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遇到了這樣一個問題:憶江南用了兩種修辭手法是什麼?
題主的這個問題令人摸不着頭腦,《憶江南》是一個詞牌,有很多詩人填過這個詞牌。我們就以《欽定詞譜》中的《憶江南》為例,這是白居易的一首詞:
江南好,風景舊曾谙。○⊙●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這首詞中用了什麼修辭手法,下面一一道來。
一、倒裝
倒裝是詩家語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手法,例如蘇轼《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按照正常的順序是:神遊故國,應笑我多情。
這首憶江南的第二句也是倒裝:風景舊曾谙。正常的散文句法是:舊曾谙風景。
我曾經很熟悉那裡的風景。谙[ān],熟悉。
二、對偶
以從廣義來說,詩詞中的對仗就是對偶。古人有對仗、骈偶、俪對、俪偶、隊仗、排偶等說法。對偶不但用于詩中,也用于文章中,特别是骈文中最為常見。
對偶早在《詩經》中就可以見到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西漢時,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中:浮文鹢,揚旌栧。張翠帷,建羽蓋。
格律詩中的對偶非常嚴格,平仄需要相對。詞中的對仗,需要按照詞譜的平仄要求相對,《憶江南》的中間3、4兩句,一般是對仗的。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
例如劉禹錫的《憶江南》,中間3、4兩句,也是對仗的:
春去也,多謝洛城人。【弱柳從風疑舉袂,叢蘭裛露似沾巾】,獨坐亦含嚬。
不對仗的例如唐朝崔懷寶的《憶江南》:
平生願,願作樂中筝。【得近玉人纖手子,砑羅裙上放嬌聲】,便死也為榮。
三、省略
詩人的語言精煉簡短,同時因為格律的要求,所以有很多不同于散文句法的特點
其中省略是最常見的“詩家語”。
例如3、4兩句中,日出、與春來其實是時間狀語,但是省略了“時候”。
日出(的時候)江花紅勝火,春來(的時候)江水綠如藍。
又如,最後一句省略了主語:我
(我)能不憶江南?
第二句,是省略加倒裝:風景舊曾谙。應該是:
(我)舊曾谙-風景 。
四、比喻和誇張
比喻是最常見的修辭手法,比喻的形式很多,在南宋陳骙的《文則》中,文人将比喻方式分為十種:明喻、隐喻、類喻、簡喻、詳喻、話喻、對喻、博喻、引喻、虛喻。
現在我們把比喻分為簡單的三大類:
明喻、隐喻、借喻。
比喻有三大要素 :本體、喻體和比喻詞 。
春來江水--綠(主體)-如(比喻詞)藍(喻體)
這是最常見的明喻,三個要素同時出現。
日出江花---紅(主體)勝(比喻詞)火(喻體)
用火焰比喻成顔色,是一種巧妙的比喻。但是也可以看作一種誇張,紅得像跳動的火。有一首老歌叫做《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為什麼這樣紅?哎紅得好像,紅得好像燃燒的火。
五、對比
這首詞中,具有兩種顔色的意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
江花,如火一般的紅,江水,透着藍的一種綠。
紅花、綠水的對比,成為了詩人回憶中,江南風景中最美麗的亮點。
六、反問
詩詞中常見詩人采取反問的修辭手法,例如辛棄疾的: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蘇轼的: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白居易在這首《憶江南》中,也問道:
能不憶江南?
七、反複
《憶江南》隻有短短的27個字,卻兩次用到了“江南”一詞。
江南好,能不憶江南?
除了兩個“江南”以外,江花、江火,又兩用“江”字,這是詩人有意的重複使用。
反複的目的,是為了起到強調的作用。
結束語
詩家的語言,有意無意中會使用很多修飾的手法。
古人詩詞精彩之處,不在于用了多少修辭手法,而在于是否把這些手法如鹽入水一般,自然融于詩句之中。令人讀之不覺,思之甚妙。
@老街味道
詩詞小白學習填詞|10分鐘了解這些小知識,就算入門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