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網友解釋《道德經》,把“無為”解釋為“在無處的作為”。意思是“什麼狀态也沒有的狀态下的行為”。
這讓我想起秦晉豫三地,老百姓把卷心菜叫“茴子白”。但我想北京人絕對不認為這是“茴子裡邊的白”。全國的老百姓也看不懂“茴子裡邊的白”是什麼菜。
翻譯的職責是把一方的意思說給另一方明白,而所謂明白就是“常識性理解”!
可以翻譯成“卷心菜、包菜、圓白菜、洋白菜、椰子菜以及蓮花菜”都沒有問題。隻要當地人明白就好。
并不需要再過多解釋,也不能把聽不明白的人當成“沒見識,層次低”。大家說是不是?
當然你可以寫成一篇論文詳述為何卷心菜是“包菜、圓白菜、洋白菜、椰子菜以及蓮花菜”。但入鄉随俗,或包菜、或圓白菜、或洋白菜。按照當地人的習慣稱呼就好。就是一個好翻譯。
我敢肯定無論在哪裡“茴子裡邊的白”大家都聽不明白!
我很想問他:你從哪裡看到或者理解“無為”乃是“在無處的作為”?就因為這兩個字嗎?再說,“無處的作為”又是什麼意思?能舉個例子嗎?
先不說老子是不是這個意思,你作為他的翻譯,能不能說句現代人的語言?
我想老子即便來到現代也不會說“無處的作為”吧。讓大家聽不懂啊。
不要總是認為老子與你們這樣的“高學曆”交往,老子出函谷關前将士們搭台可是邀請他講了三天課的。将士們可不是“高學曆”,大家聽得津津有味,不願意讓老子離開,最後“逼着”老子留下《道德經》才依依惜别。
證明老子的話不但普通民衆聽得懂,而且很容易理理,沒有任何磕絆。怎麼到了你們這些“高學曆”的翻譯嘴裡,就是晦澀難懂?
所謂翻譯就是把對方的意思說給需要理解的一方明白,而所謂明白就是“常識性理解”!入鄉随俗。
正如把西安話“茴子白”蜜翻譯成“茴子裡邊的白”顯然是錯誤的。
用心想想,老子時代秦晉豫三地的“無”是現代語言中的“無”嗎?
再說,古文中的“無、亡、無”意思不盡相同,有很大區别。隻有“無”才接近現代語言中的“無”。根本與“沒有”沒關系!隻有現代語言中“無”才是“沒有”的意思。
而古代秦晉豫三地表達“沒有”用“冇(mo)”。這個用法還保留在粵語中,要明白粵語的大多數文字,由于秦軍南下來源于“秦晉豫三地”。
老子絕不可能用“無為”表達“沒有作為”或者“不作為”。否則他會說“冇為”。而任何版本中都沒有“冇為”的記載。
可見“無為而治”根本不是“不為而治”,更不是“無所作為”。
圖(1)
圖(2)
圖(3)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