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更多距離之下的文明之美?【聚焦我國糧食安全與種子問題(上篇)】,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我們需要更多距離之下的文明之美?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聚焦我國糧食安全與種子問題(上篇)】
【專家點評】
作者:張廣輝(遼甯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土地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遼甯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泰戈爾說過:“古老的種子,它生命的胚芽蘊藏于内部,隻是需要在新時代的土壤裡播種。”對中華民族來說,種子、土地和生命是分不開的,播撒入土的種子是人們的衣食之源,也關系到我們的文明之根。“一農不耕,民有饑者”“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小小一粒種子,是孕育、傳承和豐富中華民族數千年農耕文化的重要載體。從神農氏教人種五谷開始,種子就在中華大地上開始了美妙而奇幻的旅程。據吐蕃時期曆史資料記載,文成公主進藏時帶去了中原地區的先進技術和各種谷物、蔬菜種子,不僅促進了吐蕃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繁榮,也有力推動了漢藏文化的深入交流。種子的“時空旅行”不勝枚舉,費孝通先生就曾回憶,他的老師史祿國告訴他:“遠在西伯利亞,中國人住下了,不管天氣如何,還是要下些種子,試試看能不能種地”。
一粒種子,蘊含着大自然賦予的巨大能量,無論是穿越千年,還是飛上太空,總會帶給人各種驚喜。種子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糧食總産量為13390億斤,糧食生産實現“十七連豐”,這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南方洪澇災害和台風等不利因素影響下我國農業生産所取得的驕人成績。
近年來,我國種子研發水平和種子庫建設不斷取得新突破、新進展。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雙擊畝産突破1500公斤大關,其中晚稻品種為第三代雜交水稻。然而,總體上看,我們仍面臨着種業“外強内弱”的困境。一方面,我國的大豆、玉米、馬鈴薯等種子對國外依賴性仍然較高;另一方面,與國際種子企業相比,我國種子産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着新品種審定多、轉化應用少,種子研發周期長、前期投入成本高、後期收益不确定性大等問題,使得國内種子企業的競争力不強、内生發展動力不足。根據海關總署發布的統計數據,2020年1~11月份,我國玉米、小麥、高粱和大麥的進口量分别為904萬噸、749萬噸、427萬噸和710萬噸,中國飯碗裝中國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十四五”開局之年,切實解決好種子問題,關鍵要實現以下四個方面的結合:一是注重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相結合。既要加大種業發展的财政支持力度,穩定種子培育預期收益,讓種子企業安心培育優質種子;又要優化種業發展格局,提高種子企業綜合實力。二是注重短期目标和長期規劃相結合。應充分考慮當前我國種子市場結構以及種業發展現狀,在科學研判國際種子企業發展态勢基礎上,着眼于我國種業的未來發展趨勢,制定長期規劃。三是注重重點培育與普惠發展相結合。一方面,重點培育對國外依賴程度高、種植面積廣、影響範圍大的種源,不斷突破“卡脖子”技術難關;另一方面,普惠發展培育各類種子,保護本土優質種子基因,加強種子庫建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不斷推進生物育種的産業化應用。四是注重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相結合。不斷加大技術投入和新品種研發,在實踐中持續提高育種人才的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逐步提高種子品質、豐富種子種類,更好滿足市場對種子的高品質、多樣化需求。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張勝、李慧、趙秋麗、馮帆、任爽、王斯敏光明日報通訊員萬源、李靜雅)
《光明日報》( 2021年01月13日07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