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欠火候

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欠火候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18 04:53:20

對于待人接物“意、必、固、我”源于《論語.子罕篇》,原文是: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曾經在網上看到過一篇文章,對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進行了高度的概括。感覺非常到位,西方文明着重探讨人與物的關系,印度文明則思考的是人與神的關系,中華文明更多鑽研的是人與人的關系。可以說孔子從四個方面對于人與人關系主觀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指明了解決的方向。下面我們分别進行解讀。

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欠火候(待人接物四不可)1

“意”,同臆。朱熹的注釋為“意,私意也”,即個人主觀的意見。錢穆的注釋則為“意,讀如億,臆測義。事未至,而妄為臆測”,即主觀臆斷之義。按朱熹的解釋,“毋意”更多的是善于接受别人更好的意見或思想。而錢穆先生的解釋,“毋意”則是對于事物,不應該先入為主的主觀臆斷。略有差異,但相差不大,不能接受别人的建議,往往是由于自己先入為主的主觀臆斷。

“必”,朱熹的注釋為“必,期必也”,也就是錢穆注釋的“事之未來,必望其如此而無誤”之義,對于還未發生的事,判定其必然之結果。錢穆還注釋了另外一種解釋,“固必義。如言必信,行必果,事之已往,必望其常此而不改”,對于已經發生的事情,對于可能出現的結果,出現過一次,就認為其結果必然如此而不變。兩種解釋都能解釋通。

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欠火候(待人接物四不可)2

“固”,朱熹的注釋為“固,執滞也”,也就是固執已見之義。錢穆先生與朱熹夫子的意見相同,但在其《論語新解》還指出了另外一種解釋,“或說固當讀為故,所謂彼一時,此一時,不泥其故。兩義互通,今仍作固執解”,就是說也有人認為此處的“固”應該是“故”的意思,也就是拘泥于故舊之義。兩種解釋意思差不多。

“我”,朱熹的注釋為“我,私己也”,“毋我”也就是不過于在意自身的利益、名聲等。錢穆先生的注釋中提到還有人從另外一個角度理解“毋我”之義,認為孔子“述而不作,處群而不自異,惟道是從”,這也正是“無我”的表現,也就是說“聖人自謙者我,自負者道,故心知有道,不存有我”。

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欠火候(待人接物四不可)3

本章的譯文是,孔子杜絕了四種弊病:沒有主觀臆斷,沒有定要實現的期望,不固執己見,沒有自私之心(或不自以為是)。

論語的編纂者可以說對于孔子待人接物的原則進行了高度的總結和概括,事情發生之前,容易出現的錯誤就是主觀臆斷和期必心,意思就是事情發生之前,自以為是認為必然會是怎樣的結果,或者是在事物發生前以過去的一些所謂經驗,甚至沒有任何根據的情況下,判定其必然之結果。事情發生之後,首先容易出現的錯誤就是不懂得從善如流,固執已見。其次就是過于在意自已的利益得失,這會讓自己的判斷和決定有失公允。而且這四種問題又都是相輔相成的,自私自利往往會形成憑主觀猜測臆斷的處事态度,主觀臆斷則會強化自己的期必心,對于自己的判定結果過于自信,期必心則是固執已見的心理暗示。這種種弊病都是由于人的欲望無窮而牽引,相互作用,讓人泥潭深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