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張學友李克勤唱功

張學友李克勤唱功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15 03:10:14

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關于香港樂壇。

有兩個現象很有意思。

一個是李克勤被冠名“唱歌機器”,而張學友被指唱歌“炫技”。

兩個人前後腳以業餘歌唱大賽冠軍身份步入樂壇。

先後在寶麗金推出首張專輯。

也都被認為是實力派唱将,但際遇完全迥異。

張學友首張唱片破四白金銷量,直接位列紅星,日後封王“成神”,一路凱歌。

而李克勤首張唱片《命運符号》,銷量僅勉強破萬,更在日後寶麗金的資源競逐中敗于晚輩黎明之手,其後轉投星光唱片,黯淡十年。

多年,張學友依舊是歌神,而李克勤也終于「守得雲開見月明」。

他從遙遠的八十年代跨越而來。

幾乎已經是那個年代歌手的最後活躍代表。

而關于“唱歌機器”和“炫技”的話題。

有一個大膽的猜測。

并以歌為證。

張學友李克勤唱功(港娛猜測與求證)1

先談唱歌“機器”。

李克勤聲音穩定、有力,音準和氣息都極強,除了現場收聲的區别,和CD錄制效果幾乎無差。

但有一個被很多人诟病的地方,就是缺乏情感的融入,故名“機器”。

這個問題其實要一分為二來看。

比如搖滾歌手,香港樂壇最好的例子就是黃家駒,已離去多年,但歌曲傳唱經久不歇。

如果按照傳統的唱功概念而論,甚至有一些歌手的唱腔還頗為粗糙,但他們的歌卻仍然能夠打動歌迷,那些搖滾歌手粉絲的狂熱度足資證明。

原因很簡單,搖滾歌手善用喉音、呐喊,即便嘶啞、力竭甚或變調,卻始終都有一種真性情和撕心裂肺的情緒傳遞,無形中就放大了感染力。

而回頭再聽李克勤的名曲,無論是《月半小夜曲》、《紅日》、《舊歡如夢》還是《護花使者》,基本上都欠缺這種内在驅動的表現,從演繹方式而論,甚至連基本的喉音運用都很欠缺,但也不是完全沒有,比如《一生不變》、《回首》和《紙牌屋》幾首就較為細膩,聽得見婉轉凄切的意味。

但從比例和傳唱角度而論,大多數歌曲都确實缺乏了感情。

這裡面當然有原因。

張學友李克勤唱功(港娛猜測與求證)2

一則是早期風格定位。

重點突出唱功穩健的特點,曲風和演繹都在這條路上一意孤行。

所以得名唱将,但實際上對歌迷的吸引力非常欠缺。

音色、音質和旋律、詞作,這些東西是基礎項目,而歌曲中蘊含的情感特點卻是最終決定歌迷忠誠度的砝碼,傳統港風都是偏情歌路線,情歌無“情”,如何動人?

當然這個”情“,也未必一定是傷春悲秋。

情緒有千百種,愉悅歡欣、黯然銷魂或者輾轉反側,都是其中滋味,前提是你得有,歌手得用盡各種手段将之傳遞出去,不但要入耳,更要能入心、入神和入魂。

而這種特質,恰好是李克勤一直以來的欠缺,或者說偶有表現,但占比太小。

張學友李克勤唱功(港娛猜測與求證)3

其次當然也有天賦原因。

有些歌手,嗓音先天就有一種憂郁在裡面,再加上本人情感的豐沛度,就尤其能将情歌的意蘊诠釋到淋漓盡緻的程度,比如郭富城,而李克勤嗓音雖然渾厚,但辨識度和特質并不能算非常突出。

關于這一點,可以對比聽譚校長名曲《無言感激》的三個版本。

譚詠麟的原唱、郭富城和李克勤的翻唱。

譚詠麟版本堂皇大氣、郭富城版本細膩入心,李克勤版本則平平無奇。

而上面提到的一首《紙牌屋》。

就顯出了細膩和情緒的流動,但這已經是2013年的作品。

我們可以回溯反推。

如果李克勤在當年就走上這種細膩诠釋和注重情感、情緒演繹的路線。

會否還需要沉浮多年?

張學友李克勤唱功(港娛猜測與求證)4

再論張學友的“炫技”。

2021年,導演劉翁公然炮轟“歌神”張學友的唱功差,直言他故意賣弄技巧,不會好好唱歌。

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

從1985年首發專輯《Smile》踏足歌壇,到1992年封四大天王兼歌神之名,張學友雖也遭遇過低潮時間,但總體來講,在唱歌這件事上,得到的贊譽遠比指摘更多。

這種指責,先不論對錯,因為每個人都有發表自己觀點的權力。

但起碼來講極不禮貌。

而張學友歌曲風格和唱腔變化的分野,大緻出現在1997年。

這一年他發行了專輯《不老的傳說》,其中有一首歌曲叫做《愛是永恒》,而在被指“炫技”的當晚,他獨自演唱了《春風秋雨》、《李香蘭》以及這首《愛是永恒》。

所謂的分野是什麼?

張學友李克勤唱功(港娛猜測與求證)5

從八十年代的《情已逝》、《遙遠的她》和《月半彎》、《太陽星辰》、《夕陽醉了》,到九十年代的《隻願一生愛一人》、《每天愛你多一些》、《分手總要在雨天》、《隻想一生跟你走》、《我等到花兒也謝了》、《離開以後》及《你的名字我的姓氏》,再到《愛是永恒》。

如果将上面這些歌曲按時間順序去細緻傾聽。

會發現一個漸進式的變化。

即繁複的咬字,和多種唱法的雜糅應用。

從唱功角度而言,張學友可謂出道即巅峰,音質極佳、技巧天成,尤其相對另外三位天王而言,他完全可以說沒有新手期的表現。

其風格更接近譚詠麟,唱腔堂皇大氣,頗有“以力破萬法”的意味。

而随着歌路漸趨穩健,他在假聲應用、顫音及混聲唱法等各項技巧層面,都幾乎一一打磨到頂。

然後開始求變,具體就表現在上述所言,咬字和唱法雜糅。

有個很直觀的例子。

張學友李克勤唱功(港娛猜測與求證)6

張學友在1996年翻唱過劉德華的名曲《一起走過的日子》。

這個版本剛勁有力,雖對比劉德華原唱,在情緒釋放上略有不及,但總體來講表現上乘。

另一個版本叫做《一起走過的日子 (Live)》,就明顯是1997年之後的風格,咬字繁複、跳躍,高頻應用喉音、混唱,聽起來就過猶不及。

而這個情況,與前文被指責的“炫技”結合起來。

也包括《李香蘭》的兩個版本對比,與《一起走過的日子》翻唱異曲同工。

或者能夠闡明一些緣由。

可大膽推測,在技巧層面打磨到頂之後,因熱愛度的強烈,張學友殚精竭慮去探尋突破與變化,而主要方向,就是咬字的繁複和技巧的混用。

卻反而失去了早中期的優勢。

張學友李克勤唱功(港娛猜測與求證)7

寥寥數言。

僅猜想而非定論。

也算是關于港樂的一種探究。

或抛磚引玉。

不打算影響任何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