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今生活在一個可以對周圍世界進行深度技術操縱的時代,從納米微觀世界到浩渺宇宙空間,科學技術正在改寫萬物的基礎運行法則。《人造時代:10種技術如何改寫人類未來》作者克裡斯托弗·J.普雷斯頓将這個時代稱為“人造時代”。
一個新時代的出現,并不隻是意味着重新命名已經被人類勞動和工業活動悄然改變了的星球。它讓我們認真思考人類将選擇創造一個怎樣的世界。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如今生活在一個非凡的時代。當我們此刻還在讨論如何命名的時候,新時代已經在向我們走來。從原子層面到大氣層,一系列新技術正在湧現,并共同重塑自然世界。
克裡斯托弗·J.普雷斯頓在書中介紹了10種具有代表性的前沿科技,比如納米技術、基因編輯、複活物種、氣候工程等。這些技術将改造地球——不僅改變地球的“模樣”,還将改變地球的“新陳代謝”。
《人造時代:10種技術如何改寫人類未來》
[英]克裡斯托弗·J.普雷斯頓(ChristopherJ.Preston)
2022年6月
中信出版集團
開啟納米技術:人類探索自然秩序應達到什麼程度
你不能用一桶水來制造一個爐子, 也不能用一堆博洛尼亞三明治來制造一架能夠正常起飛的飛機。無論你如何彎曲、切割、混合、冷卻或鍛造某種材料,總有一些東西是永遠制造不出來的。然而,納米技術的到來颠覆了這一基本事實。
第一批使用納米材料的消費品于 1999年進入商業市場。早在公衆對納米技術有所了解之前,汽車保險杠上就塗有可抗劃痕的納米塗料,網球拍用增加強度的碳納米管制成,帶有納米反射劑以抵禦紫外線的防曬霜也出現在商店裡,消費者開始購買并将其用于日常生活。但是關于納米材料所包含的獨特的物理學原理,大衆了解得仍然不多。
納米指的是 10-9米,即十億分之一米。對任何事物來說,十億分之一都是很小的一部分。當度量标準是“米”時,這部分就指代非常短的長度。能夠用納米來測量的東西真的非常小。1納米大約是一張紙厚度的十萬分之一。假如用身體作為參照物,指甲大約以每秒 1納米的速度生長。即使你緊盯着那些指甲,你也看不到它們在變化。再來舉一些例子:一個水分子長度不足 0.5納米,金原子甚至更小(接近 1/4納米),一個典型細菌的直徑是 2 500納米,而籃球運動員勒布朗·詹姆斯有 20.3億納米高。
現代納米技術革命已經進行了 20多年,帶有納米塗層的布料即使灑上紅酒和番茄醬也能清洗幹淨;納米銀粒子可以殺死襯衫腋下部位的細菌,從而減少人體的異味;使用納米銀材料的食品包裝可以阻擋有害微生物,從而延長保質期;使用納米添加劑的冰箱和冰櫃更加節能;化妝品中的納米微粒能夠提高産品的吸收度,也能使乳液更加均勻;用納米材料制成的刀具比非納米材料制成的刀具耐用很多。
從打開高效處理數據的大門,到提供便利的防污手提袋, 納米技術向我們證明了它是跨越現代生活衆多領域的變革性技術。但在納米技術巨大的潛力所帶來的興奮中,讓我們停下來思考一下納米技術到底意味着什麼。納米技術有望在某種程度上對自然進行幹預,并産生前所未有的深遠影響。在此過程中,這項技術巧妙地重塑了人類與物質世界的關系。我們将不再滿足于材料現有的形式和屬性, 甚至是已經确定了标準結構的元素。納米技術使我們通過調整現有的原子和分子結構來發現新的特性。人們熟悉的物質形式的用途将不再受限。納米技術有效地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維度的物質世界。
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去質疑這種新穎的高活性物質被有意地引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飲食、穿着和人體健康。納米技術之所以具有商業潛力,是因為它所展示的特性是全新的。這意味着在很大程度上,我們的物種并沒有伴随着這些物質逐步進化,而且我們還不清楚它們會對我們和周圍環境産生何種深遠的影響。
