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歐亨利結尾都是意想不到的嗎

歐亨利結尾都是意想不到的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13 05:42:45

曾經我在一個訪談節目節目上看到楊天真女士是這樣評價"人設"的,"這些所謂的标簽在我看來隻是媒體為了博得噱頭,吸引人眼球而杜撰出來的,實際上明星本人可能都不清楚自己有這麼個标簽。"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标簽确實讓人容易記住,标簽化的語言,标簽化的人都容易讓别人記住,但是"人設"本身真的有那麼簡單嗎?要知道人是很複雜的生物,早在大約7億年前,人類就開始創造出複雜的文化标記。此後劃城分地,圈地為萌,開始發展自己的文明,作家是人類文明的傾聽者,亦是創造者,美國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的作家歐·亨利,在一生創作的人物中,無不"人設分明",帶着當時美國社會現實整體縮寫的印痕。

歐亨利結尾都是意想不到的嗎(如果34)1

歐·亨利

一、 歐·亨利筆下的騙子"人設"——反面人物背後的深刻意義

1、"成功的騙子"

一個強盜土匪、金融家的标簽一定會有所區别的,強盜土匪多是"坑蒙拐騙""巧取豪奪"靠不義之舉獲得錢财,金融家則"聰明好學"多是才能兼備者,他們都賺取錢财,可是很顯然金融家會被津津樂道為成功人士,而強盜土匪則人人喊打名聲極壞,所舉的例子也許毫不相幹(因為這世上每個人都要賺取錢财,這點不以職業作劃分),但我要說的是這兩者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他們都是"爾虞我詐"的"得意之徒"。

歐·亨利寫過一部小說《高尚的騙子》,專門描寫社會上各種各樣的騙子,此系列小說主人公傑弗·彼德斯和安貸是兩個社會騙子,彼德斯是一個愛吹噓其行騙本領和勾當的騙子,他有一套自己的行騙哲學和道德觀念,"我從沒有在辛辛苦苦幹活的人身上弄過他們的來不易得小錢。我弄的錢都是傻瓜笨蛋口袋裡裝不安穩的多餘的錢。"而歐亨利則認為,這社會上許許多多道貌岸然的大資産者不過是成功的騙子而已。在作品《黃雀在後》中,一個騙子、一個強盜、一個金融家,三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機遇偶然走到一起開"全國貪心漢大會",比賽自己騙人的本事,結果在強大的大資産者面前,騙子和強盜都自愧不如。類似的人物還有《我們選擇的道路》中的鲨魚多德森,《虎口拔牙》中的五金業巨商等。

歐亨利結尾都是意想不到的嗎(如果34)2

歐·亨利作品《警察與贊美詩》

2、"技高一籌的騙子"

這類作品往往十分有趣,雖然它們也表現騙子,但這些騙子對大人物進行嘲諷,以騙對騙而技高一籌,使讀者"洩恨解氣",如《藝術良心》、《催眠家傑弗彼德斯》。人在許多不得已的情況下會做出與本性相悖的事情,當事者通常為了赦免自己内心罪惡感,會找一個理由來說服自己,讓自己“好過”一點,在作品《藝術良心》中,傑夫·彼得斯就是這樣一位“盜亦有道”的人,他始終都為自己的欺騙找一個借口。而另一位人物安迪·塔克是一名職業騙子,他覺得這是一份可以輕松在短時間内獲得不錯收入的營生,内心沒有負罪感。

傑夫認為自己和安迪不同,自己隻偷值錢的東西,對那些不值錢的但又對失主很重要的東西,他會原封不動放回去的,他認為自己非常有職業道德,但是我們一緻覺得這兩個人的偷盜行為在本質上并沒有什麼區别,根源都是錯誤的,出發點也是不對的。歐·亨利的小說總是巧妙隐喻引人深思。金錢與良心真的如熊與魚掌不可兼得嗎?人物内心的矛盾沖突與現實的無奈交錯着,從罪惡中來又回到罪惡中去,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故事整體的靈動感,讓每個人都鮮活了起來。這些小人物的騙術有時會比大人物的騙術高,歐·亨利一向善于諷刺,在這類人設中他又讓讀者“痛快”了一把。

