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回陽救逆用生附子還是附片

回陽救逆用生附子還是附片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5 16:49:25

附子為毛莨科植物烏頭的子根加工品。

李時珍言:“初種為烏頭,象烏之頭也。附烏頭而生者為附子,如子附母也。烏頭如芋魁,附子如芋子,蓋一物也。别有草烏頭、白附子,故俗呼此為黑附子、川烏頭以别之。”

汪昂言:“母為烏頭,附子者為附生,連生者為側子,細長者為天雄,兩歧者為烏喙。五物同出異名。”

張錫純言:“種附子于地,其當年旁生者為附子,其原種之附子則成烏頭矣。若種後不旁生附子,惟原種之本長大,若蒜之獨頭無瓣者,名謂天雄,為其力不旁溢,故其溫補力更大而獨能稱雄也。”

附子主産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以四川江油地區産者為佳,今多以栽培為主。根據炮制加工不同,有生附子、鹽附子、黑順片(炮附子)、黃附子及白附片之分。所謂“順片”,乃順着切之意,若橫着切就叫橫片。

一、功效應用

附子味辛,其性大熱純陽,有毒。歸心、腎、脾經。

功效能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其特點浮而不沉,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經表裡,無所不至,被譽為回陽救逆之要藥;中藥四大主藥(人參、石膏、大黃、附子)之一。張景嶽言:“附子大黃,如良将。”

常用于亡陽虛脫,肢冷脈微,心陽不足,胸痹心痛,虛寒吐瀉,脘腹冷痛,腎陽虛衰,陽痿宮冷,陰寒水腫,陽虛外感,寒濕痹痛等證的治療。

根據今天人們的體質特點,中醫在辯證過程中,更适合用“扶陽理論”為指導,這也使得《傷寒論》中諸多經方,如四逆湯、麻黃附子細辛湯、腎氣丸等,顯得格外重要。而想應用好這些方劑,某種意義上說,實際就是學習附子的應用。

名家名著摘要:

《本經》:“風寒咳逆邪氣,寒濕痿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破癥堅積聚血瘕,金瘡。”

《别錄》:“腰脊風寒,腳氣冷弱,心腹冷痛…又堕胎。”

《本草彙言》:“附子,回陽氣,散陰寒,逐冷痰,通關節之猛藥也。諸病真陽不足,虛火上升,咽喉不利,飲食不入,服寒藥愈甚者,附子乃命門主藥,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歸元,則浮遊之火自熄矣。凡屬陽虛陰極之候,肺腎無熱證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

《長沙藥解》:“暖水燥土,瀉濕除寒,走中宮而溫脾,入下焦而暖腎,補垂絕之火種,續将斷之陽根,治手足厥冷,開髒腑陰滞,定腰腹之疼痛,舒踝膝之攣拘,通經脈之寒瘀,消疝瘕之冷結,降蝕陰逆上,能回哕噫,提清陽下陷,善止脹滿。”

《醫理真傳》:“附子辛熱,能補坎中真陽,真陽為君火之種,補真火即是壯君火也。…附子辛熱,能補先天真陽;甘草味甘,能補後天脾土,土得火生而中氣可複,火得土覆而火可久存。二物相需并用,亦寓回陽之義,亦寓先後并補之義。”

《本草備要》:“能引補氣藥以複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以滋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開腠理,以逐在表之風寒。引溫暖藥達下焦,以祛在裡之寒濕。治三陰傷寒,中寒中風,氣厥痰厥,咳逆,嘔哕,膈噎,脾洩,冷痢寒瀉,霍亂轉筋,拘攣風痹,癥瘕積聚督脈為病,脊強而厥,小兒慢驚,痘瘡灰白,癰疽不斂,一切沉寒痼冷之症。”

《醫學衷中參西錄》:“附子味辛,性大熱,為補助元陽之主藥,其力能升能降,能内達能外散,凡凝寒锢冷之結于髒腑、着于筋骨、痹于經絡血脈者,皆能開之、通之。而溫通之中,又大有收斂之力,故治汗多亡陽,腸冷洩瀉,下焦陽虛陰走,精寒自遺,論者謂善補命門相火,而服之能使心脈跳動加速,是于君相二火皆能大有補益也。”

二、配伍應用

1.用于亡陽證,症見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脈微欲絕。附子能上助心陽以通脈,下補腎陽以益火,挽救散失之元陽,為回陽救逆之要藥。治陽虛欲脫,冷汗自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脈微欲絕者,常配伍幹姜、炙甘草,共奏回陽救逆之功,即《傷寒論》回陽救逆第一方四逆湯。

若治少陰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者,可增大四逆湯中幹姜用量,以急複脾陽,即通脈四逆湯。