1976年美國《有毒物質控制法案》(TSCA)已經對有毒物質進行管控。英國納米技術協會稱,目前生産的所有納米材料按重量計算,有 85%提取自碳或矽,而這兩種元素都不是高毒元素,但這個說法并不能讓人安心。如果納米材料沒有驚人的新特性,研究人員和商人也不會對它感興趣。如果這些驚人的特性在曆史上極其罕見,人體就不太可能适應它們。
曆史上,很多技術最終很好地服務了少數既得利益群體, 卻很少關注不知情的公衆,然而這些技術都是強加于公衆身上的。在納米技術革命的早期階段,這些警示故事值得銘記在心。這種新型物質接觸我們的皮膚,進入我們的肺部,穿過我們的結腸,這些都是危險的。在接受這類材料融入我們的生活之前,無視風險則是很愚蠢的。開啟納米技術的未來需要面臨這樣一個問題,即人類探索自然秩序應該達到什麼程度。
基因編輯:未來的不确定性和不安
20多年前,全世界都在慶祝人類基因組工作草圖繪制完成的消息。時任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和時任英國首相托尼·布萊爾在一場聯合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一項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計劃成功繪制了人類 DNA美麗的雙螺旋階梯所有梯級的草圖序列。
随着合成生物學的發展,生物和人造生物的區别開始變得模糊。兩個通常來說不同的類别—生命體和機器,将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融合在一起。到目前為止,人類制造的機器都是無生命的。它們沒有自我複制或自我維持的能力,它們通常需要外部電源,它們往往不是由有機分子組成,而是需要操作員按下“開始”按鈕來啟動。
這些聽起來很有戲劇性。它與過去的人類曆史之間明顯産生了割裂,一個前所未有的人造時代即将開啟。但是“人造生命”這一概念真的是全新的嗎 ?一些生物科學觀察家認為這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詞。他們介紹道,飼養的牛羊就是一種“活機器”,是為滿足人類需求而制造的。這些動物經過精心飼養,發揮人類認為有用的功能,如産奶、産羊毛或提供牛肉。顆粒飽滿的小麥和玉米也是如此。這些被篡改的生物體中有許多可以自我複制,并且在某種程度上是自我維持的。通過馴化植物和動物,人類似乎已經塑造了一個“生命世界”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并為自己謀利。隻要到農場走一趟,就能看到很多這樣的“生物機器”。
合成生物學和從零開始構建基因組的想法,好似基考克·李所說的“深層技術”的一個案例。它深入自然界的運作機制中,對“生命”的概念進行根本性改變,以緻它與之前出現的任何事物都存在本質上的不同。與納米技術一樣,合成生物學也是人造時代的一種工具。但是,合成生物學并不是簡單地對自然的物理結構和化學結構稍作調整,而是調整生命本身。與納米技術相比,合成生物學跨越了一條重要的邊界。它把人類變成一個全新的更強大的創造者。我們将設計建造一個全新的生命世界,周圍遍布自己創造的怪物。
環保主義作家比爾·麥吉本在 2003年講述了他看到的基因工程技術取得的迅速進展。他說,人類從未像現在這樣試圖從根本上重塑生物界。對于人類來說,這是與過去的徹底決裂,預示着未來的不确定性和不安。麥吉本認為,如果我們以身試法,情況隻會更糟。
重構生态系統:自然逐漸改變了模樣
“自然”這個詞意味着遠離人類的綠意蔥茏,它獨立于文明的影響而持續存在。自然的運行法則是自發的、獨立的。對許多人來說,自然具有自我組織的能力和多樣化的特點,這賦予其自身一種神聖的含義。自然越獨立于人類,它就顯得越純粹,也越有價值。
