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少玉在2013年回老家過年時,父親從箱子裡拿出一個紙包,小心翼翼地一層一層打開,取出焦黃的幾個小方塊,吳少玉接過來,正要塞進嘴裡一解嘴饞時,父親卻歎了一囗氣說:“人老了,鍋舊了,恐怕以後再也吃不到了。”
望着父親蒼老憂傷而失落的側臉,淚水在她眼裡打轉着,以前每年過年回家,都可以吃到父親制作的儋州土糖,這是祖 傳下來的手藝。
父親的這番話,吳少玉放下了在上海年入百萬的事業,回到家鄉制土糖。
難道儋州古法制糖就這樣沒落了嗎?
儋州的土糖有着600多年曆史,早在唐朝時期就已經成為貢品,聞着有新鮮甘蔗的清香,品着有清甜醇厚的味感,這是工業化制糖無法比拟的。可是土法制糖人工成本高,産量少,除了農家自給自足外,就很少有人做了。
沒有土糖的日子,就是沒有了家鄉味,年少時候時家境貧寒,粗茶淡飯裡,不可或缺的就是一塊土塘,在白粥裡放上一塊土糖,對于吳少玉來說,簡直是生活裡的甘甜。
土糖對于她來說不僅是家鄉的特産,更她是童年美好的回憶。
吳少玉跟丈夫說,為了以後還能有土糖吃,她想回家鄉做土糖想法。
吳少玉自己都覺得這隻是一個想法,她和丈夫在上海與人合夥開辦了一家假牙加工廠,年收入就有上百萬,有車有房,怎麼可能回家鄉做土糖呢?
沒想丈夫竟然答應說:“土糖對你來說是這麼重要,為何不回來創業呢?不管你想做什麼,我都會陪在你身邊”
有了丈夫的支持,吳少玉過完年後就做市場調查,跑了國内能生産土糖的地方,發現有的地方的土塘竟然能賣到80多元一斤,而本地儋州土糖,質量上乘,卻隻有在當地菜市裡有零星的擺賣,也就6、7塊錢一斤,買土糖的人也是本地人才購買。
同是土糖,相差懸殊,是什麼原因呢?吳少玉帶着這些問題不斷地尋找的答案,她也想有朝一日儋州土糖走向全國各地,走向世界。
2013年的8月份,吳少玉和丈夫在家鄉建立了土糖作坊,一共四名員工,就是吳少玉夫妻和她的父母。
土糖作坊就是建在自家的小院子裡,牛拉榨汁、土竈、大鐵鍋,露天的作坊。
村裡有人背後指指點點說:“吳家女兒在大城市混不下去了,一家人回到學蘭村,準備做糖”。
在學蘭村,吳少玉是第 一個走出家鄉的大學生,村裡大多數人家不希望将錢花在未來要嫁人的女孩身上,而當吳家砸鍋賣鐵都要送她上大學時,村裡人便是看熱鬧,如今對吳少玉回來土法制糖創業更是冷嘲熱諷。
吳少玉心裡明白,當時制糖并不賺錢,也不計較别人說什麼,她說:“我回村的時候,土法制糖已經非常蕭條,村裡隻剩兩個‘糖寮’,做糖的人家,能有上萬的收入就挺不錯,多數隻有幾千塊,畢竟一條糖才6、7塊錢。也正是收入不高,越來越多的人就對制糖失去了興趣和動力。”
吳少玉家的土糖作坊采用古法制糖是純手工制作,有十八道工序,這些工序全部是四個人完成,可想而知有多辛苦。
制糖使用的是甘蔗就地取材,當天收當天榨制。
這種儋州甘蔗節短、含糖量高、纖維粗、口感硬,制出來的土糖不夾雜任何添加劑,純蔗糖。
經過反複試驗,在2014年初,第 一批土糖終于制作成功。出乎預料的是吳少玉沒有着急賣土糖,反而是做了一件當時看起來是虧錢的事情:将生産出來的土糖全部送給親朋好友。
朋友們品嘗土糖後都贊不絕口,讓她信心倍增的是,大多數朋友都對她家的土糖評價是:口感好、品質佳、有甘蔗清香、糖味很足。
一傳十,十傳百,漸漸地知道的人多了起來,還有不少經銷商也找到她要進貨。
吳少玉送糖時是這麼想的:要通過送糖了解不同人群對土糖的評價,好做下一步的産品改進,沒想到這一下子就有了生意訂單。
一創業就迎來了開門 紅,可是正當她沉浸在喜悅中時,卻迎來了當頭一棒。
2015年1月份的一天,她接到了一位經銷商的電話,電話裡經銷商說:從你們那進土糖全部發黴了。
聽到“土糖全部發黴”,吳少玉放下電話之後也急了,十萬火急趕去找經銷商,一查原因才發現:原來,由于近日受梅雨天氣的影響,連續下了好多天的雨,田裡甘蔗沒有得到充分的光照,在制成糖塊之後水份增多,又着急出貨,糖塊就出現了黴變。
吳少玉沒有過多解釋,把市面上所有黴變的土糖全部召回,這一下子損失了20多萬元,剛剛有起色的生意,就這樣一下子又虧空了!
