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們便是聽着唐僧取經的故事長大的。現在,這個故事不但在我們國家廣為流傳,甚至,它在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是非常受歡迎的。
這個故事來源于我國古代的一部非常著名的小說《西遊記》,作為全書的主要人物,唐僧這一人物的形象,在這本書中占據了非常大的篇幅。根據書中的描寫,我們不難發現,這個故事發生于唐朝時期,故事的主人公唐僧,曾是唐朝時期有名的得道高僧。
作為一代高僧,他的首要任務除了提高自己的修行之外,剩下的就是弘揚佛法了。一直以來,他留在世人心中的形象,都是一副悲天憫人、德高望重的高僧模樣。而他之所以能在世人心中留有這麼高的地位,主要是因為他不畏艱險、曆經苦難,帶領着自己的幾個徒弟前往西天取回了多部經書。
可以說,他的這一舉措極大程度上推動了唐朝佛教事業的繁榮與發展,同時,也讓他在世人心目中有了更高的地位。但是,不管是那個時期的人,還是我們現在的人,大多都隻知道他曆盡苦難去西天求取真經,卻不知道他為什麼要去求取那些經書,更不知道他求取的都是哪些經書。
今天,我們就一起,帶着這些疑問來一一探索。
根據小說中的記載,我們了解到,唐僧是一位佛法修為非常高的得道高僧。可能真的應了那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他的幼年時期,真可謂是相當坎坷,并且,他并不是自願盾入空門的。相傳,他幼時家境不錯,之後,卻在一次跟随父母外出時突遭橫禍,父親被奸人害死,母親被擄走,隻剩下了年幼的他。
當時,他的母親為了保護他,将其放到了一個盆裡,讓其順着江水流走。對于一個沒有自理能力的小嬰兒來說,獨自在江上漂流能夠活下來,已經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了。
或許,他真是一個受上天眷顧的幸運兒,一路被江水沖到了金山寺下,寺中的長老收留了他,從此成為了金山寺的一名小沙彌。從小的耳濡目染,讓他對佛法産生了濃厚的興趣,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你用心去做一件自己熱愛的事時,往往結果會事半功倍,這句話用在他身上不就非常貼切嗎?
随着時間的推移,年紀輕輕的他,便已經成為了當時頗受世人敬重的佛法大師。雖然,在當時來說,此人的佛法造詣已經非常高了,但是,他在研習佛法的過程中卻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個時期的佛經出現了斷層現象,許多的佛經著作都存在殘缺不全的現象,因此,他一直在想辦法修補這些殘缺的佛經。
然而,漸漸的他發現,如果單靠自己這樣閉門造車,是沒有辦法補全這些佛經的。這時,一個重要的人物出場了,她便是小說中提到的觀世音菩薩。在菩薩的點化下,他明白想要得到完整的佛經,就必須前往佛教的發源地西天去取。這件事如果成功完成,那必定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想要進行如此重大的一件事情,自然免不了要争取皇帝的支持。
于是,他把這件事禀報給了太宗皇帝李世民。皇帝聽後,不但對他的做法大加贊賞,同時,還用自己的切身行動給予了他極大的支持。皇帝主動提出要和他結為異姓兄弟,并公開下旨封他為禦弟,皇帝的這一做法,無異于在極大程度上提高了他的社會地位。
好了,說了這麼多好像有點偏題了,接下來我們言歸正傳,一起來了解一下他到底為什麼要去求取佛經?
