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課堂教學模式探究? “讀文言課文,要了解内容,能順暢的朗讀,背誦一些基本課文”這是教學大綱中對文言教學的要求那麼,怎樣來按要求完成教學大綱的要求呢?本文就從誦讀、翻譯、中心把握三方面來淺談文言教學的一些體會,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文言文課堂教學模式探究?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讀文言課文,要了解内容,能順暢的朗讀,背誦一些基本課文。”這是教學大綱中對文言教學的要求。那麼,怎樣來按要求完成教學大綱的要求呢?本文就從誦讀、翻譯、中心把握三方面來淺談文言教學的一些體會。
衆所周知,我國擁有無與倫比的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産,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的記錄,走向未來的借鑒,而這些文化遺産絕大多數是靠曆代的文字記載而延續下來的,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文言文。因此學習文言文,懂得一些文言知識,具備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不僅有助于繼承祖國的文化遺産,還能夠加深對現代漢語的理解,提高現代漢語的語言修養和表達能力。本篇文章就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談關于文言文教學過程中的體會。
一、 文言誦讀
誦讀是培養語感的最重要的手段。學生在誦讀中,對文言文的表達方式會逐漸感到習慣,會逐漸積累若幹詞彙和句式,會逐漸加深對文章的内容、情感和章法和理解和體會,從而達到領悟的目的。
學習文言文的主要困難是詞句古奧難懂。文言遠離我們的時代,許多詞語的意義、語法特點,我們感到陌生;記載的曆史文化、典章制度,我們又不熟悉,或者從來沒有接觸過。解決的辦法就是去理解它,熟悉它。要多朗讀,多背誦,多理解。
首先學習文言文要多朗讀,多背誦。要在初步理解詞語的基礎上,反複朗讀課文,讀流暢,讀出語感來,要讀到流利上口,一直到讀熟。熟到什麼程度?一般說來,提出某一段或某一句,就能知道出自哪一篇,是什麼意思。朗讀時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随着理解的加深,要讀得抑揚頓挫,讀出感情。隻有熟悉了古文句讀,才能夠理解語句含意,才能加強對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如《史記》中《鴻門宴》一課情節跌宕起伏,波谲雲詭,讀來扣人心弦,利用此特點,引導、點拔學生多讀,以此來加深對故事情節的理解、把握來帶動對疑難語句的理解,培養學生利用語感來推斷疑難語句的能力。 有些篇目要熟讀成誦。背誦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以學習文言詞語為例,整篇文章記熟了,其中實詞的意義、虛詞的用法也就都記住了;記得越多,越能夠觸類旁通。要注意的是,背誦應該是經過多遍朗讀後,邊體會,邊記憶的自然結果,而不是單純地機械地死記硬背。
其次要學會積累,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實詞的詞義和一些文言虛詞的用法。然後,在熟讀和積累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文意,了解各篇的文體特點和創作風格。
二、文言文的翻譯
高考中文言文翻譯是一種綜合性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礎知識的綜合運用,是檢查學生閱讀文言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時,由于這類題有溝通古今的作用,學生在翻譯成現代漢語的過程中既要顧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因而在翻譯時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文言翻譯的原則
第一,翻譯文言文要講求“信、達、雅”三個基本原則。
