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老師講冬棗?【一線講述】“韓老師”的冬棗緻富夢,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宋老師講冬棗?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一線講述】
“韓老師”的冬棗緻富夢
講述人: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志剛家庭農場場長 韓志剛
我是一個魯北平原土生土長的農民,初始學曆隻是初中,好在趕上了國家的好政策,拿到了新型職業農民高級職稱,還當上了市裡的人大代表。每次外出給村民講課,大家會熱情地喊我一聲“韓老師”,每次聽到,心裡總是暖洋洋的,這證明咱的技術被鄉親們認可了。
十幾年來,我一直做冬棗種植,一有空就四處“拜師”觀摩學知識,或是鑽到棗林裡一門心思琢磨技術。憑着一股子韌勁,我辦起了家庭農場,成立了農民合作社,現在,咱的冬棗已經漂洋過海,遠銷加拿大等國家啦。
2018年,我聽說省裡準備為有技術的農民評職稱,一下子就心動了。可心裡也很猶豫:能評職稱的人,都是高學曆的大專家,咱天天在田間地頭忙種植,有這個本事嗎?
後來,村裡、鎮裡上門動員,我就抱着試試看的心态提交了資料。沒想到,竟然順利通過了初級職稱評選。
有了這個小紅本本,人一下子變得更有幹勁,更有底氣了。在參加一次農業技術培訓會時,我認識了青島農業大學研究種植技術的專家,和他們聊起了我的種植經曆。他們很有興趣,當即提出想把我的農場作為技術研究的試驗田。那還有啥說的?我立馬同意了。
有了高人到田間地頭指點,我學到了很多冬棗種植的新技術,建起了這一帶第一個冬棗大棚。為了提升冬棗品質,我試着在棗樹培育時加入益生菌和硒元素,這樣産出的冬棗個頭大,又脆又甜,還能提前一個月上市,口碑很好。
有了這些突破,我先後獲評中級、副高級職稱,現在正在參評正高級職稱。
印象最深的一次面試,是在評副高職稱的時候。我一進考場,就看到對面坐了六位專家,還有媒體、社會代表等監督人員。說不緊張那是假的,我的額頭一直冒着汗。
當時,評委們除了讓我介紹創業經曆外,還問了一個問題:很多人覺得冬棗是“藥丸子”,你怎麼看?怎麼控制好農藥使用量?我一聽,心裡踏實了——這不正是我多年總結的經驗嗎?我從藥劑種類、配比、打藥時間選擇等方面細細道來,話說得雖然糙了點,但道理和方法肯定沒錯。答完這道題,我心裡穩了很多,順利完成了當天的面試。
如果說有什麼參評的小技巧,我想,那就是答題時一定不能慌神、跑題,要定下心來,把咱掌握的技術講細緻、講清楚。不要怕咱的話土,評委們就想在這些“土辦法”中發現有真本事的人。
有了職稱,參與外出交流、授課的機會變多了。我還創辦了農村合作社,生産規模擴大後,大約可以帶動全市50多個冬棗社團、4000多戶農民緻富增收。
一人富不算富,人人富才真富。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黨的政策給咱農民打造了平台、創造了機會。我期待,能進一步優化農民評職稱的參評标準,多多增加參評名額,鼓勵大家交流互動、切磋技術,讓鄉村振興的大舞台越來越喜慶熱鬧。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李曉、耿建擴、陳元秋、趙秋麗、馮帆、王斯敏
《光明日報》( 2022年11月16日07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