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個三十歲出頭的靓女來就診,側面對着我,說話用手擋住嘴巴,羞羞澀澀、聲音微小。開始我還奇怪,問了幾個問題,回答都聽不清楚,讓她大點聲。她轉過頭,把手稍稍放下,一開口說話,我馬上明白她來的目的了——她有比較嚴重的“口臭”。一開口,對面的人就能聞到一股刺鼻的酸臭味。這個問題嚴重困擾了她的日常生活。
我開了方劑,并告知:這不是什麼大病難病,堅持服藥,日常注意生活習慣及飲食,很快就會有明顯改善。送走了她之後,我也想起,平台留言中,很多人問到口臭怎麼處理。那麼,今天我就講講這個問題。
01
什麼是口臭
口臭即指口中氣味臭穢,他人可以聞得到,自己能聞或者聞不到。
口臭發生非常普遍,以中老年居多。調查顯示,近10% ~ 65%[1] 的人曾經有過口臭經曆,文獻報道中國人口臭的發病率約27.5%,西方發病率甚至高達50%[2],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但女性就診人數遠高于男性。雖然與多數疾病相比,口臭對人體健康危害較小,常被忽視。但口臭常常反複發作,嚴重的會造成自卑、抑郁,尤其對社交需求較高的人,口臭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因此,口臭雖是小毛病,但發病率很高,有必要引起大家的重視。
檢測口臭的方法
自我感受法、親近人的反饋法、臨床測試法、專業醫師直接的鼻測試法、實驗室測試等,其中,人工鼻是檢測口臭較為客觀和實用性的方法,便攜式硫化物口氣測定儀能迅速檢測出引起口臭的可揮發硫化物(VSC)含量,如硫化氫、甲硫醇、其他硫化醇、二甲基硫等。
02
西醫認為口臭是如何産生的
西醫認為口臭可分為非病理性口臭和病理性口臭。非病理性口臭通常是在正常的生理過程中産生的,一般持續時間較短。病理性口臭則是多由局部或系統性疾病引起的。還有一類口臭屬于精神性口臭,與心理和精神因素有關。口臭的常見原因有以下:
√ 口腔疾病,如患有牙龈炎、牙周炎、牙槽溢膿、蛀牙等;
√ 腸胃道疾病,主要為上消化道疾病如反流性食管炎、食道腫瘤、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其主要原因可能與食管功能有關,食管的閉合功能被抑制,閉合減弱,下段近贲門處閉合受限,胃内及腸道刺激性氣味有食管進入口腔而産生口臭。
√ 呼吸道及耳鼻喉相關疾病,扁桃體炎、肺結核、肺膿腫、支氣管擴張、鼻炎、鼻窦炎、鼻後滴漏綜合征等;
√ 内分泌疾病,如經期内分泌絮亂;
√ 肝腎衰竭、血液病等疾患也可産生異常氣味,導緻口臭;
√ 日常飲食習慣,如抽煙、喝酒、喝咖啡以及經常吃蔥、蒜、韭菜等食物也易引發口臭;
√ 某些鎮靜藥、降壓藥、阿托品類藥、利尿藥以及有溫補作用的中藥,導緻唾液分泌減少,從而有利于細菌生長,而産生口臭。
目前西醫治療口臭的方法就是針對以上病因,尤其是根除引起胃病的幽門螺杆菌。有研究表明,口臭患者幽門螺杆菌陽性率較高,幽門螺杆菌是引起慢性活動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的重要原因,當存在其感染時,可能影響胃腸動力功能,引起食物在胃腸中潴留(在體内不正常地聚集停留)時間過長,經胃腸道内其他細菌分解産生各種有臭味的氣體。幽門螺杆菌感染者,口臭發病率明顯高于未感染者,而根治幽門螺杆菌後,口臭症狀明顯減輕。
03
中醫認為口臭是如何産生的
中醫認為口臭是五髒六腑功能失調導緻髒腑積熱而引起,其中尤以脾胃關系最為密切。《諸病源候論》記載:“口臭有五髒六腑不調,氣上胸膈,然髒腑之臊腐不同,蘊積胸膈之間而生于熱,沖發于口,故令口臭也。”明代龔廷賢《萬病回春》記載:“口開則臭不可聞者,腸胃中有積熱也。”明代張景嶽認為口臭多以胃火引起,亦可由食滞、脾虛引起,其證分陰陽,治療上陽證宜清胃火,陰證以補心脾。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口舌》記載:“口臭是胃火、食郁。”
