛苦才能成長
l 找到讓你感覺契合的地方
l 花時間來獨處
l 慢慢來
行為4:寬容——透過表層深度理解人性
如何踐行?
l 要有耐心
l 指出問題
l 盡量避免批評和奚落
l 謹防憤怒和敵意
l 設定寬容的邊界
行為5:感恩——一種體驗世界、與世界互動的方式
如何踐行?
l 慢下來
l 問一問:我需要什麼?
l 盡可能多地說謝謝你
l 讓他人知道你很感激他們
l 用感恩來安排你的生活
l 學會延遲滿足
行為6:信念——堅信人們心中的善良
如何踐行?
l 找到一個起點
l 秉持懷疑心
l 注意:不要懷疑一切
l 不要害怕駁斥權威
行為7:希望——事情會一天天好起來的
如何踐行?
l 與自己争辯
l 尋找解決方案
l 多聽音樂
l 去看一些積極向上的電影
l 避免使用“總是”這個詞
l 利用好你的記憶
l 願意做出改變
行為8:寬恕——原諒自己,就原諒了整個世界
如何踐行?
l 一筆勾銷
l 給自己寫信
l 忘掉你的苦難
l 冥想
情商大師丹尼爾·戈爾曼說:“共情,是情商的核心能力,也是人類天生的能力。”
沒有他人,就沒有我們;缺少人與人之間的良性連接,我們也很難成為我們想成為的人。
願我們誠實謙遜,接納自己、寬容待人、感恩世界、堅守信念、充滿希望,學會寬恕,給予他人更多的共情,也在共情中成長。
——END——
(圖片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