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一詞,在最近十多年中,被“扭曲化”的現象十分嚴重。甚至可以說已經被叫“爛”了。假借 “創新”一詞,濫竽充數的事情比比皆是。所以有很多新概念,甚至是有詞無意的所謂概念創新,讓企業無所适從。
創新,其本意十分偉大。回顧曆史,我們能夠發現,創新一直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能。時針指向遠古,人類祖先們從鑽木取火到火種罐,從石器到青銅器;來到近代,蒸汽機、電力、汽車、飛機、計算機、雲服務,等等,人類社會一直在創新中持續發展着。所以我們說,人類曆史本身就是一部宏大的創新史。
可以肯定的是,創新是繁榮之母。然而,如此偉大的一個詞,在近些年企業實踐中,卻被虛假的外衣所籠罩。帶着噱頭的創新,為了标新立異的創新,嘩衆取寵的創新越來越多,這促使我們冷靜下來,不得不去思考創新的概念,理性對待創新,為創造中國創新力量撥雲見日。
創新是什麼?那麼,創新究竟是什麼?它如何産生,我們該如何用好創新這把利劍呢?
全球首次提出創新概念及其重要性的是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他被譽為“創新經濟學之父”。1912年,29歲的熊彼特在他的經典作品《經濟發展理論》中,提出了創新理論。根據他的說法,創新是企業為了擴大生産,重新組合生産要素的行為,如創新生産方法和組織,或引入新的生産要素。
熊彼特把創新總結歸納為5種類型(見圖一)。
創新是上述任何一種或多種模式的組合,持續的結果是催生突然出現的 “創造性破壞”,這有助于經濟進一步發展。創造性破壞是一種不連續的現象,如工業革命期間從馬車到火車的變化,所以,非連續性被認為是創新的一種特征。
創新産品。即開發新産品或新服務,該領域的商業案例很多。比如徹底改變手機市場的iPhone,就是最顯著的實例。如果回想一下傳統移動電話和智能手機之間的差異,以及它們多年來的變化,應該很容易想象到 “創造性破壞”。
創新過程。引入一種新的生産方法,這種方法以前沒有在行業中使用,包括采用其他行業的方法。比如服裝行業SPA(Specialty store retailer of Private label Apparel)模式,中文直譯為“自有品牌服裝專業零售商”,是指服裝企業擁有自有品牌,從商品策劃、設計、生産直到零售全部由總公司負責的一體化方式,主要有5個特征:
在日本,服裝領域的優衣庫、家居領域的尼達利、時尚領域的JINS,都是采用該創新模式,獲得巨大成功。
創新市場。不是單純的現有客戶或新客戶開拓,而是指完全嶄新的新領域新市場。比如智能手機的遊戲APP,使用智能手機打遊戲的人越來越多,這個領域并不是單純的搶奪了移動遊戲市場,而是之前完全沒有打遊戲習慣的人,由于有了遊戲APP,變成了遊戲用戶。
創新供應鍊。開拓新的生産産品的原材料,或者确保獲得資源的新路徑新方法。比較有代表性的案例就是3M公司創造發明的便簽貼。本來是為了開發具有強力黏合作用的膠水,結果在實驗中出現意外,出現了一種可粘貼而且容易撕下來的膠水,有員工突發奇想發明了便簽貼,該産品已經為3M公司貢獻了上千萬美元的利潤。
創新組織。通過對組織本身的改革,在行業中進行創新。比如通過與其他公司和組織合作創造新價值。組織創新不僅包括現有組織的結構改革,還包括啟動内部創業。
熊彼特的創新理論對現代營銷理論也有很大影響,他的創新理論已經被其他一些經濟學家和管理學家所接受和發展,包括以 “創新者的窘境”而聞名的哈佛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裡斯坦森。克裡斯坦森的理論透露了一個明白無誤的信息:不創新,必然滅亡。在1955年至2014年期間成功登上财富500強榜單中的企業,87%已經不在榜單中,甚至是死亡。
在《創新者的窘境》一書中,創新被分為兩類:可持續創新和颠覆式創新。大企業傾向于選擇 “可持續創新”,這在經濟上更為合理,因為它們有義務向利益相關者回報利潤。然而,如果他們繼續進行 “可持續的創新”,在某些時候,産品或服務将超過客戶的需求,成為過度的規格。與此同時,如果有一家創業型公司推出的 “颠覆式創新 ”被市場所接受,最終将影響大企業提供的價值。
什麼導緻創新困境?是什麼導緻了創新的困境?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原因:
事實上,不難想象,上述所有5個問題,對大企業來說确實都很麻煩。在創變時代,過往經驗容易束縛創新思維。一個公司越是成功,就越是傾向于保守,就越需要勇氣去展望未來,放棄過去的輝煌。柯達、諾基亞等企業的破産,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麻省理工”、福布斯以及波士頓咨詢等機構,每年都會發布全球創新排行榜,各機構的評判标準各有差異,但看同一機構的連續幾年榜單我們會發現,重疊的不超過50%。這是為什麼呢?也許是因為一個公司的創新能力并不持久。或者是因為很難确定他們的創新引擎到底有多大的作用。這也是為什麼榜單評選團隊會受當下熱門産品和服務影響的主要原因。
如何衡量創新?換句話說,“衡量創新”是一項模糊的任務,全球并沒有統一的明确标準。但回歸商業本質,我們可以發現,企業的根本使命是“創造利潤”。對于企業來說,創新的主要目的就是财務影響。所以,創新投資收益率(ROII)應該是衡量創新比較合理的一個尺度。通過這個指标,可以衡量過去投資收益結果,也可以預測在創新方面的投資對未來收益的影響。
考慮到在衡量ROE(淨資産收益率)方面,杜邦财務分析系統利用各主要财務指标間的内在聯系,對企業财務狀況及經濟效益進行綜合系統分析評價,在衡量創新收益率方面,我們可以引入同樣的思考模式,為ROII找到一種更好的評價方法,具體分解為:
這樣的分解,便于我們對企業多種創新戰略進行評估,對希望評估公司創新能力的領導者和投資分析家都有價值。
創新推動了技術進步,技術進步解放了人類,讓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和方法,專注于更高價值的工作。宏觀層面如此,微觀層面之于企業,技術研發和産品開發是實現創新的必由之路。
開發的通俗理解是:利用某種資源創造新的價值,或讓某種資源變成可以利用。
企業的目标不是重複地、正确地做同樣的事情,而是要創造性地實現從無到有,從0到1。
這種創新活動,可以把看似可能性很小的1,演變成幾倍甚至幾十倍幾百倍的價值。換句話說,創新開發就是把一些不曾有的東西創造性地推向市場,提升價值。
開發活動的本質是一種連續性活動,在反複試驗甚至是試錯中尋找答案。依靠的不是“個人智慧”,是“集體智慧”。能否将“個人智慧”沉澱為可複制的“組織智慧”,對于創新工作來說十分重要。所以,企業必須要關注人才培養和打造能夠培育創新的文化氛圍。
創新型人才的特點是什麼?那麼創新人才的特點是什麼?
具備創新能力的人,通常被定義為具有設定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具備轉化價值的技能。
2015年4月,日本企業經營者協會(Keizai Doyukai)發布了一份題為 《未來所需人力資源》的報告,在創新性人才方面,概述了以下四大能力素質。
全球領先的創新公司之一谷歌的前副總裁喬納森則對公司需要的創新人才進行了如下定義:
分析性思維能力;溝通技巧;願意嘗試新事物;有能力在一個團隊中工作;激情和領導能力。
對于企業管理者而言,需要理解“創新的本質”,并實施好創新管理。創新管理也是一種在競争日益激烈的環境中生存的商業戰略,但現實中,企業管理者們往往不知從何下手。
這是因為創新沒有一個成功的規則和範式。創新會受到人才、企業文化、商業環境等衆多因素影響,這種複雜性是成功的創新規則沒有明确答案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對于管理者來說,創新管理的本質是試圖創造一個有利于創造創新的組織環境,盡管這并不确定會成功。
創新型組織有哪些特點?那麼,創新型組織有哪些特點呢?
人力資源的多樣性;明确的方向和共同願景;組織的開放性;容忍失敗的文化;全情投入與娛樂精神;高網絡密度的組織;獨立思考和自驅行動;信息可視化。創新已經成為一個關鍵詞。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主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全會提出的目标是,“十四五”期間,中國的創新能力還要顯著提升,到2035年中國要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
中國擁有全球最廣泛的商業應用場景,這是我們的優勢。通過創新謀求新發展,我們的機會很大。正如書記所論述的:“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
創新,是開啟美好未來的金鑰匙。
文/陳逸超(作者系上海交大精益管理學院院長)
本文刊載于《中外企業文化》2021年10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