口臭的發生多與胃火熾盛、胃腸蘊熱、痰熱蘊肺、情志過極、久病大病瘥(cuó,即病)後等因素有關。關鍵是髒腑積熱、濁氣上泛,沖發于口。
■ 飲食不當。一是喜歡吃辛辣燥熱的食物,導緻胃腸蘊熱、胃失和降、胃火上炎、熱毒上蒸、上沖于口而形成口臭。二是喜歡吃肥甘厚味,濕濁内生、壅滞于脾、脾失健運、濕郁化熱、濕熱上泛而形成口臭。
■ 痰熱蘊肺。外感或内傷引起肺熱蘊積于胸膈之間,随氣體呼出而形成口臭。或肺中痰熱蘊結、灼傷氣血、瘀結成癰、血敗為膿、氣迫于口,上幹竅絡而緻口中有腥臭氣味。
■ 情志過極。生活中容易發怒,導緻肝火旺盛,肝的機理失調,氣火上炎,損傷脾胃。或者經常心情低落、焦慮憂傷,導緻脾氣受損,脾胃升降失常,濁氣上泛而出現口臭。
■ 久病大病初愈。病後身體虛弱,耗傷中氣,脾胃虛弱,運化失健,濕濁内生,濕阻脾胃,升降失司,胃失和降,濕濁上泛而形成口臭。傷及陰氣,脾胃陰虧虛,虛熱内生,虛火上蒸而形成口臭。
對于廣大朋友來說,上面這段話可能有些生拗,難以理解。具體治療時,還要分“陰陽虛實”,過于複雜,不知如何着手。根據我多年的臨床經驗,所遇到的大多數人口臭的主要因素就是“濕滞”或"濕熱"。
04
如何治療口臭
口臭治療,我建議按病情嚴重與否,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病情比較嚴重的,如口臭患者伴有發熱、貧血、消瘦、肝腎功能異常、吐血、大便發黑或便血、口臭性質或氣味突然發生改變等情況時,有必要盡快到醫院檢查,明确病因,采取針對性方案進行治療。另一種是沒那麼嚴重,隻是日常生活中有時發生的,建議注意日常生活習慣及個人衛生,在家裡通過食療進行調理。
■ 中西醫結合療法根除幽門螺杆菌
目前療程為14d的铋劑四聯療法是首選推薦方,但抗生素的選擇和療程必須根據當地幽門螺杆菌耐藥情況,因人因地而異,否則會産生依賴性大、耐藥性強、腸道菌群失調、複發率高等問題。而中醫中藥配合西藥抗幽門螺杆菌治療,不僅能延緩西藥耐藥性産生、降低不良反應、防止幽門螺杆菌複發,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逆轉幽門螺杆菌的耐藥性、防止複發。因此中西醫結合療法對根除幽門螺杆菌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 中醫注重把握濕滞與濕熱
中醫治療口臭,需要進行辨證論治,總體可以分為脾胃濕熱證、痰熱壅肺證、胃火熾盛證、食滞胃腸證、肝胃郁熱證、陰虛火旺證六種,對于病情嚴重者,要到醫院就醫進行針對性辨證論治。對于病情不嚴重,僅是日常調理養護的人,我建議把握住“濕滞或濕熱是口臭的基本病機”這一原則,注重祛濕滞或清濕熱。常用蒼術、厚樸祛濕消滞,黃連、黃芩清熱燥濕等等。
■ 注重口腔衛生及健康飲食
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定期通過超聲波潔牙,徹底消除牙菌斑、軟垢、牙結石等,在一定程度上能減輕口臭。做到每天飯後漱口、早晚刷牙,刷牙時用牙具輕輕擦洗舌背,去除附着在其上的真菌及腐敗物。
有齲齒、殘冠或殘根,以及有牙周疾病等,要及時修複治療。
飲食要有規律、不暴飲暴食、少吃甜食,特别是睡前不吃甜食。
化濕食療方
‖ 食療方
二香茶
材料:丁香3粒,藿香3克。
做法:将丁香捶碎,與藿香一同放入有蓋茶杯中,沖入沸水,加蓋浸泡10分鐘即成。
功效:祛濕化濁。
适合人群:脾胃濕濁者,常見口臭、口中粘膩,肢體困倦而重,或頭重如裹,胸悶腹脹,納食不香,大便溏爛,舌苔白膩。
國醫大師路志正教授認為口臭多與脾胃濕濁有關,中醫常用祛濕化濁法。本茶飲中的藿香性微溫,味辛甘,有解暑、化濕、和胃、止嘔等功效,早在《藥品化義》一書中就指出:“霍香,其氣芳香,善行胃氣,以此調中,治嘔吐霍亂,以此快氣,除穢惡痞悶”。丁香味辛,性溫,歸脾、胃、肺、腎經,有溫中降逆、散寒止痛、溫腎助陽的作用,可溫化水濕。藿香與丁香搭配飲用效果更強,适合脾胃濕濁見口臭者。