若治陽衰氣脫,大汗淋漓,氣促喘急者,附子還常與人參配伍,以回陽固脫,即參附湯。

若治心衰或危急重證,李可在挖掘四逆湯基礎上,又參考張錫純來複湯與扶陽思想,以大劑四逆湯為基礎,配伍人參、山茱萸、龍骨、牡蛎、麝香等,即中醫急救驗方破格救心湯。

四逆湯也是當代“火神派”醫家最為推崇的經方之一,并在此方基礎上,提煉出“四逆法”,指導臨床治療諸多頑疾重症,療效顯著,可謂别開中醫法門。

鄭欽安言:“四逆湯一方,乃回陽救逆之主方。世多畏懼,由其不知仲景立方之意也。夫此方即列于寒入少陰,病見爪甲青黑,腹痛下利,大汗淋漓,身體畏寒,脈微欲絕,四肢逆冷之候,全是一團陰氣為病,此際若不以四逆回陽救逆,一線之陽光即有欲絕之勢。仲景于此,專主回陽以祛陰,是的确不易之法。細思此方,既能回陽救逆,則凡世之一切陽虛陰盛為病者,皆可服也。”

2.用于陽虛證。附子善于補火助陽,凡腎、脾、心諸髒陽氣衰弱者均适用。治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而見畏寒肢冷、腰痠腳弱、陽萎尿頻者,常配伍肉桂、熟地、山茱萸、山藥等,即腎氣丸。

若治陰寒内盛,脾陽不振,而見晚腹冷痛、大便溏洩等者,常配伍人參、白術、幹姜、甘草等益氣溫脾之品,即附子理中丸。

若治脾腎陽虛,水氣内停,小便不利,肢體浮腫等證,常配伍白術、茯苓、芍藥等健脾利水之品,即治療“水氣病”第一方真武湯。若真武湯去生姜加人參,即溫補腎陽的附子湯。

若治心陽衰弱,心悸氣短,胸痹心痛等證,常配伍人參、桂枝等益氣溫陽之藥;若兼見痰飲壅盛,喘息異常,浮腫尿少等證,則可參考小青龍湯用法,重用附子,再配伍人參、白果、紫菀、款冬花、龍骨、牡蛎等,即李可小青龍湯虛化湯。

3.用于陽虛外感風寒證。附子能溫一身之陽,凡陽虛者均可應用。治素體陽虛,外感風寒之太少兩感證,常配伍麻黃、細辛等,即麻黃細辛附子湯。

火神霹靂大醫吳佩衡先生,最善應用此方,治寒伏少陰頭痛、咽喉疼痛、鼻流清涕、牙痛、風濕關節痛及感冒等病,常效如桴鼓,最值學習。

吳佩衡言:“餘用本方治病,最有把握,發揮于臨床,應用較廣。可說百發百中,效如桴鼓。”

4.用于痹證,以寒濕偏盛,周身骨節疼痛甚者較為适宜。附子能祛寒除濕,溫經止痛。治寒濕痹證,周身疼痛等證,常配伍桂枝、芍藥、白術、麻黃、細辛等溫經散寒、祛風除濕之品,即附子湯、桂枝附子湯、桂枝加附子湯、桂枝芍藥知母湯、甘草附子湯、麻黃細辛附子湯等諸多經方,皆有指導意義。

張元素:“附子以白術為佐,乃除寒濕之聖藥,濕藥少加之引經。又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則便溺有節,烏附是也。”

張錫純言:“仲景用附子之辛有三法,桂枝附子湯、桂枝附子去桂加白術湯、甘草附子湯,辛燥以祛除風濕也。”

5.用于虛陽外越(坎陽外越)證。附子能補火助陽,強壯命門。治腎陽虧虛,虛陽外越證,常配伍砂仁、龜闆、甘草,即鄭欽安名方潛陽丹。此方也為後世中醫火神派的發展以及“溫潛法”的提出,奠定了基礎。

祝味菊先生應用溫潛法組方,治療虛陽外越、心腎不交所緻的失眠證,常以附子配伍磁石、龍骨、牡蛎、酸棗仁、茯神等藥,共奏引火歸元、溫通心腎、潛陽安神之功,療效顯著。此法也是今天中醫最高深學問之一,當重點領悟。

鄭欽安言:“此證常因君火之弱,不能鎮納群陰,以緻陰氣上騰,蔽塞太空而浮腫,所以面現青黑。陰氣太盛逼出元陽,故閉目覺飄揚無依。真陽為群陰阻塞,不能歸根。若欲歸根,必須蕩盡群陰,乾剛複振。況身重欲寐,少陰之真面目盡露,法宜潛陽。”

6.用于陽虛寒積,症見腹痛便秘,臍下絞結,繞臍不止,手足反而不溫,苔白不渴,脈沉弦而遲者。附子能溫壯脾陽,解散寒凝。治陽虛寒積證,常配伍大黃、芒硝、幹姜、人參等,即溫下寒積名方溫脾湯。

若治陽虛寒結,腹脅疼痛,大便秘結,還可配伍大黃、細辛,共奏溫陽散寒,通便止痛之功,即大黃附子湯。本方不但能瀉除寒積,蕩滌腸胃,在諸多危重腎病的治療方案當中,也會經常用到這種寒溫并用、攻補兼施的組方思路,以其達到扶正祛邪、祛瘀洩濁的目的,實乃中醫治療諸實病、重症之良方,臨床意義重大。

