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林悟道《韓非子-功名》 第十一章 虛名
紅林悟道《韓非子-功名》上一章韓非子講了君臣相和則國之至治。君臣關系融合的恰到好處,國家治理就會最好。政府是治理國家的主體,君主是政策的制定者,臣子是政策的執行者,整個行政體系就象人的筋骨一樣,大腦發出指令,筋骨就要即刻相應,如果大腦的指令得不相應,那人就癱瘓了,如果是亂相應,那就是癫痫病。所以韓非子将君主比喻成槌敲,臣子就是鼓,槌敲落下,鼓就要發出響聲,這就是君臣相和。對于臣子來說發揮專長技能,就象駕駛馬車一樣,跑的快與慢,關鍵在駕駛技術上。國家事物、社會民生、百姓生活解決的好與壞,關鍵在于臣子的施政技能上。國家富強、社會和諧、民生改善,百姓安居,家庭和睦,生活美好說明君主的策略高明,臣子施政的技能高超。這是古往今來,任何國家所要追求的發展目标。
韓非子至治之國的比喩也對君臣的職能與職責做了明确的分工,君主定策臣子執行。這一點很重要,有時候君臣分工不明确導緻行政體系混亂,繼而引發社會管理混亂。君臣分工不明确不是單純的侵職越權,而是對“道”的違背,是對于人類社會先天秩序的違背,這就是為什麼君臣關系不和會造成重大社會損失的原因。地基在不斷的搖晃,地面建築能不塌嗎!
同時,車馬的比喻,很形象也很直接的說出了社會民生與臣子執政之間的必然關系,社會民生發展改善了,說明臣子的施政水平高,相反,說明臣子的施政水平差。君臣關系是天然存在的關系,社會民生與臣子執政之間的關系也是天然存在的關系,這兩種關系是無法割裂的。在中國傳統思想中,執政者既然成為了執政者,就要發展與改善社會民生,這是天然的責任與道義。執政者履行不了責任,民衆就會用“替天行道”來選擇一個能履行天然責任與道義的執政者。
韓非子還講了臣子要有真正的實力來接受君主的指令完成任務,也就是說臣子要有真才實學,而不能紙上談兵,要名副其實。關于名不符實韓非子認為“立功者不足于力,親近者不足于信,成名者不足于勢。近者不親,而遠者不結,則名不稱實者也。”意思是:建立功業的人力量不夠,親近的人忠誠不夠,成就名望的人權勢不夠,貼身的人不貼心,遠方的人不交結,那就是名不符實了。
立功成名者要有足夠的力量,臣子要足夠忠誠,勢位要足夠牢固,親近者要足夠信任,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不管遠近,具備了這些條件也就達到了立功成名的要求,名實相當,否則你就是在吹牛。領導者的名實相符需要一個奮鬥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上述條件不斷積累與成熟的過程,沒有一個人是憑一句口号或是一張任命書就能擁有這些條件的。曆史告訴我們凡是憑一句口号或是一張任命書就臆想擁有了這些條件的人最終都被曆史所淘汰。
名不稱實,說明實力未到,條件不達标,這是沒有立功成名的原因。這也要求我們做事時量力而行,先充分的評估一下自己的實力,尋找差距補齊短闆,再伺機而動,切忌盲目行動。當然,立功成名是在不斷的失敗中尋找真理與積累力量,并不是說等所有的條件都達到了一蹴而就。這本身也不符合人們對事物的認知規律。
【立功者不足于力,親近者不足于信,成名者不足于勢。近者不親,而遠者不結,則名不稱實者也。】
不足于力,在于天下之力不合,無共載之平台;不足于信,在于天下民衆之心不同,無共立之思想;不足于勢,在于人臣之能不盡,無忠心之根本。“安、尊、忠”三者不達,故近者不親,遠者不結,名不稱實,功名不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