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詩人劉禹錫,人稱“詩豪”,在劉禹錫的詩中,最為人贊賞的是他的詠史懷古詩,此前,小樓已經讀過他的《烏衣巷》、《石頭城》等經典懷古七絕,今天就來讀他的一首七律懷古經典《西塞山懷古》。
這首《西塞山懷古》,是劉禹錫倍受推崇的經典名篇之一,清人何焯甚至認為這首詩“氣勢筆力匹敵《黃鶴樓》詩,千載絕作也”。
下面小樓就來品讀這首“千載絕作”。
西塞山懷古
劉禹錫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長慶四所(824),劉禹錫由夔州(今重慶奉節)刺史調任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他尚江而下,途經西塞山(在今湖北大治縣),這裡曾是三國吳設江防的地方,劉有感于史事,所以寫下此詩。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王濬[jùn]:西晉名将,曾任益州(今四川成都)刺史。晉鹹甯五年(279),王濬奉晉武帝命,為征伐東吳造戰船,船上以木為城,起樓,每船可容二千人。太康元年(280),王濬率船隊從益州東下,征伐東吳。
金陵王氣:金陵即三國東吳都城建業,今之南京。相傳戰國楚威王時,有人見此地有王氣,埋金以鎮之,故名金陵。
開篇即寫王濬船隊東下,攻滅東吳。用“樓船”代指王濬軍隊,用王氣收斂象征東吳覆滅,形象鮮明,賦事精準簡練。短短十四字,便将一段曆史侃侃道出。“下”、“收”二字,寫出晉軍聲威之盛,大有摧枯拉朽之勢。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尋:古代八尺為一尋。
鐵鎖:為防晉國戰船的進攻,吳國在江面上拉起鐵鎖,在江中放鐵錐。結果,王濬用大火燒斷鐵鎖,用大筏沖走鐵錐。
降幡[fān]:降旗。
石頭:石頭城,在今江蘇江甯,是吳國都城的屏障。王濬率軍攻入石頭城,吳主孫皓親至營門投降。
颔聯用兩個細節來刻畫這場晉滅吳的戰争,一是王濬燒斷吳的江防鐵鎖,鐵鎖沉入江底,暗示吳的防禦不堪一擊;二是吳國降旗挑出石頭城,表示吳國徹底覆滅。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往事:兼指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亡國的史事,這六朝都建都金陵。
寒流:指長江。
此詩前四句隻說了晉滅吳,第五句七字概括六朝覆滅舊事,極為簡練。屈複《唐詩成法》:“前四句止就一事言,五以‘幾回’二字括過六代,繁簡得宜,此法甚妙。”
頸聯下句以山川依舊,江流不息的永恒,反襯六朝興亡之倏忽,千古興亡之慨,被“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一聯寫盡。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四海為家:四海為一家,天下一統。《史記·高祖本紀》:“天子以四海為家。”
故壘:六朝以來的營壘遺迹。
尾聯回到現實,如今唐王朝一統天下,六朝舊壘,均荒蕪在蘆荻之中。“秋”字與上聯“寒”字相照應,可見詩人筆法之細密。
前面說到,何焯認為此詩可匹敵崔颢《黃鶴樓》,但沒有說為什麼,後俞陛雲作了分析。
俞陛雲在其《詩境淺說》中說:“餘謂劉詩與崔颢《黃鶴樓》詩,異曲同工。崔詩從黃鶴仙人着想,前四句皆言仙人乘鶴事,一氣貫注;劉詩從西塞山鐵鎖橫江着想,前四句皆言王濬平吳事,亦一氣貫注,非但切定本題,且七律詩能前四句專詠一事,而勁氣直達者,在盛唐時,沈佺期《龍池篇》、李太白《鹦鹉篇》外,罕有能手。”
從餘陛雲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與崔颢的《黃鶴樓》在寫法上有相同的地方。兩詩都是前四句專詠一事,頸聯收轉,讀來有一氣貫注的感覺。
将《西塞山懷古》跟《黃鶴樓》放在一起比較,肯定有很多人不以為然,但好詩不防多讀,《西塞山懷古》,無疑是值得一讀的好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