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9日,全世界迎來第20個心髒日(World Heart Day)。心血管疾病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頭号“殺手”! 心髒疾病,總的表現不外乎胸悶、胸痛、心慌或難以說明的胸部不适,其中以“胸悶”為較常見的“主訴”。“胸悶”,在普通民衆看來多是“心肌缺血”,“活活血”就行了。而醫生也多無奈的經驗性診斷為“冠心病”,且給予一樣的藥物治療。但我們的建議,“世界上沒有兩個相同的病人”,必須“個體化治療”。
在“世界心髒日”當天,我做的幾個心髒血管造影(冠脈造影)中,正好有三個都是因為“胸悶”就診,造影都發現了“心肌橋”,但是不同年齡、不同的血管壓迫、不同程度“垃圾堆積”,導緻出現不同程度的“胸悶”症狀,且可以給予不同的治療方案。
【心肌橋,一種先天性的發育異常】
心肌橋,是一種先天性的發育異常,在1737年首次被描述。絕大多數的冠狀動脈行走于心外膜,表面沒有心肌覆蓋。如果冠狀動脈某一段深入到心肌内,則覆蓋在其上的心肌纖維即稱為“心肌橋”,這段被“心肌橋”壓迫血管稱為“壁”血管。據國外權威文獻報道,“心肌橋”的人群發現率在5-40%,可見“心肌橋”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現象。通常需要做冠狀動脈造影或CT可确診“心肌橋”。
【第1個病例,“心肌橋”壓迫導緻“缺血症狀”】
“心肌橋”說明有一段血管在心肌下面,心髒收縮時會壓迫血管造成狹窄,而舒張時則恢複正常管徑。患者因為“心肌橋”的壓迫程度,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症狀(胸悶胸痛)。其中約75%為“淺表型”,也就是對血管的壓縮不明顯,也就是一般沒症狀。
第一個患者,40歲,2年前反複活動後出現胸悶症狀,休息可緩解。半年前心電圖提示“心肌缺血”,未治療。1周前症狀加重,伴胸痛,遂就診,行冠脈造影,提示前降支中段較長的心肌橋,收縮期末普遍壓縮50-80%,屬于中度以上壓迫的“心肌橋”,與患者“活動後胸悶胸痛”符合。
對此,給予的出院治療意見是“1. 生活方式調整,避免重度體力活動(易加重冠脈壓迫,誘發心絞痛);2. 緩解症狀:地爾硫卓緩釋劑,具有擴張冠脈以改善心絞痛;3. 減慢心率降低心髒負荷:地爾硫卓緩釋劑兼有此項功能”。
【第2個病例,“心肌橋”内血流緩慢,容易 “垃圾堆積”】
第二個患者,68歲,女性,多年前就反複出現胸悶胸痛症狀,休息可緩解,經驗性診斷為“冠心病”,不規律服藥治療。1周前症狀加重,持續時間長,遂就診,行冠脈造影,提示前降支中段一處血管重度“心肌橋”合并50%左右的“固定狹窄”,最重時壓迫累積到80-90%。
這個病例提示:“心肌橋”處血管因為血流緩慢容易導緻“垃圾堆積”(醫學上稱為“斑塊形成”,主要是血液中脂肪的堆積)。這個患者血管狹窄較重,導緻“心肌缺血較重”,與反複胸痛症狀是符合的。
對此,給予的出院治療意見是除了生活方式調整 改善症狀 減慢心率降低心髒負荷外,還需要行“冠心病”藥物治療。這種“心肌橋”内血管的重度狹窄,不能直接行支架植入(支架擴張可能導緻血管破裂,植入後的支架也可能被心肌壓迫導緻斷裂)。
如果生活方式 優化藥物治療仍然無明顯效果的話,建議行微創外科手術,“心肌橋松解術”,切開壓迫血管的部分心肌,暴露出橋下血管,從而緩解血管壓迫。
【第3個病例,“心肌橋”内外血管均血流緩慢,均易“垃圾堆積”】
第三個患者,也是68歲的女性,反複心慌,伴胸悶,否認明顯胸痛。外院行冠脈CT檢查提示“前降支中度狹窄”,因此來我院進一步行冠脈造影,提示“前降支中段一處較為局限的心肌橋,最大壓迫約70%”,“心肌橋”内血管合并固定狹窄20%,外血管也有50%左右狹窄,尤其在血管分叉處(血流最慢)。
這個病例提示:“心肌橋”導緻全段血管血流緩慢(包括橋内血管和橋前血管),容易 “垃圾堆積”。這個患者血管狹窄尚在“臨界範圍”,導緻“心肌缺血”症狀不如同齡的第2個病例。對此,給予的出院治療意見大部分同第二個患者外,如果“心肌橋”外血管固定狹窄較重,可以采用支架植入緩解症狀。
#心髒英雄# #清風計劃# #月薪萬元---新作者扶植計劃開啟##她力量計劃# #健康真相館# (圖片均為作者創作,轉載請注明作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