随着人類通過工業活動不斷影響周圍環境,自然逐漸改變了模樣。《即将到來的地球末日》作者比爾·麥吉本的環保立場具有代表性。他解釋道,剝奪自然的獨立性就等于剝奪了“自然的意義”。體内含汞的大比目魚、受氣候變暖影響融化了的積雪、戴着無線電項圈的秃鷹或灰熊,都明确發出人類不斷影響自然的信号。麥吉本說, 如果沒有獨立存在的大自然,地球上就隻剩下我們人類了。
麥吉本所說的獨立且有價值的自然的“消亡”,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顯著的轉變之一。它是完全由人類掌控的新時代理念的核心。它消除了過去用來制止人類行為的理念,為我們如何與周圍世界互動提供了各種各樣新的可能性。要想理解這種轉變的意義,就需要理解在環境保護領域,“荒野保護”的理念有多麼深入人心。
20世紀 80年代,一艘從裡海駛來的貨船意外地将斑馬貝引入伊利湖,導緻其大量繁殖, 一場敵對外來物種的戰争随即打響。這種帶有條紋的入侵者來自蘇聯,在裡根時代,這一事實使它的到來更加不受歡迎。該湖甚至發布了整個湖區生态系統面臨崩潰的可怕警告。
但是人們發現,斑馬貝竟然是“伊利湖有史以來最好的清潔工”。它們在一個其他生物幾乎無法生存的高度污染的生态系統中安定下來。它們過濾了水中大量的污染物,為瀕臨滅絕的湖鲟、小口鲈魚和數千隻躲避湖水污染的遷徙鴨提供了可靠的食物來源。斑馬貝堵塞了管道,給被迫處理它們的社區造成了高昂的經濟成本。它們還與當地的蝦和蛤蜊競争, 但人們低估了它們所帶來的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生态效益。生态專家皮爾斯指出,出于某種奇怪的原因,歸咎于外來物種似乎總是比誠實地審視我們自己的失敗更容易。
為了讓觀點更加清晰有力,皮爾斯指出外來物種并非隻是偶爾具有生态價值。它們有時大受歡迎,被當作受人崇拜的生态英雄。美國的 12個州(包括内布拉斯加州和新澤西州)已經将非本土的歐洲蜜蜂指定為官方認可的主要昆蟲。
這些外來物種受到人們的喜愛,部分原因在于它們現在承擔着美國境内 80%的植物授粉工作。除了那些生活在野外的蜜蜂,數千萬的歐洲蜜蜂被裝在成千上萬個流動蜂箱裡,在精心安排下通過卡車遷移并運往美國各地。它們的蹤迹遍布加利福尼亞州到新英格蘭地區,在主要農作物開花時為植物授粉。這些“樂于助人”的外來者通過其免費勞動力支持了美國大部分的農業經濟。
現在,幾乎每一寸土地上都存在着大量的外來物種, 這表明該趨勢已經不可逆轉。舊金山灣區 35%的物種和佛羅裡達大沼澤地 25%的物種均為非本土物種。澳大利亞的駱駝比沙特阿拉伯的還要多。在夏威夷這樣的島嶼上,非本土物種占當地動植物群的一半以上。
如果一個生态系統中引入的物種并不會帶來危害,那麼生态系統中物種組成的“重新洗牌”可能不像環保主義者傳統認為的那樣不可接受。為了保護一些珍貴的物種,我們不應該建造籬笆,把其他物種擋在外面,從而試圖保護過去某種固定的秩序。我們應該通過遷移和交換物種的方式來主動幹預自然秩序,以便富有智慧地、有意地重新構建生态系統。砍伐或種植、引入或雜交、恢複或改造我們周圍的土地,都不是什麼令人羞愧的事。
哈佛大學肯尼迪政治學院教授卡萊斯·朱馬表示,我們駕馭自然、超越進化規則的能力提醒我們,人類在不斷擴大技術實力的同時,對地球應該抱有更強烈的責任感。人造時代也被稱為“塑新世”。相比于之前的時代,它的特點是把地球變成一件精心塑造的“人工制品”。技術變革通常具備“科技向善”的一面,但更隐藏着不容忽視的風險。《人造時代:10種技術如何改寫人類未來》試圖在“人類徹底改變地球”之前,回答“未來我們應該走向何方”。對于正在經曆全球大流行、極端災害、氣候危機的我們來說,這本書及時地提供了警示和思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