⑴信。即對于文言詞語的解釋、翻譯要正确無誤,要注意古今詞義的差異,最忌望文生義,穿鑿附會。如賈誼的《過秦論》中“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中的“于是”,出現在現代文中通常是一個連詞,而據語境應解釋作“在這時”或“在這種情況下”;“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佘烈”語句中的“奮”應釋作“發展”而不是而今常見的“振作”“奮力”“奮勇”之義。文言文詞語的釋譯要做到“信”,一是要根據語境加以推敲,使詞語的解釋恰切入理;二是多查閱古漢語字典、詞典,尋求釋譯的依據;第三是不要一味迷信有關參考書的注釋,包括語文課本的注釋,要敢于質疑,勤于思考,使解釋精當無誤。如《過秦論》中“伏屍百萬,流血漂橹”,文中“橹”,注:“盾牌”,全句意為“血流成河,可以漂浮盾牌”,此注不切實際,字典中“橹”有兩條注釋:(1)使船前進的工具,比槳長大,安在船梢或船旁,用手搖;(2)〈書〉大盾牌。資料顯示,盾牌乃古代用來防護身體、遮擋刀箭的武器。兵士作戰時一手持盾牌以遮擋刀箭、防護身體;一手持刀箭以刺殺敵人。據此可推斷盾牌是質地堅硬、一平方米見方的闆塊狀金屬,這樣的金屬是不可能浮于水面的。結合文章内容看,在第二作者生動形象地描繪了一幅天下諸已困的慘敗畫面:數百萬的士兵倒下了,他們的鮮血流成了河,在血流成的河流之上,簡直可以搖橹行船了,以此突出九國喪亡流血之多的慘敗局面。所以,“橹”釋為盾牌,與客觀實際相悖,且有礙于文章内容的表達。正确的注釋應該是:“血流成河,可以蕩槳行船。橹,船前進的工具,指代船。”這一解釋無疑更為恰切入理。
⑵達。即文言語句的翻譯要做到通順流暢。要做到這一點,一是要把簡要的語句中省略的字眼補出來,而後譯。如“沛公軍(于)霸上”(《鴻門宴》),“沒死以(之)聞;諸侯(之子孫侯者,其繼)在者乎”(《觸龍說趙太後》)等。二是要把特殊的文言句式(如賓語前置、介詞短語後置、定語後置等)按照現代漢語習慣進行語序調整,使之翻譯起來“順溜”。如“何陋之有?”(《陋室銘》),譯時要按“有何陋?”的順序來譯;“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谏》)要調整作“忌自不信”來譯;“大王來何操”(《鴻門宴》)要按“大王來操何”的語序來譯。三、對于某些文言語句的翻譯須用“被字句”、“把字眼”來譯。如“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秋水》)一句,要想通順須譯做:我将長久地被修養很好的人恥笑。
⑶雅。即文言語句的翻譯要富有文采,要譯出原作的意蘊美質。這也是文言文翻譯的最高要求和最高境界。如文言名篇中《陋室銘》的譯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會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蛟龍就會顯靈。這是一座簡陋的房屋,(值得驕傲的)隻有我高尚的德行。鮮苔的痕迹蔓延上台階綠油油,綠草的顔色映進了簾子青蔥蔥,談笑有着博學多識的人,來往的沒有不識字的百姓。可以調弄古樸的琴,恬然自在讀佛經。沒有喧嚣的樂章擾亂我的耳旁,沒有官府的公文使我忙個不停。正像是: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揚子雲的小亭。孔子說得好,還有什麼簡陋不成?——以上譯文,既做到了“信”,“達”,又保持了原文的文辭美,音韻美,做到了“雅”。
第二,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
“直譯”就是從詞語到結構接對譯。“意譯”就是着眼于表述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靈活翻譯“原文”的詞語,靈活處理原文句子的結構。需要意譯的主要有如下三個方面:
(1)将詞語的“解釋”簡單地“搬進”譯文不夠恰當的地方。如“履至尊而至六合”中的“六合”,當解釋為“天地四方”,但直接寫進譯句,很費解,就應根據這個詞在句中的意思,譯為“整個天下”。
(2)運用借喻、借代、委婉、互文、用典等修飾的語句。這些句子,若拘泥于直譯,本來的意思可能表達不清甚至錯誤。比如“振長策而禦宇内”隻能意譯為“用武力來統治各國”,而不能直譯為“揮動長鞭子來控制天下”。
(3)省略句、倒裝句及一些需要濃縮或擴展的句子。這些句子在翻譯時,在不失原意的前提下,必須作必要的補充和改變,使其合乎現代語法與文理。比如“今君乃亡(于)趙走(于)燕”這句話在翻譯時,如果不把省去的兩個“于”補充翻譯出來,就不是通順的句子;“求人可使報秦者”中,若不把後置的定語“可使報秦”移到“人”的前面,譯出的句子就别扭不通;“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方之心”,如依次逐一直譯,不加以濃縮,就顯得十分啰嗦重複;“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于吾乎”,必須将句中“先後生于吾”予以擴展,譯為“比我大還是比我小”。
(二)、文言翻譯的基本技巧
1、“留”。即保留文中不必譯和不能譯的詞語,如:時、地、人、事、官職、書名等專有名詞;在現代漢語中仍常用的成語和習慣用語,一般人都理解,可保留不譯。如:“勞苦而功高如此,本有封侯之賞……”(《鴻門宴》),“勞苦功高”這個成語可以不譯。
2、“換”。在翻譯時用一個意思相同的現代漢語說法不同、音節不一的詞,如:“吾子久淹于敝邑”(《肴之戰》)。“吾子”是敬詞,即今天的“先生們”;“淹”可用“停留”或“留守”換譯;“敝”是謙詞,“敝邑”即“我們的國家”。
3、“删”。删除可不譯的發語詞、句首助詞、句中起襯音等作用的虛詞等。如:“夫戰,勇氣也”可譯為:打戰憑的是勇氣。“一夫不耕,或受之饑”可譯為:一個成年男子不耕種,有的人就要受到饑餓。
