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之背景
今天農曆九月九,重陽節,想起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不禁要吟誦一番: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少年時隻知其思鄉之情,但對其中的背景卻知很少,今日查閱資料後發現挺有意思,整理了一下,與諸君分享。
說到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就不得不介紹一下作者。
王維,王姓,名維,字摩诘。生于公元701,卒于公元761年。他出生在一個官宦家庭,父親王處廉做過小官。據說這名字是他母親給他取的,他母親是一名佛教徒,他的名和字加在一起就是“維摩诘”,而維摩诘在佛教裡是一位著名的在家菩薩。或許正是這樣的家庭環境,對王維的詩歌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他後期的山水詩,很佛系。
王維的故鄉在蒲州,也就是現在的山西永濟。他從小就很厲害,不光會寫詩,在畫畫和音樂方面也很出衆。在十五歲時便離家去京城奔波事業,在二十一歲的時候考取進士。進士在唐代非常難考,每年的進士錄取平均不超過二十五人,最變态的是有一年一個進士都沒有錄取(宰相李林甫)。所謂“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五十歲進士題名都算是年輕有為,可想而知王維有多厲害。
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是十七歲的王維在京城長安時所寫。
就這個題目,也需說一說。
時間:九月九日(農曆)
在唐代,九月九日盛行插茱萸、登高喝菊花酒。這裡有個小故事。
傳說晉代有個人叫桓景,他在仙人費長房那裡學道,有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這天,你家裡将有災禍,你趕緊回去,讓家人做紅色口袋,裡面裝上茱萸,系在手臂上,然後去登高喝菊花酒,就可以消除這個災禍。” 桓景按照費長房說的做了,家人安然無恙,回到家裡一看,其他牲畜都死掉了。後來在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插茱萸就成了一種習俗。
這裡的費長房也很有意思,傳說他有縮地術,能一下就出現到想到的地方。他本是仙人,但“後因失其符,為衆鬼所殺”(見《後漢書》),知道的人比較少,但他的後世大家更知道一些,就是韓湘子,沒錯,就是八仙過海裡的韓湘子。更有趣的是,韓湘子又是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韓愈的侄孫(侄子十二郎的兒子),讓我感到不解的是,這個侄孫在韓愈被唐憲宗貶時怎麼不救他一把,打住打住,這是題外話了。
地點:山東
這裡說到的山東,不是現在的山東省,而是指“華山之東”。王維的故鄉在蒲州,現在的山西永濟市,離華山不遠,在華山的東北邊。所以這裡寫山東,代指故鄉,說是山東兄弟,實際上是說故鄉的兄弟。下面展示兩幅地圖,以更直觀顯示華山和蒲州的位置所在。圖一是唐代的地圖,圖二是現在的地圖。
圖一
(源自《中國曆史地圖集》,圖中沒有華山,用紅△标記華山的大概位置)
圖二
(源自百度地圖搜索)
人物:兄弟
王維在家中是老大,他還有四個弟弟,不一一介紹,隻說二弟王缙。這裡又需提到“安史之亂”和王維的故事。
公元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王維五十五歲,在長安任職。由于唐玄宗不抵擋叛軍并悄悄逃離長安,導緻長安淪陷,王維被安祿山抓了,當了俘虜。王維在當時雖然官做得不大,但在文學上的名氣很大,安祿山沒有殺他,而是逼迫他了做叛軍的僞職。後來還寫了《凝碧池》以表明他是站在大唐這邊的,做官是迫不得已的。詩如下: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
後來長安被收複後,所有做過叛軍僞職的官員都要受處分,這個時候他的弟弟王缙勇敢地站了出來,他上奏朝廷,願意自己降職以減輕王維的處分,加上王維寫過《凝碧池》,唐肅宗隻對王維進行了降職,沒有進行更嚴厲的處分。同時王缙由刑部侍郎降為蜀州刺史,離開長安。當哥哥的也不願弟弟在外受苦,在公元760年,王維上了《責躬薦弟表》,表示願意自己削官,懇請将弟弟王缙調回長安。後來王缙果真調回京城,但還沒有到達長安,王維就去世了。王缙回京後,受到唐代宗的重用,官位做到了宰相。
從上面的故事可以知道,王維和弟弟王缙都願意犧牲自己以保全對方,可見其兄弟之情。
以上就是藏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裡的背景故事。或許有了這些故事和兄弟之情,才讓王維寫詩的時候“倍思親”。
再回頭看那四句詩句,是不是更容易理解了呢。
參考資料:
《簡明中國曆史地圖集》-譚其骧
《唐詩三百首》-蘅塘退士
《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
《王維》-馬玮/2014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