3、"正義的騙子"

這類人設往往是描寫的弱小者,貧困者他們的善意蒙騙實際上是助人為樂,乃至舍己為人,如:《提現木偶》《雙料騙子》。"人設"有着對整體的理解,歐亨利通過騙子的人設和故事,表達他想要表達的思想,正如毛姆說的那句"我那時還不了解人性多麼矛盾,我不知道真摯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蘊藏着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惡裡也找得到美德。"所以沒有兩把"刷子"真的别輕易人設,人設不是片面,它往往是有創作者的理想和信念的。

歐·亨利的母親在他三歲的時候就去世了,他在祖母和姑媽家寄宿,十五歲的時候到他叔叔的藥店當學徒,由于工作太忙生病了,他身體不太好,他一方面為了自己的健康考慮,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看看還有沒有新的工作機會,他去到了美國西部的一個牧場工作,在那裡他接觸到了一種與以前不同的生活。在短暫的安逸後歐·亨利換過很多工作,會計員、新聞記者、土地辦事員、銀行出納員等等,接觸過社會底層形形色色的人,也感受到了各種人性和社會矛盾。也因此在他筆下很多小人物都活靈活現。

歐亨利結尾都是意想不到的嗎(如果34)3

十九世紀清晨奔生活的人們

二、歐·亨利筆下的小人物"人設"——反襯"大人物"的真實面目

1、"心靈美好的小人物"

美好心靈、仁慈善良、真摯深沉的愛情小人物,本該生活甜甜美美,但亨利卻用大量的筆墨描寫了他們是如何命運坎坷、孤立無援、身無居所、苟延殘喘,往往被社會無情的吞噬。正如在《最後一片葉子》中崇高的老畫家貝爾曼,《愛的奉獻》中相濡以沫的恩愛夫妻,還是《刎頸之交》中有着純淨真誠友誼的兩名男子等小人物,歐·亨利深深地愛着他們,他用幽默描寫着他們的不幸,在他們的悲劇人生中發掘真善美,捕捉不幸的人們靈魂上的亮點,讓人性之花在夾縫中綻放。

2、"自由自在的小人物"

這類小人物相較上一類,别有一番模樣。他們都生活在美國的西部,全身充滿着活力與勇氣,生活浪漫又自由自在,沒有"都市文明"的壓迫與腐蝕,沒有陰暗與欺騙的龌龊,有的隻是光明磊落、坦蕩純樸的心胸。比如在《活期貸款中》,湯姆隻靠一句話,就從朋友的銀行裡籌到一萬元活期貸款,沒有任何抵押品,靠得就是他和朋友十多年的交情,這是一種西部牛漢子之間重承諾輕生死的人格精神。寓含了歐·亨利對健康人性的向往和追求。

歐亨利結尾都是意想不到的嗎(如果34)4

撿廢品為生的窮人

三、歐亨利借"人設"表現——人性之美與現實批判

不同的人設在不同的背景設定下都有着作者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他們無不在為一個整體寓意的呈現在付出。

1、表達對小人物真善美的贊美之情

歐·亨利曾經長期生活在底層,深谙下層人民的辛酸苦難生活,因此他作品中很少出現紙醉金迷的上流社會的消遣,他總偏愛弱肉強食社會中的小人物,挖掘他們平凡生活中的人性之美,讓人性之花在夾縫中綻放開來。他借小人物的生活圈子創造出自己理念中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除了給予自己的同情與贊美外,也表達了自己的憎恨,對資本主義社會"大魚吃小魚"的現實的憎恨。