4、“補”。将原句省略的内容适當補出來。使句意完整通暢,如:“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遊褒禅山記》),将“焉”後省略的“而未至”(有能力到達卻沒有到達)補進去翻譯才連貫,否則義脈不暢通(“足以至焉”,怎麼會“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呢)。詞類活用的翻譯,要補上相關語,如:“使……”“以……”“用(拿)……”。
5、“調”。按現代漢語表達習慣,将倒裝(如:“主謂倒裝”“動賓倒置”“介賓短語後置”等)的句子成分調整過來,如:“亦雁蕩體而微者”,要将定語移到中心前面去,譯作:也就是形體具備而規模較小的雁蕩山。文言中表達語氣的助詞,也應根據今人表達的習慣進行調換,如:“乎”“哉”“焉”等用在句末,可用“啊”“呢”等調換。
6、“選”。選用恰切的詞義翻譯。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情況很常見,因此,選用恰當的詞義進行翻譯,已成為文言文的難點。如:《五人墓碑記》中有一句“(五人)激昂大義,蹈死不顧”。“顧”就是一個多義詞,它的義項共八條:A、回頭看;B、看;C、探問;D、拜訪;E、顧念,顧惜;F、考慮;G、但,隻是;H、反而,卻。在這個句子中,選用E項(顧念、顧惜)最恰當。
7、“譯”。譯出實詞、活用的詞和通假字等。例如:“秦外連橫而鬥諸侯”一句如果翻譯成“秦國對外采取連橫的策略而同諸侯争鬥”就錯了,“鬥諸侯”應譯成“使諸侯之間互相争鬥”。“鬥”是使動用法。再如“至莫夜月明”如果翻譯成“到了沒有夜晚明月的時候”也錯了,因為“莫”在這裡是通假字,通“暮”。
8、“固”。固定的格式要采用固定的譯法。例如:“豈……哉”可譯為“難道……嗎”;“得無……乎”可譯為“恐怕……吧”“莫非……吧”等。
9、“意”。即意譯。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義,直譯會不大明确,甚至很别扭,應用意譯。例如:《鴻門宴》中“秋毫不敢有所進”,直譯為“連秋天鳥獸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譯為“連最細小的東西都不敢占有”,當然是意譯為佳。
10、“辨”。文言文中常常牽涉到古代禮俗、天文、地理、典章制度等文化常識,在翻譯時要留意辨别,以免出錯。如:曾有的考生将“(燕)惠王即位”譯為“惠王做了皇帝”,這就弄錯了,因為在秦始皇之前的戰國時代,還不存在“皇帝”這一稱謂。
三、歸納内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
歸納内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是文言文閱讀中的重點,這是考查學生是否在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分析能力,其難度比理解文句又高了一層。就是說既要能準确理解句、段的内容,又要歸納整理、把握全篇的内容要點。這個工作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1、程上來說,要微觀到宏觀相結合,先從微觀到宏觀,再從宏觀到微觀。所謂從微觀到宏觀,就是說要以把握句意為基礎的把握段意,再以把握段意為基礎把握篇意。其中,“把握句意”又是關鍵的一環,是“基礎”的基礎。這句意、段意、篇意三者之間,後者對于前者,依次為綜合歸納的結果。當然,綜合歸納并非簡單的相加,因為一段中的句子或一篇中的段落并非都同在一個層次上。因此要特别注意,找關鍵句子或關鍵段,在此基礎上,體會分析它與句段之間的内在邏輯關系,這樣才會做到準确歸納内容要點,恰當概括中心思想。
2、文體上說,要注意文體特點。對于記文,首先要弄清寫了什麼人、什麼事,人物關系怎麼樣,事情的原因、過程、結果怎麼樣;然後進一步思考探求人物活動和事件表現出的思想意義。對于文言文來說,由于文化景和行文特點的隔膜和差異,弄清其中的人和事,有時也并易事。如古人稱謂複雜,同一個人物在一篇文章中可能有多種稱呼,如不了解,很可能把一個人當成兩個人或幾個人,以緻把内容理解偏了。對議論文來說,首先要弄清文章的論點,并要理清作者為了證明自己的論點,使用了什麼論據和方法。文言文中的一般性議論文,結構比較單純,論點論據也比較明顯,弄懂文句之後,把握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并不難。
3、擴展視野,進行綜合分析。歸納分析要點,概括中心思想,就文章本身分析固然是重要的、基本的方面,但是要全面、深刻地把握,還應擴展視野,充分注意文章的題目、文中或文後的注釋、文章的出處、作者的情況等材料,結合學過的有關知識,作綜合分析。
此外,還可以從文章的寫作特點,如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來考慮,歸納内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
由于本人參加工作的時間較短,在文言文教學方面的經驗也不足,因此本人就隻能談這三點體會,如有不當之處敬請大家指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