丁香小知識:丁香還是古代的口香糖,相傳,唐代著名的宮廷詩人宋之問在武則天掌權時曾充任文學侍從,他自恃長像儀表堂堂,又滿腹詩文,理應受到武則天的重用。可事與願違,武則天一直對他避而遠之。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寫了一首詩呈給武則天以期得到重視,誰知武則天讀後對一近臣說:“宋卿哪方面都不錯,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口臭的毛病。”宋聞之羞愧無比,從此之後,人們就經常看見他口含丁香以解其臭。由此,有人趣稱丁香為“古代的口香糖”。
清熱食療方
‖ 食療方
佩蘭薄荷苦丁茶
材料:佩蘭3克,薄荷3克,苦丁茶3克。
做法:将以上材料放入有蓋茶杯中,沖入沸水,加蓋浸泡5分鐘即成。
功效:清熱化濕。
适合人群:脾胃濕熱者,常見口臭、口苦黏膩、脘腹脹滿、大便粘滞不爽,舌質偏紅,苔厚膩,伴有黃苔。
佩蘭氣味芳香,辛能發散,香能去穢,故其有化濕解暑的功效,可用于脾胃濕熱(口中甜膩、多涎、口氣腐臭)者。薄荷具有醫用和食用雙重功能,薄荷辛涼,有疏風散熱、辟穢解毒的功效,《千金·食治》還記載:“卻腎氣,令人口氣香潔。主辟邪毒,除勞弊。”因為薄荷幹淨、令人愉快的氣味和味道,可以幫助清新一個人的呼吸。中醫認為苦丁茶甘、苦、寒,有疏風降火、清咽利喉的作用,茶葉中所含的單甯酸有殺菌作用,還能阻止細菌在食物殘渣中繁殖,有效地防止口腔異味。佩蘭與薄荷、苦丁茶一同飲用,可以幫助脾胃濕熱口臭者清熱化濕、清新口氣。
[1] 趙曉亞,江振作,王躍飛 . 真性口臭的病因、分類及與疾病的關系 [J]. 北京口腔醫學,2015,23(3):173-176. [2] 龔宇華,潘炜娟,魏本娟,等 . 胃幽門螺杆菌感染與口臭的相關性研究 [J].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5,15(1):66-68.
專家介紹:
黃穗平,男,醫學博士、主任中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廣東省名中醫。現任廣東省中醫院脾胃科大科行政主任,國家中醫脾胃病重點專科學科帶頭人,兼任廣州中醫藥大學脾胃研究所副所長,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民族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副會長、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内鏡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脾胃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醫師協會消化内鏡醫師分會副主任委員、嶺南(華南)中西醫結合診治幽門螺杆菌相關性胃病學術聯盟主席、廣東省中醫院中醫藥辨治慢性胃病創新團隊領頭人,專攻中醫優勢病種慢性胃炎、胃癌前病變及胃早癌。
擅長中醫、中西醫結合診治消化系疾病及消化内鏡診治技術,培養碩士生、博士生60多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廣東省科技廳等各級科研課題20多項。曾獲廣州中醫藥大學科技進步獎、廣東省中醫藥科技進步獎、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獎和著作獎。主編著作7本,副主編著作8本,發表醫學論文180多篇。獲得“首屆嶺南名醫”、“首屆羊城好醫生”、"2017胡潤-平安中國好醫生"稱号。
出診時間:周二上午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醫院3樓特需門診,周三上午健康咨詢及夜間内科門診廣東省中醫院總院(大德路111号),周四下午固生堂嶺南國醫館東山分館(廣州市中山一路48号)。
編輯:查冠琳 責編:宋莉萍
點下方在看
更好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