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戶八百九十萬有奇。東西九千三百裡,南北萬四千八百一十五裡。隋氏之盛,極于此矣。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中的這句話講述的是隋炀帝時期空前未有的盛況。在古代科技不夠發達的情況下,人口成為衡量古代朝代經濟是否興盛的标準,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有着重要的影響。隋朝建立之初,全國戶口數為700萬戶。而僅僅到了隋炀帝登基5年後,就達到了890萬戶。
富大龍飾演的隋炀帝
這是一個難得的奇迹!這個數據直到數百年後的唐玄宗天寶年間方才超過。創造這一奇迹的重要人物就是隋炀帝!
然而,如此耀眼的成就不過是昙花一現。僅僅9年後,也就是隋炀帝即位的第14年,隋炀帝就被部下所殺,大隋天下大亂,很快就被唐朝取代。隋炀帝也由大隋盛世的開創者淪為中國曆史上最著名的暴君和亡國之君。
為什麼隋炀帝會迅速敗亡呢?千百年來,很多人對此做出了解答。有人說,是隋炀帝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也有人說,是他殘暴奢侈,浪費民力;還有人認為是隋炀帝加強中央集權,導緻皇權和關隴士族矛盾的激化,動搖了統治根本。
隋炀帝下江南壁畫
應該說,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最近讀史,筆者發現唐朝名臣魏征對隋炀帝的分析視角獨特,堪稱經典。
據《資治通鑒》記載:唐太宗和魏征談到隋炀帝時,問“看了隋炀帝的文集,他的文辭很好,他懂得堯舜之道,為什麼會落得如此下場呢?”
電視劇中的李世民
魏征答曰:“人君雖聖哲,猶當虛己以受人,故智者獻其謀,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驕矜自用,故口誦堯、舜之言而身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君主即便是聖人,也應該謙虛,有容忍之量,要用謙虛、虛懷若谷的态度來待人接物,隻有這樣智者才會願意獻計、勇者才願意出力輔助;但隋炀帝不是這樣的,他自視甚高,自以為是世間少有的俊才,便驕矜自用,所以才會口誦堯、舜之言,身為桀、纣之行;他自己都不知道這些缺點和不足,以至于最終滅亡。
魏征雕像
隋炀帝的這個缺點,讓我想起了一個人,那就是西楚霸王項羽。項羽在被劉邦逼到烏江邊,即将敗亡前,仍高呼:“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同樣是一代枭雄,同樣創造了偉業,然而其命運又何其相似也!
一個人,不管有多大的本事,都應該謙虛謹慎。謙虛不僅僅是一種美德,而且應該是應有的工作态度和為人處世的方式。也隻有謙虛,才能夠凝聚人才,使智者獻謀,勇者竭力。對于帝王來說是如此,對于管理者和普通人,也是如此。
任正非
為什麼任正非能從幾個人的小“個體戶”,用33年做到近20多萬人的世界級大企業?任正非曾說:“我知識的底蘊不夠,也并不夠聰明,我就提了一桶漿糊,把18萬員工黏結在一起。”
“提了一桶漿糊,把18萬員工黏結在一起”,多麼簡單且形象的道理!這就是謙虛!這就是容人之量!如果隋炀帝能做到這一點,又怎麼會丢了江山,身死國滅呢?
以此和大家共勉。
讀史使人明智。讀曆史,必少不了《資治通鑒》。
金庸:我寫作的功底,正是來自讀《資治通鑒》
梁啟超認為“司馬溫公《通鑒》,亦天地一大文也”;金庸說:“我寫作的功底,正是來自讀《資治通鑒》,也令我更了解曆史規律。
完全可以說,《資治通鑒》是承載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不可逾越的一座高峰,是為官經商者的必讀書。對于普通大衆來說,閱讀文言文還是比較吃力的。因此,向大家推薦一套好書——精裝四冊版白話《資治通鑒》。
本書組織全國百名大學教授進行了整理,并以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商務印書館等權威機構進行校勘。從内容、版本上力求精準、科學,以求貼近、還原《資治通鑒》本義。
作為曆史愛好者,入手這一套非常劃算,四本僅需98元,可以說是很超值了。感興趣的朋友,可點擊下面的鍊接直接購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