胡希恕言:“附子有亢奮作用,凡功能沉衰、小便失禁、汗出、心衰皆可用,如通脈四逆湯就是心衰得厲害而重用附子,故此藥能振奮人體髒腑功能。其次,附子是溫藥能祛寒濕,所以,治風濕痛常用附子。無論回陽和祛風濕痹痛,多配伍術、附,共同祛表濕、逐水氣。”

三、用法用量

附子常入煎劑,也可做丸散。入煎劑應先煎或久煎,以減弱其毒性。

關于附子的用法與用量,可謂是中醫學裡最複雜、最高深也最難掌握的學問。由于附子是烏頭子根,本身含有烏頭堿類劇毒,因此臨床醫家用之常小心謹慎,更有甚者,終生不敢多用。使得如此治病之良藥,不能盡展其功,實為憾事。

附子的具體應用可以從下面三個方面來學習。

1.關于應用劑量,最為複雜。這要根據患者體質、疾病性質、炮制方法、煎煮方法、以及具體配伍等諸多因素決定。以炮附子為例,一般病症常用量,幾克至十餘克即可,後世醫家為安全考慮,多先煎煮30至60分鐘以減弱其毒性。至于附子應用到底需不需要先煎,至今也有争論,比如《傷寒論》中所用附子皆未先煎,而後世醫家絕大多數人應用都先煎入藥。附子的安全應用,實際在于久煎去毒,因此,不論是否先煎,都需要久煎才可以。應用附子劑量越大,煎煮時間應越長才較穩妥,以開鍋算時間為例,煎煮時間要不少于2小時以上,若劑量超過30克以上,則煎煮時間還要延長才更安全。

吳佩衡言:“附子安全應用,不在于制透,而在于煮透”,可謂一語中的。先生用附子劑量奇大,幾十克至百克以上,常屢見不鮮,但煎煮附子時間确需要非常之長,才可做到相對安全。甚至在搶救危急重症患者時,藥鍋之火,久續不斷,使得中藥始終處于煎煮當中,先生應用附子經驗,最有參考學習價值。

因此,凡是遇到危急重症,或善用附子的火神醫家,附子用量往往會比較大,從幾十克到百克以上都有。然附子之應用,尤如登山者攀登珠穆朗瑪峰一樣,不是什麼人都可以盲目攀登的,後輩學醫者學習可以,真正臨症應用,切不可盲目搬抄,貪功冒進。附子雖是救命之金丹,但也是一把雙刃劍,如駕馭不好,或應用經驗不足,很容易出現問題,甚至傷人性命。初學中醫者,切要謹記。

2.大劑量應用附子的三種形式。

第一種是單刀直入式。隻要辯證準确,經驗豐富,開始下方即大劑量應用,常用幾十克以上,代表人物如吳佩衡、範中林等火神大醫。

第二種是逐日累加式。就是開始處方應用附子劑量較小,然後每日增加劑量,一直到患者出現輕度“中毒”反應,然後再往回收些劑量。這樣做進退更加靈活,相對也更穩妥,代表人物如李可。

第三種是平劑頻進式。即每劑附子用量都不大,但是遇到危急重症時,卻可以每日連進數劑以增加療效,這樣一天算下來,附子應用劑量也會達到幾十克以上。這樣組方用藥的好處也是比較安全與穩妥,代表人物如吳天士、李可等。以上三種大劑量應用附子的方法,都值得借鑒與學習。無論哪種方法,穩妥用藥都是第一位的。

3.安全應用附子的配伍方法。想安全應用烏頭、附子類中藥,不但要遵循嚴格的炮制方法,還要講究配伍。李可經驗,凡大劑量應用附子時,常配伍蜂蜜、甘草、黑豆、防風等藥,以制附子之毒,值得學習。還有著作言,肉桂、遠志、黃連解毒湯等也可解附子之毒,可供參考。

四、應用注意

老人、小兒等特殊人群當慎用,孕婦忌用。

想安全應用附子,辯證準确與應用合理是基本前提,也是一個中醫水平的提現。其次是煎煮方法要合規,煎煮時間要足夠長,不可投機取巧。再次是炮制質量要合格,應用劑量要謹慎。

應用附子之方,要做到心中有數,應對有法,處變不驚。服用附子後,要知道患者容易出現哪些不适反應及應對方法,要對附子中毒的“臨界狀态”有足夠了解才行。

關于十八反問題,前面文章以有詳細介紹,可供參考。但初學者應用時,還是當格外小心,盡量避免“十八反”配伍為好。

王好古言:“用附子以補火,必防涸水。如陰虛之人,久服補陽之藥,則虛陽益熾,真陰愈耗,精血日枯,而氣無所附麗,遂成不救者多矣。”

~

附:烏頭

汪昂言:“烏頭功同附子而稍緩。附子性重峻,溫脾逐寒;烏頭性輕疏,溫脾逐風。寒疾宜附子,風疾宜烏頭。”

——中醫實戰筆記:20.11.11

#中醫實戰筆記#

回陽救逆用生附子還是附片(本草精荟回陽救逆)1

回陽救逆用生附子還是附片(本草精荟回陽救逆)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