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五千年,擁有着豐厚的文化底蘊和知識體系,還可以随着時代的變化而改變,真正地做到了與時俱進。文化與時俱進,那可是非常難得的,因為大多數的文化都産生于某一個固定的時間段,是固定時間的固定産物。而然,雖說如此,但中華的漢字詩詞的的确确做到了與時俱進這一點。
可能當時留下某些漢字和詩詞的人也沒有想到,自己的作品也能與時俱進,這就是我們文化的先進之處,不停地前進,先進的文化始終在引領着一段潮流,同時也不會抛棄舊的原本的文化。
在北宋時期的春天的某一天夜晚,蘇轼吃完飯出來散步。回家的途中,看到了兩種不同的景象:一邊是明亮的月亮挂在黑沉沉的夜空中,灑下溫柔的月光,照在花花草草上,同時花花草草散發出絲絲縷縷的清香,很是安靜,一片優雅甯靜的景象;一邊是達官顯貴們依舊沉醉的舞榭樓台之中,紙醉金迷,很是喧鬧,一片繁華熱鬧的景象。
這兩種景象充斥着蘇轼的腦海,極具張力而又生動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和強烈的反差。于是,蘇轼回家便拿起筆和紙,寫下了這首春宵詩,卻被冤枉在寫洞房之事:
《春宵》北宋·蘇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歌管樓台聲細細,秋千院落夜沉沉。
這首詩的開篇“春宵一刻值千金”就很明确地寫出了春天夜晚的每時每刻是無比珍惜和寶貴的。然而,也就是這句,随着時代的發展開始逐漸變味了。現在更多的人認為“春宵”就是指洞房之事,所謂的洞房花燭夜。不過,在這首詩中,蘇轼明顯就是被冤枉的,跟洞房之事沒有絲毫關系。在這首詩中,“春宵”就是字面的意思,春天的夜晚,沒有絲毫的引申。
緊接着第二句和第三句就形成的強烈的對比,這可不是蘇轼自己在腦海裡想象的,而是自己真的看見了這種景色,給蘇轼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從而也反映了蘇轼對這些達官顯貴們的厭惡,大好的春宵不珍惜,熟視無睹,盡沉醉在紙醉金迷當中,同時更側面諷刺了當朝的風氣。
最後一句“秋千院落夜沉沉”,不管達官顯貴們如何喧鬧喧嘩,外面的“春宵”依舊在那,但他們根本沒有絲毫的關心,簡直是浪費了這無比美好的春宵。外面的春宵沒有享用,隻能獨自在那浪費直到随着時光的流逝而消失。
縱觀全詩,此詩通俗易懂卻又立意深沉。在冷靜自然景色的描寫中,含蓄委婉地透露出蘇轼對達官顯貴們醉生夢死、貪圖享樂、不惜光陰的人的深深譴責。
編輯:張聖平
搖搖晃晃,晃晃搖搖。品味雲端,墜入生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