2、借小人物對資本的榨取進行揭露和批判

在動蕩年代中的美國,貧富鴻溝越來越深,社會矛盾日益加劇,資本的殘忍無情和貪得無厭的榨取,扭曲和扼殺了人類原本美好的情感,比如那篇《警察與贊美詩》,主人公蘇比不幸成為了一個流浪漢,他要找一個抵禦寒冬的去處,"這些年來,好客的布萊克威爾監獄一直是蘇比的避寒住所",于是他破壞商店玻璃、擾亂治安、冒領财務,可是無論他怎麼胡作非為,警察還是不抓他,監獄對于蘇比來說是那樣的"可望而不可及"。最後蘇比路過一個教堂被裡面傳出的陣陣贊美詩琴聲所感動,這使他想起年少的純真和做人的尊嚴,于是他決定改過自新,要活得像個漢子,他準備接下一個趕車的工作,但是就在他作為"正常人"去上班的時候,卻被警察抓了起來,判了三個月拘留。這個故事作者想表達的是美國的法律是如此的混淆黑白,借以表達對黑白颠倒的世界的強烈抨擊。

歐亨利結尾都是意想不到的嗎(如果34)5

歐·亨利作品《最後一片葉子》插圖

3、借小人物諷刺"大人物"光鮮亮麗外表下的醜惡面目

歐·亨利的著名作品《黃雀在後》,這個寓言式的故事非常巧妙的諷刺了金融家的陰險和狡猾,小說中,騙子、強盜、金融家都因"事業失利"而落魄逃走,在途中三人偶然相遇,發生了一系列的"行騙行為",大金融家比一般的強盜騙子更為狡猾險惡,把騙子強盜的錢全部吞掉。他們雖然不直接放火殺人,但往往逼得人走投無路,傾家蕩産。他把魚肉百姓的"得意之徒",社會上的強盜和騙子的靈魂,赤裸裸的擺在讀者面前。

4、借小人物表達了"金錢異化"

赤裸裸的金錢關系往往會扭曲人們原本美好的性情,歐·亨利筆下"金錢至上的社會"背後實則醜惡黑暗,驕奢淫逸,人性畸變。在《财神與愛神》中,有一個已經退休了的非常富有的肥皂廠老闆,他有個堅貞不渝的人生信條,始終相信錢能通神。他把百科全書翻了個遍,也沒有發現有金錢辦不到的事,他為了幫助兒子順利向一位上流姑娘求婚,竟然花錢使整個紐約市在三分鐘内發生了空前的交通堵塞,使商業和交通處于癱瘓狀态,在他的心中,當"财神"降臨的時候,愛神也要甘拜下風,人類最美好的感情——愛情,在金錢的腐蝕下,也暗淡無光了。

在《忙碌經紀人的浪漫史》中,哈維麥克斯維爾,是紐約的一位經紀人,在紐約的一個交易所裡,"他像是一部高速運轉的機器",這是一個金融的世界,沒有人情味,也沒有大自然的一切。他的身邊明明有一名速記員,卻還是要再招一名,然而一天以後,他将此事忘得一幹二淨,更為滑稽可笑的是,他利用午餐的時間向昨天晚上已經在禮堂結了婚妻子求起婚來了,可笑之極,荒缪之極,天下有什麼能比忘了自己已經結婚更荒誕不經的!是什麼使他變得如此瘋狂又忘得如此快呢,是金錢,他已經成為了金錢的機器和動物,喪失了人的感情。

歐亨利結尾都是意想不到的嗎(如果34)6

歐·亨利

結語:歐·亨利年僅四十八歲,但他短暫的人生裡一共創作了三百多部短篇小說,這個有着自然的天賦,獨特的個性,開朗的胸襟卻一生落在老鼠夾裡中的作者,蘸着自己的心血,艱苦執着地進行創作。很多時候我們隻看到人設,而沒有從更大的背景去認識它,去剖析他,所以得到的東西,往往也比較淺薄。依我的薄見,明星們的所謂人設往往是大衆期望的結果,或者是大衆眼中想象的一個人。愛一個人太過,他稍微做出一點超出"人設"的舉動,粉絲都會受不了,明星為了自己的演藝事業,很多時候會選擇放棄話語權而迎合粉絲。作家剛剛相反,作家的勇敢,在于直面内心的恐懼。好的作品一定是擊穿靈魂的,而擊穿靈魂往往需要感同身受。對事物的了解不能簡單停留在它表面的"人設",我們需要往深處探去,才有可能觸到似星星月亮般永恒的美。

參考文獻:

1、《外國文學史上冊》

2、《批評的批評》

3、《歐·亨利短篇小說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