做生意就得有誠信,這次吳少玉及時處理、态度誠懇,獲得了客戶的好口碑。經銷商非但沒有中斷與其合作,反而還增加了銷售量。
土糖黴變的事情發生後,吳少玉吸取教訓,每一批貨都認真地檢查,确認貨物達标了才出貨。
吳少玉在狠抓質量關的同時,還集思廣議,不但把土糖分包成各份量的規格,還采用奇特可愛造型包裝,其中大家稱為“牛糞糖”的一品種就更是别具一格、形狀怪異。
她除了在土糖的分裝量和外形包裝上下功夫外,還陸續開發了土糖塊條、土糖粉、土糖漿等10多個品種。
就在生意蒸蒸日上,一切慢慢走上正軌的時候,2016年8月18日,洪災“電母”襲來,洪水淹沒土糖廠,隻看到房頂,廠裡爐子被沖垮、制糖設備沖毀,到處是坑坑窪窪的積水,一片狼藉。兩年的付出全部付之東流,眼看年關将至,一家人剩下的錢不到1200元。
制糖廠變成了廢墟,吳少玉這對小夫妻基本崩潰了。
父親安慰說:“廠子沒了,但我們的手藝還在,我們可以重來!”
正是有父親的鼓勵,吳少玉和丈夫決定把上海的房子處置了,把籌得的200多萬元重新建廠,廠房是按新的标準重新升級。
在2015年,黑糖有了國家行業标準,之前煮糖用的設備都是土鍋和土竈,甚至還是露天的,但是要想發展長遠,就得有标準的廠房和生産線。
“要建就建符合标準化的土糖制造工廠”這想法是一位好心的朋友提醒她才下定決心這麼做的。
這位朋友說:“你們生産的古法制糖雖說是純手工制作,但包裝簡單,48元一斤,賣價不低,在很多人眼中,就是‘三無産品’”。
這話比較耿直,換是其他人聽了不以為然,然而,吳少玉是較真、愛學習的人,她認為,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存在問題就想辦法改進。
2017年,吳少玉重建升級後的土糖廠,規模也由小作坊變成了大型工廠,員工不斷增加,土糖的樣式與規格更加人性化。
新工廠建好後,生産的土糖産量大有提升,但銷量卻還是不見長,吳少玉隻好帶着土糖走進全國各地的食品展銷會。
她去和别人說古法制糖,可展會上的人根本不知道古法制糖,她就一遍一遍解說,說得口幹舌燥,土糖依然賣不出去,隻賺吆喝不賺錢。
大半年之後吳少玉不得不改變了銷售策略,她想既然大家都不了解古法制糖,那我就這樣先讓人了解古法制糖是怎麼樣制糖的。
要讓人了解古法制糖,首先得要人多的地方去宣傳,她想到了家鄉附近的一個旅遊景點,然後在旅遊景點的旁邊建立了古法制糖體驗館,體驗館擺上了土糖制品,顧客可以免費品嘗,願意參加體驗土糖工廠的,吳少玉不厭其煩地帶着顧客往工廠裡參觀,顧客參觀土糖工廠才明白:
甘蔗是經過碾壓、榨汁、熬煮等等過程,才會成為土糖;一般要16斤甘蔗才能制出1斤糖,大概需要16到18根甘蔗;土塘與一般的工業制糖手工技藝有什麼區别。
隻有顧客在參觀土糖工廠、品嘗土糖制品之後,明白了這些土糖是物有所值的,完全不是他們想象中的“三無産品”,才會願意購買。
更有意思的是,吳少玉還讓顧客體驗種植甘蔗和收割甘蔗。春季時她都會帶顧客來到自己的甘蔗種植基地,手把手教顧客種下甘蔗。
到了秋冬收獲的季節,這些顧客就會再次前來收割自己種植的甘蔗。顧客身心愉快的
參與種植,滿懷期待的收獲,給她帶來更多的循環收益。
對本地市場的開發,吳少玉也别具匠心:儋州本地人在結婚時,男方給女方的聘禮上送上一些的土塘,吳少玉就把土糖制成了吉利的數字、喜慶的圖案,這不但寓意十分美好,也給她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經過一系列精心策劃的宣傳之後,現在每天的銷售額在6萬到8萬之間,在周末和節假日做促銷活動,銷售額達到15萬元。
吳少玉還把土糖放上網上銷售,以直播賣貨的形式,發放了一些超低價福利,瞬間就被搶 購一空。以前兩個小時14萬元左右銷售額,促銷後兩個小時竟然賣到了50多萬元銷售額。
在不斷地獲得高銷量的同時,為保證土糖的質量,吳少玉自己就種植了800畝地甘蔗,對周邊農戶的甘蔗也承諾随時都收購,并且比糖廠的收購價錢還要每噸高出20元。
以前農戶都要等着糖廠來收購甘蔗,還要排隊等候,現在把甘蔗賣給吳少玉既不用排隊,還能比糖廠多掙錢,這是實實在在的方便實惠。
小結
沒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的,不經過一番艱苦奮鬥,不經過慘敗欲哭無淚都不是事兒!
創業對于吳少玉來說,她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她的背後始終有支持他的丈夫和父母親,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讓她堅持不懈往前走。
吳少玉創業把尋常土糖做成大産業,既留住傳統文化,又能把傳統産品走向全國,還能帶動當地制糖業,增加鄉親們的收入。她創業能成功是因為她不斷地反思企業自身存在的問題,并且把存在的問題認認真真地解決。
在選擇回鄉制土糖時,吳少玉心中明白,土糖能有“東方巧克力”的美譽,就一定會有巧克力的值價,而讓土糖走向出農家靠的不僅僅是一腔熱血,更是獨到的創業眼光和堅毅的精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