在我看來,他之所以不惜曆盡千辛萬苦求取佛經,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第一點,與他幼年時期的經曆有關:
前文我們說到過,在他很小的時候,不僅父母被奸人謀害,連他也流落到了寺廟之中。在出家之後,他一直潛心學習佛法,而且,在他所求取的經書中,有一門叫做“大乘佛法”。
這門佛法的主要作用,就是普度衆生和感化人心。大概他是想,如果佛門中的僧人都學會這門佛法後,再去向世人宣揚這門佛法,如果,每個人都能受到佛法的感化,從此不再作惡,一心向善,那麼,這個世界會不會少一些像自己這樣遭逢不幸的人。從這一點上來說,他取經的主要目的既是為了讓世人少遭受一些苦難,同時,也是為了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按照小說中的叙述來看,他取經的第二個目的,則與他的前世有關。
佛家都講究因果,因此,他們非常相信前世今生這種說法。相傳,他前生是佛祖座下的金蟬子。那一世的他,因為沒有認真聽佛祖講解經書,使得佛祖認為他辱沒了佛法,将他貶入凡間,讓他重新在人間曆練修行參悟佛法。因此,他才轉世進入了佛門。
這樣的生活,讓他循環了十世,每一次他都遁入空門認真修習佛法,每一次他都用自己所學來幫助他人減輕苦難與罪孽。最後一世,他雖然曆經苦難,但是,隻要能重新取到真經,便算是功德圓滿,才能重新回到靈山。因此,求取真經,就成了他修行路上的必然。
接下來,我們再來說一說,他之所以要去取經的第三個原因。說到這第三點原因,便要從他本人的主觀意願上來說。
上文,我們說他是當世有名的佛法大師,他之所以能夠取得這麼高的成就,除了因為自身的天賦之外,主要還是因為他從心底裡熱愛佛法。前文,我們提到當時的佛法已經出現了許多斷層現象,以前留下的許多經書,要麼殘缺不全,要麼字迹模糊,反正,其中的許多内容都已經完全沒有辦法辨認了。
而這,對于他的修行之路來說,無疑是一個極大的阻礙。西天是佛教文化的發源地,此地在當時有着非常高的聲望。隻要成功到達那個地方,他不但能夠得到内容完整的經書,連他自己在修行佛法過程中的一些疑惑,也能成功得到解答。
因此,無論隻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愛好,或者是提高自己的修為,又或者是為了向世人弘揚佛法,推動當時佛教事業的發展,他前往西天求取真經都是責無旁貸的。
好了,說完了他前往西天求取真經的原因之後,我們再來說一說,完成這項艱巨的取經任務,到底用了多少年?其中他又取回了多少部真經?
無論是小說還是當今的衆多影視劇,都對他前往西天求取佛經的時間,做出了具體說明。從這些資料中,我們不難發現,他完成這項艱難的取經大業,總共花費了十四年的時間。在這十四年裡,他可謂是吃盡了苦頭,曆盡了艱辛才成功到達西天。
小說中,那些所謂的妖魔鬼怪,我們姑且不論。現在,我們單從交通上來說,想必大家都知道,古代的交通條件是非常落後的,能夠擁有一輛馬車作為代步工具,便已經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出行隻能靠雙腿步行。然而,他隻有一匹白龍馬作為代步工具,行李都隻能靠人來挑。
在那個時候,從一個城鎮到另一個城鎮,要走上十天半個月。但即使在這樣簡陋又艱難的條件下,他們卻用自己的雙腳丈量無數個國家。他們的腳步不但走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還遊遍了世界的名山大川。常言道:“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沒有人能夠随随便便獲得成功。正是他身上所具備的那種頑強意志和不畏艱辛的品格,才支撐着他整整堅持了十四年,最終,完成了自己的夙願。
最後,我們再來說一說,他此次西天之旅的收獲。
根據相關記載,他此次取回的佛經,主要可分為大乘佛經和小乘佛經兩大類。其中,還有許多其它類型的經書,我們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據現存的史料記載,其總量大概為六百二十部。
總之,他帶回來的經書,無論是從種類還是數量上來說,都是非常多的。取回的經書雖然數量很多,但其翻譯工作,卻是一個相當大的工程。當時,并沒有那麼多的翻譯人才,因此,這些經書大多都是他一本一本逐字逐句翻譯而來的。
原本,他在翻譯的過程中,也曾想過根據自己的意願,對經書的内容做出部分删減。但是,當天晚上他卻夢到有猛虎對自己示警,如此一來,他自然也就歇了投機取巧的心思。并且,他還夢到有佛光照耀在自己身上,在佛光的照耀下,他感覺自己無論是身體還是心靈,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滌蕩。如此一來,他感覺到内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靜,這對于他的翻譯工作來說,無疑是一大助力。
無論是十四年的艱苦取經之旅,還是此後若幹年的翻譯歲月,都對他的修行事業有着很大的幫助。在小說中,他修成正果得道成仙,作者為他安排了一個圓滿的結局。雖說,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人一向喜歡大團圓結局,但是,在真正的曆史上他的付出也得到了回報。
他不但成為了當時有名的佛法大師,還成為了世人心中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并對當時佛教的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最終,被後人銘記。
另外,他悲天憫人普度衆生的精神,也值得我們學習和效仿。
參考資料:
【《大唐西域記》、《西遊記》、《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西安市志·(第七卷) 人物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