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頭發黃皮膚的中國人,常常為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驕傲,這曆經滄桑依然燦爛的中華文化,使地球角角落落的龍的傳人血脈相連,我們說自己是炎黃子孫們。黃帝是誰呢?
我們來到黃陵縣城天色已經擦黑,縣城正在統一規劃翻新,可住的幾家客棧已經挂上了“客滿”的招牌,在縣城裡兜兜轉轉無從下榻,心有不甘之際,幾個小朋友背着書包走在街上,急忙讨教是否有地小住,小朋友煞有見識地說:可能沒有了,因為天色已經晚了,即使有也會小貴一點的。小朋友不慌不忙的态度、恬淡自如的應對不自覺心裡一驚:天子腳下無凡人!我們的炎黃子孫有種!
來到黃帝陵三件事讓我們感到震驚:并不高大的黃帝衣冠冢、巨大無比的黃帝大腳印、樹齡千年的人工古柏林。
我參觀過多家帝王陵墓,被各種各樣的形制震撼,想象中的“中華第一陵”宏偉高大自然難以匹敵。繞過“漢武仙台”來到黃帝衣冠冢前,我被震到了:一座簡樸的黃土封土堆!我爺爺的墳墓也不過如此,這可是中華第一陵呀!朋友說這是五千年來唯一沒有被盜侵過的帝王陵墓,五千年來沒有長大但也沒有縮小,這不能不說是奇迹!黃土地,黃土冢!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尺寸與人。最可寶貴的不就是這眼前的一抔黃土嗎!
黃帝,姓公孫,名軒轅,15歲被擁戴當上軒轅部落酋長,37歲登上天子位,曆經五十三戰,統一了三大部落,華夏告别了野蠻時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當之無愧的“中華第一帝”,人類文明從此開始了。所以後世尊稱軒轅黃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
正殿前西南側有一塊傳自漢代的“黃帝腳印”石。它出土于黃陵 附近的郭家窪村,1965年移至軒轅廟内。整塊石頭約一平方米,青石面上镌刻黃帝的一雙腳印,長0.62米,深2厘米。
這要感謝那位叫素雀的姑娘。相傳黃帝時期,人們樹葉蔽體,獸皮護腰。黃帝也和其他的民衆一樣,光着腳闆,長年累月奔走各地, 腳常常被凍爛。素雀十分難過。偶然去河邊擔水,發現黃帝從河灘走過,留下了深深的腳印,在黃帝腳印四周的膠泥上脫模,曬幹捧回家,按尺寸做成一雙軟木底、麻布幫的高筒靴子。黃帝試穿後很滿意。人類第一雙高筒靴就這樣誕生了。從此,皇帝的一雙大腳印便留在民間。我震撼的是智慧的中國人,選用這樣普通一物件,放在我們的“人文初祖”軒轅廟前,子子孫孫看到這一雙大腳印,首先想到的不是“奮鬥”二字嗎?我們中華民族崇尚勤勞,用這一雙堅定的大腳,從這裡起步走向世界,經曆多少磨難卻生生不息,堅挺地走下去!
黃帝陵所在橋山現存古柏81600株,是我國最大的古柏群。廟内有黃帝手植柏一株,高20餘米,胸徑11米,蒼勁挺拔,冠蓋蔽空,是我國最古老、最大的一株柏樹。
傳說黃帝禦龍升天時,臣民們拼死挽留,以緻把黃帝的衣襟、靴子和寶劍都拽了下來。為了紀念黃帝,便把這些遺物埋在橋山之巅,這就是黃帝的衣冠冢。從此,每天都有很多人前來祭奠。那時,橋山頂上光秃秃的沒有樹木。人們在黃帝陵前擺放的祭品,常被飛禽走獸搶食一空。有位叫青山的老人,在黃帝陵冢周圍栽種了很多樹,想用樹的枝葉把陵墓遮擋起來,青山老人整天挖樹、栽樹,忙個不停,直至喬山人的子子孫孫。同時喬山的柏樹也受到曆朝曆代的保護。康熙年間,一位縣令想知道橋山到底有多少棵古柏,曾令人普查了七七四十九天,沒有數清隻好作罷。1939年,中部縣的縣長盧仁山調集一個民團,把橋山劃地為段,依樹貼号,錯者罰大洋五塊,打40軍棍。曆經19天詳細普查,橋山共有古柏61286株,正式載入黃陵縣志。
我們漫步在參天古柏林中,不但看到了曆代名人的手植柏随着時間的變遷蒼勁挺拔枝繁葉茂,也看到了當代有識之士的名字與小樹苗一起茁壯成長。欣慰、自豪感油然而生,樸實無華的黃土地、堅定有力的大腳掌、生生不息的柏樹林,不正是中華兒女的生存之道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